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根皮的作用和功效,有哪些副作用?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拼音名称Wu Jiu Mu gēn Pi

英文名中文Tallowtree Root-bark

别名卷根白皮、卷根和乌桕根白皮。

来源

药材来源:大戟科植物乌桕的根皮。

拉丁植物和动物矿物名称:spium sebiferm (L .)。[巴豆]

采收贮藏:一年四季均可采收,剥去果肉皮,去木栓,晒干。

原状乌桕落叶乔木,高达15米,含奶。树皮深灰色,有纵向裂纹。叶互生;叶柄长2.5-6厘米,顶端有2个腺体;叶片纸质,菱形至宽菱形卵形,长约3-9厘米,宽约3-9厘米,先端微凸至渐尖,基部宽楔形;5-10对侧脉。穗状末端,长6-12厘米;花单性,雌雄同体,无花瓣和花盘;起初所有的花都是雄花,然后在花序基部生出l-4朵雌花;雄花小,10-15朵花簇生在一个苞片腋上。苞片菱形卵形,先端渐尖,基部附近两侧有1腺体。花萼杯状,3裂,雄蕊2枚,稀疏3枚,花丝分裂;雌花有花序梗,长2-4毫米,近肾形腺体1,苞片3枚,菱形椭圆形,花萼3深裂,子房光滑,3室,花柱基部合生,柱头外露。蒴果卵圆形,球形,直径l-1.5cm,成熟时褐色,腹裂分为3瓣,每瓣有1粒种子。种子接近球形,黑色,覆盖着灰烬。花期4-7月,结果期10-65438+2月。

栖息地分布

生态环境:野生或栽培。

资源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和台湾省。

培养

生物特征吉尔吉斯斯坦气候温暖湿润,喜阳光。抗旱、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抗虫害、抗短期涝。

不耐寒和耐荫。可在年平均气温65438±05℃以上,年降水量700毫米的黄河以南地区生长,适宜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沙土上或上栽培。

栽培技术使用种子或嫁接繁殖。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方法:6月种子完全成熟,壳已开裂时,从成熟的树上采集种子,脱蜡,用60-80℃的热水浸泡,不断搅拌除去蜡皮;或将种子浸泡在30-40℃的温水中24小时,使蜡皮软化,然后将蜡皮搓掉或敲掉,洗净。播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500毫升和水350-400公斤喷洒种子。2、3月份按30cm行距开沟,沟深1.5cm播种,覆土,4月中旬出苗,松土除草,5月份追施硫酸铵或人粪尿。第二年按(3-5)米× (3-5)米行距种植,嫁接繁殖:选择优良品种的一年生枝条作为接穗,或采种时将枝条连同果穗一起剪下,贮藏在湿沙中作接穗。嫁接方法可以是芽接或接穗嫁接。

田间管理苗期,每年松土除草3-4次;追肥2-3次,5月初施硫酸铵或尿素或人畜尿,6-7月加钾肥,冬季施粪肥或堆肥。整枝修剪形成伞冠,冬季以剪短为主。果实采摘后,剪去下垂枝、重叠枝和病虫枝。修剪原则:强树弱,弱树强,内室强,外围弱。利用潜伏的芽,老树可以再生。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白粉病、褐斑病;早期害虫有木腐蛾、大袋蛾、褐缘绿刺蛾、多刺蛾、绿尾大蚕蛾、乌桕、水绿蛾、乌桕、黄斑蝽、红条蝽、天牛科、华北黑金龟子、绿金龟子。

性状显微鉴定:根皮横切面:木栓层是一系列木栓细胞。皮层薄,细胞切向拉长。韧皮部宽,射线宽度为1-2行细胞。皮层和韧皮部中散在着单个或成组的石细胞和纤维;石细胞呈黄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周围细胞常含草酸钙晶体;大多数纤维是结晶纤维。此外,还有少量草酸钙簇。

根的化学成分包含蒿脑素和东莨菪内酯。根皮含有叶黄素。树皮含有莫雷烯酮、莫雷烯醇、3-表莫雷烯醇和3,3 '-没食子酸甲酯。茎皮中含有6,7,8-三甲氧基香豆素(6,7,8-三甲氧基香豆素-马林)、莫雷西酮和莫雷西醇。反式-2-顺-4-癸二烯酸乙酯是从植物中合成的。

药理作用根汤有泻下作用;根皮中所含的花椒油树脂有杀灭肠虫的作用。

加工、清洗、切片和干燥。

性质苦;轻微温度;有毒的

大肠归经;胃经

功能:主治泻下、排出水分;消肿散结;解毒蛇毒。水肿的适应症;偶然积累;扩张;大到尿不出来;疖、痈、肿;湿疹;疥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9-12g;还是进了药丸,散了。外用:适量,水煎或研末敷用。

注意

体虚者不宜服用。

1.纲要:气虚者不宜用。

2.《本草经》:脾虚不能造水,导致水蒸气泛滥。补脾土刻不容缓,此药切不可轻用。生命力强的,必须临时给一两剂,病就好了。

各种展览

1.《纲要》:乌桕根,沉于自然,利水清肠,胜功于大戟。有一个人肿了,精气神十足,就把这个根挖了,捣碎,水煎了拿碗,几行下来病就平了。气虚者不宜使用。这边出版了《太平盛慧芳》,但是不能多奉了。

2.《本草经》:乌桕的根皮大致类似巴豆和矮牵牛。从足阳明经开始,积主洪之症结者,皆病,苦可泄,辛可散,温可通胃,故诸病可除。

3.本草补遗:蛇毒解毒,4。生药材的配制:治疗烂脚、疔疮、蛇伤、乳痈、酒顶、醉脚;要固化板,捣碎它,放一点盐,然后趁热换。

5.本草纲目:泻热解毒,治疖肿,解毒。

6.《药林纲要》:杀鱼杀虫毒。

7.植物名称与事实考证:根:解水莽毒。

8.《本草分类》:根:专治食积,消虚热,降气虚,消肿。

9.《岭南集药录》:治头风、脚气、横痰、毒便。

10.《南宁医学志》:根为泻药,可催吐。

11.唐代草药:主洪积。

12.《日华子本草》:治头风,通小便。

《中华本草》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