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凝子宫是什么病,怎么治疗?
别名西医:痛经、闭经、胎盘滞留、子宫肌瘤、不孕症
中医解读此证是因为月经后血室开放,寒邪入侵;或者内伤引寒,阴寒内生,血液寒凝,堵塞子宫所致。
中医病因大多很明显,起病突然,以寒、瘀、阻为主要病理改变。
中医的发病机理是长期寒冷伤害杨琪,可形成实证或转为子宫虚寒之证。常见于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痛经、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腹部包块、不孕症等疾病。
体征月经周期推迟,月经量减少,月经量紫暗,月经量不舒服,或月经量突然停止,继而闭经,或腹部绞痛,热痛缓慢,四肢冰凉,面色青紫,口唇发黑;或见胎衣不下,产后小腹冷痛,目前恶露不绝,或虽少见,小腹结块,疼痛拒按;或者腹腔出血,或者宫寒不孕。舌淡白润,脉紧或迟。
中医治疗法则: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处理方法:
(一)口服处方
1.基础方:(1)温经汤: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5g,莪术10g,党参15g,艾叶10g,桂枝6g。此方适用于子宫寒凝患者。(2)桂枝茯苓丸:桂枝6克,茯苓15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寒凝血瘀患者。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取汁约300毫升,温服,每日2-3次,每日1剂。
2.加减变化:痛经伴呕吐者,在基础方(1)上加吴茱萸6克,法夏10克;腹痛腹胀,去白芍,加乌药12g、香附12g;闭经失败,加川牛膝15g,桃仁12g;大量时,加入10g白芷和5g薏苡仁。如有腹部肿块出血,在基础方(2)中加入6克烤姜炭和12克阿胶;产后腹痛,恶露不绝,加炮制生姜6克,益母草30克。
(2)外用药物
1.麝香风湿油外敷:将2 ~ 3滴麝香风湿油分别涂抹于关元、中极穴、气海穴,然后顺时针按摩3 ~ 5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00 ~ 120次。小腹发热向内蔓延时,疼痛可以停止。此法用于痛经严重,急需缓解时。
2.肉桂10g研成粉末,姜汁调匀后敷于脐部,每日一换1,五天为一疗程1。用于细胞感冒引起的腹痛。
3.附子、肉桂各65438±00克,当归、元胡、红花、川芎、莪术、吴茱萸、郁金各30克,巴豆膏3克。研成粗粉,炒熟,布包好,下腹腔温熨。一天两次,L料可以用5次,5天就是1个疗程。适用于闭经、痛经、腹部包块等。
(3)熏洗疗法:吴茱萸、杜仲、蛇床子、五味子各30g,木香、丁香各65438±05g,水煎取汁65438±0000ml,趁热洗前熏,每晚65438±0次,每次65438±05 ~ 20min。七天为一个疗程,月经期停止。用于痛经、宫寒不孕。
饮食疗法
(1)雄茶糖茶:川芎10g,山楂15g,红茶6g,红糖适量,水煎去渣取汁为茶。每日1,7天为一疗程。
(2)花椒生姜糖酒汤:干姜30g,洗净切片,加红糖30g,水300ml,煮沸,加花椒5g,煎液200ml,加米酒适量,65,438+0,每日两次,五天为一疗程。
治疗要点:
(1)这种综合征常见于年轻力壮的女性因不小心感冒喝凉后突然发病。如果是邪气过盛的情况,治疗要以祛邪为先,如散寒、祛寒、温凉、祛寒等,可以选用,但可以祛阴寒、温胞。但辛、温、燥、热之品,必随证而增,中病宜止,不宜过多,否则可能有消阴精之弊,故应坚持病机,辨证施治。
(2)寒气郁结,客在子宫血室之地,冰会引起血瘀。温经散寒时,所有活血化瘀之品,皆用于疏通隧道,调理水。选择桂、熊、桂枝等温性活血药比较合适,一药同时具有多种功能。
(3)该综合征的治疗重点在月经期。当子宫用于泻而不藏时,根据情况导寒出,可望有效。如果耽误了治疗,寒邪伤了阳气,平时就要提前服温补,经期再用前者的方法,就没有伤正气的危险了。
中药
针刺1)取穴气海、归、血海、继发性鼻衄、三阴交、肾俞等。用于补虚止泻,针灸后加艾灸。从月经来潮前7 ~ 10天开始,隔天一次,持续1次,直至月经干净。适用于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经。(2)穴位子宫(两侧),针刺0.8 ~ 1.0寸深;弯骨、横骨刺0.6 ~ 0.8寸深,留针10 ~ 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用于子宫肌瘤。
推拿按摩以关元穴为中心,揉搓10分钟;双侧三阴交5分钟;点压机和红龙各5分钟;揉揉骶骨50次,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适用于痛经、不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