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医学院办学规模
1958年6月,学校与第八军医学校合并后,校址面积扩大到633亩,其中医院本部南北用房505亩,一附院90亩,二附院38亩,建筑面积6543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29000平方米,医疗用房29000平方米。1970年,学校迁至清源山后,为创造教学、医疗、科研的基本条件,省革委会拨款近百万元,新建校舍4栋,新建门诊部1,扩建修理厂、印刷厂、制药厂、实验室,建筑面积8093平方米。
据粗略统计,1970年和1971年两次学校搬迁中损坏的主要教学设备当时达50多万元。同时,在学校搬迁过程中,向县医院和卫生防疫站调拨了一批仪器设备,显微镜300多台,相当于当时的20多万元。
2003年6月20日10,江西医学院举行新校区建设奠基仪式,新校区建设正式启动。新校区位于红谷滩红角洲前湖大学园,占地862亩,规划用地面积494750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232020平方米,规划总投资5.85亿元。仪器设备1958年6月,学校与第八军医学校合并后,各类主要设备大幅扩充,包括显微镜626台,比色计54台,切片机14台,分析天平40台,冰箱25台,水温箱10,干燥箱21,温箱26台。图书资料6万余册,其中中文图书1万册,图书4.5万册;7900多种外文图书,12476册;中文杂志284种,2871卷,外文杂志445种。附属医院扩大到两家,床位800张。还有六所教学医院。1952年专任教授12人,兼职教授4人,兼职副教授14人,专任讲师18人,兼职讲师18人,助教57人,* * * 109人。
65438年至0958年,中央卫生部从中央卫生干部培训学校抽调妇产科二级教授、曾(儿科)、吴道军(内科)到该院任教。到1956年春季,学院有专任教师172人,助教45人。与第八军医学校合并后,学校现有教职工350人,其中副教授19人,讲师59人,教师32人,助教173人,助教67人。
1963年7月,卫生部成立医学科学委员会,181成员包括江西医学院郑兆玲教授。卫生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设几个专门委员会或小组。程崇妮是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刘茂春是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学志是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1968 10,两所附属医院的校干部、教师、医务人员先后转移707人,其中学院238人,一附院263人,二附院206人。他们被调到全省47个县(市)公社,组织关系和工资关系与学校完全脱离。从8月底1972开始,根据省革委会有关文件的通知精神,学校已派专人或发公函联系被下放人员,逐一了解落实被下放人员的重新挂钩工作。到5月份1973,已有445人被复读,其中学校本身干部教师137人,一附院159人,二附院159人。5月以后,部分剩余人员陆续重新挂钩,只有少数人因当地需要和自身意愿没有重新挂钩。
1989,姜琳、叶如梅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邹志森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84,戴玉成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6,易为民、曹勇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3年,高射远、卢春宝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92年,叶如梅被国务院授予“卫生保健突出贡献人物”称号。65438至0993,刘艳玲、叶如梅当选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邱明清当选为第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65438至0995年,王道仁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5438-0995,毛振邦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在1996,刘艳玲被授予白求恩奖章。
1997,易为民当选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2002年,高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1998,刘艳玲、叶如梅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3年,易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9,程小树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1年学院本部教师622人,其中博士16人,教授95人。2005年,学院本部教师总数增至865人,其中博士47人,教授148人。2004年,易为民被授予白求恩奖章。2004年,龚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5年,易为民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5年,程晓舒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52年元旦改革后,江西医学院招生规模开始扩大,当年招生61人。1953之后,招生规模已经超过110,尤其是1956,招生规模已经逼近400人。
1958,学校招生425人,比1957多一倍。到1959,全院在校生达到1872人,其中医学部163人,儿科60人,三年制医学部135人,一年级保健机构34人,护理学院86人,业余大学医学部130人,检验班。
文革期间,学院从8月1972开始招生,其中72级333人,73级401人,74级417人,75级459人,76级458人。2月1978,经过全省组织的统考,录取本科生442人(77级)。同年秋季招收551本科生(78级),分别招收505、545和51980、1981、1982。
65438-0993年,除按计划在江西省内招收本科生外,积极扩大在其他省份的招生比例,学院本科年招生首次突破600人。另外,从1993开始,学院连续三年尝试招收专科生。1996年,在国家统一招生改革精神的指引下,学院新招收本科生666人,其中省外生源150人。1999,学院先招收4名博士生,2000年招收7名博士生。
2001年本科生5012人,硕士生292人,博士生21人。2002年,全院共有本科生5625人,硕士生414人,博士生25人。2003年,该院有本科生6280人,硕士生556人,博士生29人。2004年本科生7156人,硕士生714人,博士生29人。2005年,全院共有本科生8517人,硕士生883人,博士生36人。成人教育的规模逐年增长。2002年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学生人数居全国同类医学院校之首。1952,学校将专业院系调整为13院系,包括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生物、微生物、公共卫生、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皮肤科、五官科。1954教研室改组为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解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化学、物理、生物、卫生学、政治、俄语、体育等14教研室。
65438年6月至0954年6月,学院重组临床科室,在附属医院成立了基础内科、系统内科、临床内科、普通外科、系统外科、临床外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9个临床教研室。儿科和妇产科教研室仍设在原教学医院。1956省卫生厅决定将中医实验医院并入江西医学院附属医院。
1960年4月,学校建立了14专业实验室,包括人体心血管、组织培养与组织化学、寄生虫地方病、免疫学、营养学、内分泌学、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植物化学与有机化学、胶体化学与仪器分析、肿瘤病理学、烧伤、针灸与经络、心血管外科与代谢。165438+10月7日,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学院成立了保健系和放射科。
1963 9月,学院行政机关为:教务处、教务处、人事处、总务处、图书馆、基础部、医务部、儿科、一附院、二附院。
1984四九月,学院开始进行机构改革。截至1991年底,学院已设立省卫生厅规定的13党政处(厅、处)级管理机构和10正厅级教学业务机构,还按照有关规定设立了监察室和办公室。
从65438到0993,学院进行了全方位的院系结合改革。到1994,学院级教学机构有3个系6个科室,分别是社科系、基础系、军体系、临床一科、临床二科、儿科、口腔科、医学影像科、预防医学科。
2000年,组织申报的“江西省医学生物高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并挂牌医学院,成为学院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02年,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2003年,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和天津谢赫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江西工作站成立,到2005年,又增加了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西大学基础医学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消化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1998学院提出全院附属研究机构调整方案并实施:(1) 16研究机构保留,即消化内科研究所、泌尿外科研究所、烧伤科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肝胆病研究所、口腔医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肿瘤免疫学实验室、神经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神经分子生物学实验室。(2)重新组建临床药理研究所、分子医学研究所、血液学研究所、微量元素实验室、骨科实验室、血管外科实验室六个研究机构;(3)撤销毒理学实验室、人工关节实验室、矽肺实验室、显微外科实验室四个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