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的《我看鲁迅》一文是谁写的?
总的来说,大家对鲁迅散文的成就似乎是毫无疑问的,但在高水平的读者中,大家对《野草》评价很高。因为之前写过鲁迅散文的随笔,这里就不多说了,他的随笔以后再说。这里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他的小说。第一,鲁迅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关系;二是鲁迅小说与当时世界文学的关系,三是鲁迅小说与同时代作家小说的比较,四是鲁迅小说成就与特点的分析,五是鲁迅小说的现代价值;六是回应对鲁迅小说的批判。
1.鲁迅小说与中国小说传统的关系。
客观地说,如果要评价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成就,那么可以说散文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由于曹禺、老舍等人的创作,戏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诗歌和小说的评价似乎相对较低。诗歌的问题在于,中国有辉煌的古代诗歌成就作为参照,而现代诗歌本身因为脱离了古代诗歌的传统,其实是相当年轻和不成熟的;小说的情况略有不同。虽然与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所经历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迷惘的一代等深厚的小说传统相比,中国的小说传统还很薄弱,但毕竟不像新诗那样毫无根据。唐宋传奇可以算是精致的短篇小说,而且特别是明清以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到一定程度,白话小说相当繁荣,我觉得可以。一类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英雄传奇或言情小说,另一类是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市民趣味小说。那么鲁迅从这些小说中学到了什么吗?不要!客观地说,我认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总体上与传统的关系是断裂的。他们更多的是从欧洲小说中学习,而对传统的继承却很少。当然,这只是就严肃文学而言,武侠和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是明显的例外。如果说鲁迅的小说从中国传统小说中吸取了什么东西,只从他推崇《儒林外史》的角度,就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影响。一方面是对旧知识分子的怜悯和讽刺,另一方面在刻画人物方面也不是像西方小说那样长篇大论,而是少数抓住最有特色的地方的传记。此外,他还研究过小说史,编辑过唐宋故事集。他的用笔精练是否受到唐宋传奇的影响?
第二,鲁迅小说与当时世界文学的关系。
因为鲁迅的社会关怀太强烈,他不可能为了文学而作家。再加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虽然鲁迅对西方刚刚经历的世纪末文学思潮非常熟悉,但他显然不能走那条路。他更接近俄罗斯和东欧文学,他在日本学习过,当然非常了解日本文学。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一定是受到了以下作家的影响。他自己也曾说过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我觉得他是受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或者说相似之处主要在于:一方面深切同情被侮辱被伤害的人,另一方面关注人的灵魂,这在他几乎所有的小说中都可以看到,另一方面他自称“鹿角的凄凉”,这主要体现在整部小说的基调和氛围上,尤其是《药》和《祝福》。在关注小人物的不幸,关注短篇小说方面,和契诃夫有关系吗?这个还有待研究。至于《狂人日记》的书名,虽然借用了屠格涅夫小说的名字,但是从内容和风格上来说,他的小说和屠呦呦优美浪漫的抒情没有* * *相似之处。至于日本文学,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夏目的幽默和讽刺的风格痕迹,此外,他还翻译了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芥川擅长短篇小说,关注小人物,当然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这与鲁迅小说的史诗特征有些不同。从我目前所知,可以发现鲁迅可能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由于鲁迅对现实主义的一贯关注,其小说的现代性并不是特别强,继承了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当然,象征主义仍然在他的小说中得到应用,《狂人日记》也可以被认为是一部心理小说。但总的来说,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性和都市特征主要体现在穆时英和施蛰存的小说中,而鲁迅的现代性还体现在他的《野草》中。
第三,鲁迅与其他现代小说家的比较以及鲁迅小说的成就和特点
一般认为,鲁迅是新文学白话小说的第一人,后继有人。他的小说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小说家相比有什么特点?
