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用什么药或者什么药方比较好?
下肢静脉曲张综合征,顾名思义,是下肢尤其是小腿静脉曲张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它是一组症状,包括血栓性静脉炎和炎症后冷凝综合征、淤滞性皮炎或紫癜、淤滞性皮下硬化、小静脉溃疡和出血。尤其常见于从事持续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的人。可出现在青年,但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普遍较高。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本病应属于中医“肌瘤”、“脉烂”、“青蛇毒”、“大腿肿”、“下压疮”、“丝虫病”、“疥疮”的范畴。病因及发病机制腿部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使静脉血液倒流、停滞,静脉压增高,使下肢处于淤血、缺氧、静脉壁损伤、炎症损伤的状态,从而导致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淤血,血液中氧含量降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液体、蛋白质、红细胞及代谢产物渗出,导致纤维增生和色素沉着,靴区皮肤因营养变化而变性,出现皮炎和脱屑、瘙痒;抵抗力弱、慢性感染、湿疹、丹毒、淋巴管炎;反复发作由于淋巴阻塞导致淋巴水肿,而轻微外伤和感染导致持续性溃疡。这一系列涉及面基广泛的症状,都是由于炎症介质的侵入或炎症反应的改变而引起的,故称为“下肢静脉曲张炎症综合征”,高度概括了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体征。在“因邪致瘀”、“先祛邪”的学术观点指导下,本病的病因是先天脉络禀赋不足,后天失调(久坐、久立、久走、负重、妊娠等。).其病机为气虚久瘀,脉郁热能生风,瘀热交湿毒生疮。疾病是由瘀(血瘀)、湿热(毒)、风(痒)引起的,转化为许多症状。主要症状为小腿静脉曲张,小腿严重酸胀、水肿、疼痛,皮下门脉和条索样硬结,皮肤色素沉着,瘙痒,湿疹样改变,小腿1/3处皮下硬结或斑块,深部脓疱疮,难以愈合的溃疡。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辨证治疗可分为急性期和稳定期。(1)急性期:此期为邪气盛期,治疗以先除邪为主。根据络热、湿热夹风、湿毒等不同证候,分别采用清热凉血、解毒祛湿的治疗原则。络热证:临床上患肢静脉抬高,出现条索样肿胀疼痛,后肿胀消退,出现硬条索,色素沉着,局部束缚,隐痛肿胀。可能伴有发热、口渴、便秘、发红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治疗以通络、凉血、通络为主。处方:紫草、赤芍、益母草、生地、丹皮、甘草。热的话可以加水,比如牛角片(水牛角粉)、石膏。湿热挟风证:患肢青筋肿胀,色素沉着,湿疹样改变,瘙痒或局部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反复发作,最后胶腿;或腿部溃疡创面覆腐,肉芽不清,分泌物稠臭,边缘厚或薄,周围皮疹相当于灼热感,瘙痒刺痛;下肢红肿。舌红,苔黄腻,脉滑。治疗以清热燥湿、祛风为主。处方:茵陈蒿、虎杖、黄柏、胡黄连、白鲜皮、白花蛇舌草、苦参、垂盆草等。热盛者可加大黄、黄芩;可以加入车前子和薏苡仁用于湿重。湿毒证:渗出性淤滞性皮炎浅表创面厚烂,分泌物多,脓稠,气味难闻,周围皮肤呈红色或紫色,伴有瘙痒;下肢肿胀明显。舌苔厚腻。治疗以祛湿解毒为主。处方:益母草、紫茎泽兰叶、黄芩、黄连、栀子、白花蛇舌草、生大黄等。热的话可以加水,比如牛角片(水牛角粉)、石膏。外治:1有黄腐坏死组织的伤口,可用曲万膏、杨闯膏、消痔毒、张虎2号外敷,以消肿生肌。伤口伴有严重的细菌感染(如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根据分泌物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短期使用。外用乳膏治疗浅表性皮炎和湿疹。4 .伴有肢体静脉索、肿痛、热痛者,应用大黄粉、硫酸钠、甘草粉等。可选用,适量面粉可与50%~75~乙醇混合外敷,65438+每日0-2次,祛瘀消肿止痛。(2)稳定期:这一时期以气虚为主要症状,证候属于气血两虚。治疗以益气为主,络脉贵,旧瘀停滞,难以除药。不宜长期应用活血药物,以免活血伤正。气血两虚证:临床表现为下肢静脉迂曲,下肢轻度肿胀,皮肤色素沉着,下肢沉重,伴有全身无力。