畜牧兽医本科毕业论文
1猪常见传染病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分析
1猪副伤寒
该病主要影响1 ~ 4月龄仔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多雨潮湿季节多发。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可从粪便、尿液、乳汁、流产胎儿、胎盘、羊水中排出,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能发生在子宫内。健康猪携带细菌的现象相当普遍,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抵抗力下降时,往往会导致内源性感染。主要特征是腹泻和痢疾。如果得不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很快就会脱水死亡,死亡率很高,经济损失很大。
1.1猪副伤寒症状
急性型:多发生在断奶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体温高达41℃ ~ 42℃,腹泻、痢疾、呼吸困难,耳根、胸腹部皮肤出现紫斑,多以死亡告终。
亚急性和慢性型:表现为体温升高、结膜炎症和脓性分泌物。初期便秘后腹泻,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病猪瘦弱,皮肤有结痂湿疹。病程可持续数周,最终猪死亡或变得僵硬。
1.2防治措施
预防:加强疫苗接种或喂食副伤寒疫苗。保持良好的猪源,对于自我繁殖和自我维持是极好的。改善饲管和卫生条件,消除病因,增强仔猪抵抗力。勤洗用具和食槽,保持圈舍清洁干燥,不留大小便,减少感染机会。
在哺乳和培育仔猪时,防止它们舔脏东西,用优质易消化的饲料喂养,不要突然更换饲料。
治疗:肌肉注射恩诺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土霉素片;肌肉注射氯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片;肌肉注射氯霉素磺胺嘧啶钠土霉素片;接种恩诺沙星和氯霉素,服用土霉素片;盐酸环丙沙星、氯霉素、土霉素片。
2猪肺病
猪肺炎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各年龄段的猪均可感染,其特点是急性病例死于败血症。这种疾病对许多种动物和人都有致病性。猪最易感,季节性不明显。其特点是冷热交替,气候变化剧烈,气温高,湿度大,雨季多。营养不良、长途运输和饲养条件差促进了该病的发生,一般为散发或地方性。
2.1猪肺炎症状
急性病例高热465,438+0℃ ~ 42℃,呼吸困难,犬坐姿,咳喘,口鼻有泡沫或清液,咽喉急性红肿,触诊硬,热痛。腹侧和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红斑,指压消退,最后呼吸困难窒息。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慢性胃肠炎、鼻腔脓性分泌物、持续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不振、腹泻、消瘦等症状。
2.2预防和控制措施
预防:定期注射猪肺疫苗;关闭猪源;猪圈应定期消毒,保持干燥、卫生、通风;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治疗: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恩诺沙星或卡那霉素,如合并其他疾病,应对症处理。
3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病原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易感染各年龄段猪,多为6周至6月龄。长途运输、饲管不当、气候突变等因素均可引起本病。病猪和染病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气流传播。
3.1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症状
感染猪的潜伏期为1 ~ 7天。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的猪毫无征兆的突然死亡。死猪腹部、耳朵、四肢发绀,口鼻布满血红色泡沫。死亡率高达80% ~ 100%。急性猪进食少或拒食,体温约465438±0℃,常呈狗的姿势站立或坐着,精神萎靡,耳、鼻、四肢青紫,张口吐舌,喘息,间歇咳嗽,呼吸困难,表情极其痛苦,24小时内常因窒息而死,部分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患有亚急性或慢性疾病的猪,体温正常或略高,咳嗽气喘,食欲不振,消瘦,病程延长或进一步恶化。
3.2预防和控制方法
预防:加强防疫,定期注射多价胸膜肺炎灭活疫苗;严格控制猪源;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制度,保持圈舍清洁、干燥、通风;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病猪及时隔离治疗。
治疗:本病早期治疗有效,剂量要大。首选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恩诺沙星或(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维生素C和大米同时使用效果会更好。如果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对症治疗。