创面下沉,边缘呈缸口状;或翼状胬肉突出疮面,疮面周围皮肤紫暗,少痛少热,皮下硬化;但是过了年,就不容易闭嘴了。舌红,苔薄白,脉弱。治疗以益气养血通脉为主。处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皮、川牛膝、益母草等。升麻、柴胡等。中气不畅者可加用。外治:对于恢复期创面肉芽新鲜、嫩、红者,可用阿胶长皮膏、生肌散促进上皮生长。辅助治疗:1抬高患肢。2穿弹力袜或系松紧带。典型病例胡,男,40岁,下肢静脉曲张炎症综合征。患者双下肢静脉曲张5-6年。两个月前右小腿内踝有溃疡,无明显外伤史。他感到小腿肿胀,疼痛,周围的皮肤火辣辣地发痒。新霉素湿敷1个月以上,肿胀疼痛减轻,但疮面不缩小,反而增大。Naco,双音调节。患者有无糖糖尿病病史。临床检查;右小腿静脉膨出,下1,内踝3处见约2cm× 3cm溃疡。右小腿中部比左侧厚1cm,疮面暗红渗出物较多,周围皮肤暗红灼热,伴有多条皮下静脉,条索红肿,小腿广泛色素沉着。舌质鲜红,苔薄腻,脉滑。中医辨证:脉瘀。湿热滋生风。治疗:祛风除湿,化瘀解毒。处方:“茵陈、泽兰叶、一枝黄花、半边莲、苦参、地肤子、紫草,7剂,每日1剂,连服7天。外用:一枝黄花、半枝莲、苦参、明矾,7剂水煎待凉洗净,1-2次,每日1次。然后涂上湿润的长护肤霜,用弱绷带包扎。同时告诉他减少站立和行走,要偏。1周后,症状全部缓解。服用上述14剂后,溃疡痂形成,周围皮温正常,肤色暗沉,稍肿,皮下脉索残留,苔薄,脉滑。该证属瘀湿蕴结,须扶正祛邪,祛瘀祛湿,以防复发。将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马鞭草、益母草、制土鳖虫、甘草长期煎煮。外洗方:商陆、海桐皮、皂角等。,煎服,每日1-2次。同时,长期穿医用压缩弹力袜,减少下肢肿胀。随访2年,无复发,皮肤色素沉着明显转淡,皮下静脉索结节吸收。据说皮肤、血管、淋巴管、脂肪等的各种炎症甚至溃疡。由慢性下肢静脉瘀血引起的是一种长期多发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在这种疾病的早期,腿部的静脉曲张大多被中医称为“邪脉”,俗称“青筋腿”。由于没有深静脉病变,手术治疗有效。但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继发性静脉曲张,由深静脉栓塞或瓣膜病引起,容易出现一系列相关并发症,如皮肤紫癜出血、浅静脉炎、血性皮炎、慢性湿疹、丹毒、溃疡、坏死,俗称“老烂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痛苦。对于这一系列的十余种并发症,不仅手术效果不理想,而且现代中西医往往对这一系列不同的疾病和证候分别处理。我院专家根据50余年的血管疾病临床诊疗经验,在“邪致瘀”、“先祛邪”的学术观点指导下,认为本组证候可统称为“下肢静脉曲张炎性综合征”。其发病机理为:1。长期瘀血阻络,2。络热和络风,3。湿、疮,是由“血瘀-湿热、风”相互转化而形成的。对于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根据疾病各阶段的不同侧重点,本着“异病同治”的原则,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中医以内外兼治为主,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在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上,临床治疗不仅注重辨证,更注重综合治疗。换药是疮疡治疗的关键,选择药物、换药方法、换药间隔是否正确非常重要。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不要忽视护理和预防措施的落实。如:治癣、控制血糖、减轻重力、穿弹力袜等等。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也要警惕疮毒恶变的可能。腿部静脉曲张炎症的治疗;现代医学采用的各种手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术后远期疗效不确定,可能复发,甚至形成血栓,这些都是手术治疗无法克服的。此外,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身体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不适合手术治疗,所以中医成为了最佳选择。根据我院“下肢静脉曲张炎性综合征”理论和分期分型辨证的方法,是简化诊断、提高疗效的理想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