猪的口蹄疫
口蹄疫是一种急性重症传染病,猪、牛、羊等偶蹄类动物极易感染。该病传染性强,无明显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生。主要表现为流涎、跛行、口、鼻板、蹄上有水疱。
4.1猪口蹄疫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流涎、跛行、易卧。鼻板、口腔、牙龈、舌头、乳房(主要是泌乳母猪)、蹄冠、蹄叉、蹄跟都会产生水泡。水泡破裂后,脓血会形成烂斑。严重时蹄壳会脱落,病猪可能因禁食、肠炎、腹泻而死亡。
4.2预防和控制方法
如果发现生猪患有口蹄疫,必须向动物检疫部门报告,不能私自藏匿、出售、宰杀。死猪应当进行焚烧、掩埋等无害化处理;严格清洁消毒围栏、器具、水槽等。防止口蹄疫通过空气、泥土、病肉等传播。,并感染其他牲畜甚至人。这种病危害极大,无法治愈。只能预防。所以预防很重要,广大养殖户要高度重视,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以免心存侥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5例猪丹毒
该病是由猪丹毒引起的猪传染病。多发生在夏、秋、雨季,2月龄以上的猪最易感染。病猪潜伏期短则3~5天,长则半个月。主要表现为耳后、颈、胸、腹部皮肤出现各种形状的红斑或皮疹,呼吸困难,死亡率高,对养猪业危害很大。
5.1猪丹毒症状
该病分为败血症型、皮疹型和慢性型。猪会出现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被遗弃、口渴和大便干燥等症状。在耳根、胸、背、腹、大腿处,有紫红色的疹块,形状、大小不一,边界明显,扁平肿胀,说明按压后消退。
5.2预防和控制措施
预防:定期预防注射丹毒疫苗。加强消毒系统,改善围栏卫生。严格控制猪源,新购买的猪要隔离饲养一周,确认正常后再圈喂。
治疗: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或安乃近10~20 ml稀释青霉素,每日2次;中药可用大黄、石膏、玄参、知母、连翘、地龙、甘草15g,水煎2剂。
畜牧兽医本科毕业论文下载2谈奶牛乳腺炎治疗新策略的研究进展
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生产性疾病,给奶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奶牛乳腺炎有两种类型:临床型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临床型乳房炎的主要特征是乳房肿胀、发热疼痛、乳房组织受损[2],而隐性乳房炎无可见的临床症状,但在大多数奶牛场都存在,危害较大。奶牛乳腺炎引起乳腺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合成和分泌功能障碍,乳脂、乳蛋白、乳糖等乳主要成分合成明显减少[3],导致乳品质显著下降。研究证实,综合评估各种因素造成的损失,牛奶产量和质量下降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49%[1]。
我国治疗奶牛乳房炎常用抗生素,但由于乳房炎病原菌种类繁多,乳房感染的致病机制复杂,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牛奶中耐药菌株和抗生素残留增加,严重威胁乳制品和生命安全。因此,急需开发一种能够快速修复乳腺组织,恢复产奶量,提高奶质的治疗方法。
研究表明,乳链菌肽、宙斯盾溶菌酶、溶葡萄球菌酶、CpG-DNA和血小板浓缩液等新型乳腺炎治疗剂可用于奶牛乳腺炎的临床治疗。此外,新的治疗策略,如激素、乳腺细胞信号通路和中性粒细胞数量的调节等,也为乳腺炎的快速高效防治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1治疗乳腺炎的新制剂
1.1乳酸链球菌素
乳酸链球菌素又称乳球菌肽或乳酸链球菌素,是从乳酸乳球菌发酵液中提取的多肽类抗菌物质,已被证明是一种安全的天然生物食品防腐剂和抗菌剂[4]。乳链菌肽最早用于牛乳房乳头的消毒剂,杀菌效果好,无潜在组织损伤。乳链菌肽作为治疗乳腺炎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引起细胞裂解和大量胞内蛋白漏出,导致病原菌死亡[5]。
其他研究也证实了乳酸链球菌素在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小鼠模型中也起到了良好的杀菌作用。从临床奶牛乳房炎中分离的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乳酸链球菌素能有效抑制这两种细菌的生长繁殖[4]。曹丽婷等[6]采用乳链菌肽乳腺灌注治疗临床型乳腺炎。测定治疗前后乳脂含量、脱脂乳固形物含量、乳蛋白含量、奶牛泌乳性能等指标。经处理后,奶牛产奶量的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提示乳链菌肽的使用可促进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乳成分和乳腺组织修复的能力。Szweda P等[7]从奶牛乳房炎中分离出37株耐药菌株,药敏结果显示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乳链菌肽敏感,进一步证明乳链菌肽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1.2宙斯盾溶菌酶
宙斯盾溶菌酶是一种有效的抗菌剂,能切断肽聚糖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相互作用。-l,4糖苷键,破坏肽聚糖支架,在内渗透压的作用下引起细胞膨胀和细菌裂解[8]。通过比较溶菌酶和头孢唑林钠对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效果,发现溶菌酶组在给药24小时后乳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揭示了溶菌酶能抑制和清除炎症过程中产生的氧自由基。进一步研究证实,蛋清溶菌酶、鸭蛋清溶菌酶、10%溶菌酶制剂、细菌溶菌酶对引起奶牛乳腺炎的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10],其中细菌溶菌酶的治疗效果最好,最有希望用于治疗细菌性乳腺炎。
沈成等[11]乳腺灌注人溶菌酶重组质粒pcDNAKLYZ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比较灌注前后乳中细菌的转阴率,灌注前转阴率为0,灌注后转阴率为51.92%,表明重组质粒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3溶葡萄球菌酶
溶葡萄球菌素是从模拟链球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含Zn2+的内肽酶,由于它能有效去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膜,从而达到杀菌作用[12]。Aguinaga等人[13]用溶葡萄球菌酶和不同的抗生素单独和联合治疗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表明,溶葡萄球菌酶和抗生素的联合作用比单独使用抗生素具有更强的杀菌作用,MSSA和MRSA菌株的抗生素浓度分别下降2倍至11倍和2倍至14倍。在另一项研究中,通过MRSA建立小鼠肺炎模型,并使用不同剂量的溶葡萄球菌酶、万古霉素和PBS进行感染后治疗。结果表明,溶葡萄球菌酶组具有死亡率低、肺组织损伤小、感染部位细菌少的特点,且剂量具有依赖性[14]。
Szweda P等[7]的研究也指出,耐药菌对溶葡萄球菌酶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0.008?g/mL~0.5?G/mL,远小于最大MIC 32?G/mL,且所有耐药菌对溶葡萄球菌酶敏感。蒋思佳等[15]用低、中、高重组葡萄球菌酶粉处理85头患乳房炎奶牛的104乳区。实验结果表明,低、中、高剂量的重组葡萄球菌酶能有效去除感染奶区的链球菌、葡萄球菌、化脓隐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大幅降低奶中白细胞数量,提高日产奶量。不同剂量重组溶葡萄球菌酶治疗隐性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均优于青霉素,且疗效与剂量呈正相关。
1.4 CpG-DNA
CpG-DNA是以未甲基化CpG基序为核心的具有免疫激活功能的DNA序列。包括用自然界低等生物的CpG基序和基因组DNA合成的CpG-ODN[16]。在大肠杆菌建立的山羊乳腺炎模型中,实验组乳腺组织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CpG-ODN对大肠杆菌诱发的山羊乳腺炎有保护作用[17]。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诱发的大鼠乳腺炎中,使用CpG-DNA的实验组乳腺组织中有-6(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ι(肿瘤坏死因子-sis因子)。TNF-ι)和CpG-DNA特异性受体TLR-9 (Toll样受体-9)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炎症反应和炎症介质对组织的损伤减轻,提示CpG-DNA具有乳腺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CpG-DNA与宿主体内天然免疫细胞上的模式识别受体结合,引发相应的免疫反应[
1.5浓缩血小板
血小板最常见的功能是在血管损伤部位聚集,形成由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组成的凝血表面,从而达到止血的作用[19]。Pinto J M等人[20]用血小板浓缩液治疗了人类慢性皮肤溃疡,并观察到肉芽组织增生,表明该治疗是有效的。可能的原因是血小板作为生长因子的载体,刺激胶原生成,激活成纤维细胞,诱导细胞外基质重塑,修复组织损伤。
Lange-Con-siglio A等[21]用血小板浓缩液灌注感染乳腺,通过感染母乳中体细胞数和细菌数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浓缩血小板的使用能显著降低乳汁中体细胞和细菌的数量,对促进炎症消散、减轻乳腺实质损伤、降低乳腺炎复发率具有良好的效果。进一步研究证实,血小板浓缩液不仅具有修复乳腺组织的作用,还具有抑制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作用。
Bi-elecki T M等[22]用Kirby-Baue纸片扩散法观察到人富血小板血浆琼脂平板能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
Marian E等人[23]的另一项研究不仅验证了上述研究结果,还表明血小板浓缩液对铜绿假单胞菌也有抑制作用。乳房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炎发病率为65438±06.3%,大肠杆菌乳房炎发病率为25.2%[24]。因此,有望使用血小板浓缩液治疗条件致病菌引起的乳腺炎。
2乳腺炎治疗新策略的研究进展
2.1激素调节乳腺细胞的分泌和修复。
激素广泛应用于生殖生理学。乳腺的生长、发育和分泌受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的调节,各种内分泌激素起着重要作用[25-26]。童惠丽等[27]建立了正常培养的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系,用催乳素处理,测定催乳素处理组乳腺上皮细胞的乳糖和总蛋白水平,结果显示乳腺上皮细胞的乳糖和乳蛋白分泌水平显著增加。
陈建辉等[28]用催乳素和孕酮处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测定处理后细胞中酪蛋白和乳糖的含量,显示催乳素处理组有明显上升趋势,提示催乳素可以增加乳腺干细胞的数量。激素已被证明有助于提高乳腺细胞的分泌能力,改善乳汁质量,促进乳腺组织的恢复,但其应用方法和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2.2乳腺细胞凋亡调控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
研究证实,乳腺炎的发生发展与乳腺细胞凋亡及信号通路密切相关。肖扬[29]用隧道法检测了奶牛不同发育阶段乳腺组织的细胞凋亡,证实了细胞凋亡信号在泌乳后期最强。乳腺细胞的分化、更新和凋亡与信号通路的调控密切相关,包括Wn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26]。-catenin能启动Wnt靶基因的表达;压抑?-catenin信号,乳腺细胞的分化增殖受到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促进乳腺细胞的自我更新,Notch的过度表达会抑制乳腺细胞的分化。研究表明,不同形式的TP63可以通过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来促进乳腺细胞的有丝分裂[30]。张文[31]利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原代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炎症模型,研究LPS刺激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分泌以及两种常见的炎症信号转导通路NF-?b和MAPK的变化,结果表明在LPS刺激下,乳腺上皮细胞TRL4、NF-?B和下游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显著抑制p38、JNK、ERK和MAPKs的磷酸化。分析乳腺细胞分化、更新和凋亡中各个信号通路的机制,精细调控乳腺细胞凋亡也有望成为乳腺炎治疗的新方向。
2.3调节乳腺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数量的研究
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奶牛乳腺后,中性粒细胞集中在受感染的乳腺组织中,发挥吞噬作用清除病原体,作为保护机体的第一道防线[32]。但如果PMN在炎症病灶过度激活或延迟,大量的PMN可通过释放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加重炎症反应,使炎症延迟、慢性化或扩散至全身[33]。因此,适时适度地去除PMN意义重大。
Wang Y等人[34]使用650 nm、2.5 MW和30 MW/cm2的低强度激光治疗大鼠LPS诱导的乳腺炎模型。低强度激光治疗后,抑制了PMN向乳腺腺泡的聚集,降低了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从而减轻了乳腺的炎症反应。另一项研究证实,饮食中的硒含量与乳腺中PMN的量直接相关。LPS诱导的小鼠乳腺炎病理切片显示,缺硒小鼠乳腺中PMN浸润较多,促炎因子在乳腺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硒含量正常的小鼠。因此,有望通过调节日粮中硒的含量来调节乳腺中PMN的量,进而防治奶牛乳腺炎[32]。
综上所述,乳腺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奶业的疾病。由于其天然的局限性,抗生素对乳腺炎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乳链菌肽、宙斯盾溶菌酶、溶葡萄球菌酶、CpG-DNA和血小板浓缩液等防治乳腺炎的新制剂,有望取代传统治疗药物。激素治疗、调节信号通路和PMN数量有望成为防治乳腺炎的新策略。积极开展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新制剂和新策略研究,为奶牛乳房炎的高效防控提供良好条件。
参考资料:
[1]辛哈·M·K,托姆巴里·N,蒙达尔·B .哺乳动物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经济学和诱发因素[J].Sci世界J,2014:523984 . doi:10.1155/2014/523984。
[2]宋亚攀,杨立国人。中国奶牛乳房炎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奶牛,2010 (12): 48-54。
[3],杨永信,赵.奶牛临床型乳房炎乳房组织的比较[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 (4): 1442-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