其实客观来说,能和他的小说相提并论的作品真的不多,因为质量差那么大,很难相提并论。如果坚持比较,那么我们可以把他的小说分为两类,分别进行比较。他的小说要么写知识分子,要么写农民,所以就写知识分子的作品而言,他的作品也是可以区分的。孔夷代表了最后的帝国知识分子,而《孤独的人》和《在餐厅》中的魏连义和卢维普则是被旧势力吞噬的觉醒知识分子的例子。可以比较一下创造社的郭沫若和郁达夫的作品。郭的小说典型地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幻灭与贫困。这个主题在郁达夫的小说中也有,但他也增加了对青年知识分子青春期性压抑的描写。就艺术成就而言,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作品都不值一提,但我认为浪漫主义写作更适合诗歌和散文,而不适合小说,小说往往是杂乱肤浅的,有散文的倾向。比如苗赛的《一个世纪的自白》写得不好,雨果的小说成就也要重新评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没有鲁迅那种受挫的痛苦感受,尤其是在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尝试受挫之后,可以说是对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概括,而后者只关心自己。至于写农村的作品,我觉得可以比较的作品可以分为两类。首先,它们以《春蚕》、《秋收》、《残冬》和《叶紫的收获》这一矛盾的三部曲为代表。都是写农村的,都是批判和揭露农村的,但是区别很明显。前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着眼于社会物质灾难或者用教科书的话来说,叫做农村经济破产。文学不是经济学,也不是历史学,因为他们不关注人,所以在文学上应该是一文不值的,而鲁迅在农村的作品,完全是以人的灵魂为题材的,比如润土、祥林嫂、阿q,关注的是他们的灵魂被杀戮、被侮辱、被损害、失去尊严的现实。其实路翎的小说似乎和他的小说有相似之处。
另一类农村小说可以沈从文、废名为代表。沈把乡村诗意化了,废名则很隐逸,这与鲁迅有明显的不同。但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写作的对象是什么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鲁迅的小说在同一个题材上那么吸引人?印象深刻吗?鲁迅的文笔太独特,他的小说太独特,他所有的作品和他自己都太独特。要说出他魅力的原因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有现成的理论都没用。我只能问自己的阅读经历,把他的小说单独出来,说明我被吸引和喜欢的原因。(他的新故事自然是小说,但很独特。我现在也不是很明白,以后再仔细研究。)
如果你要问我最喜欢鲁迅的哪部小说,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阿q正传》。自然,就像人们没完没了地争论金庸最好的小说是哪一本一样,人们对鲁迅最好的小说当然也是众说纷纭。但《阿q正传》获得了最多的认可,也成为了世界名著,这应该是事实。那么鲁迅最长的小说有什么好?我个人认为是他对人们深层无意识心理的微妙而敏锐的洞察,这既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也是人类某种意义上的普遍心理弱点,是他的经典语言。当然,他的语言总是独树一帜,令人印象深刻,但在这部小说中尤为突出。比如“阿q真的可以!””“和尚动我就动不了?”“我会用钢鞭打败你..."; "啊...Q哥,我们是穷朋友没关系...”“赵的妹妹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害怕不是好事!这位学者的妻子在她的眼睛细胞上有一个伤疤。.....吴妈走了很久,我也不知道她在哪里——可惜她的脚太大了。”“洪哥⑤!我们开始吧!“等着
最后,是他对辛亥革命反思的社会史或史诗性质。当然,这是纯粹的文学考察。其实这并不是不重要。我们通常把反映广阔历史和社会图景的小说称为史诗作品,如托尔斯泰的三部曲。能称得上史诗的作品通常都是长篇小说,而鲁迅却是用短篇小说达到了史诗的效果。应该说,这和他的《超人》在短短的篇幅里有着巨大的思想性和历史性的内容有关。另一部小说《药》也有同样的效果。
祝福:有些人不太喜欢这部小说,但它揭示的悲剧确实令人震惊。鲁迅一直关注人的灵魂,这部小说所揭示的悲剧令人震惊。
医学:鹿角夫的冷淡在这部小说中最为明显,既反映了辛亥革命中脱离群众的问题,也反映了精英与大众的分离。
孔乙己:鲁迅本来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世态炎凉,我却从中看到了书生的悲哀。他有很强的自尊心但没有立场,他能炫耀的只有学习,但在世人眼中,学习是什么?
《狂人日记》:它的优秀之处不仅仅在于他的日记体和一个精神病人的内心独白,还在于狂人是一个隐喻,是一个开明的人的形象,平庸之辈认为他不加分析就说真话是一种威胁。虽然那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我们生活在谎言中,害怕他的人大多是这个社会的被奴役者,但是他们不仅不理解他。相反,他本能地认为他追求真理和人性是不正常的,拼命想让他从青春期的疯狂状态恢复到适应社会潜规则的正常状态。果然,他终于“去了一个袖手旁观的地方”可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已经和普通的庸人融为一体,所以维持黑暗的不仅仅是统治者自己,而是整个社会。他们本能地害怕真实,害怕叛逆,就像我刚去教书的时候一样。大家都觉得我书生气,迂腐,神,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对我在课堂上生气的发言感到很奇怪。他们觉得我还是不懂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读书太多很傻。于是我的癫狂感,被人看,精神分裂感油然而生。我不是精英,但至少我是个有远见的人。被人看着,一种荒野感油然而生。我们鄙视对方,觉得对方很蠢。但我绝不会加入食人系统。我不相信除了疯狂没有第三条路。
《故乡》与《社戏》:农村,童年,看戏,少吃蚕豆,乡愁,离家——还乡——再离家,当故乡不是原来的故乡,哪里是家?颠沛流离,流浪在路上,成了一种永恒的存在状态。因为对家乡和童年的温馨回忆,感受到了乡村社会的淳朴亲情,与自然的亲和,工业和后工业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曾经有过美好的东西,让我在无可奈何地感叹它的逝去时,感到悲伤和迷茫。多少次我听着罗大佑的童年,陷入回忆。我实在受不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风波》:一代不如一代,这句话就够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人类没有灭亡?
前事不忘:魏晋是一个重情的时代,鲁迅也是一个有气质的人,但他那深沉、朦胧、美妙的浪漫主义却是他力所不及的。即使他爱过,他更多看到的是它的无奈。爱情一直被金钱所主宰,但是当我们有钱的时候,我们还能找到爱情吗?但是我为什么要要求一个女生跟我一起穷呢?就因为我爱她?一个月五千和一万的差别真的有决定性的“如果可以,我会写下我的遗憾和悲伤”吗?多痛苦啊,美好的爱情永远是幻觉,爱情是乌托邦,爱情是不完整的,爱情永远是悲剧。读着她,我似乎觉得那是对初恋的讴歌。青春死了会痛,爱情死了会痛,恋人不再无辜会痛,唉,只有痛。可怜我,多有心事。
孤独的人和餐馆里:我曾经孤独过,我曾经借酒消愁。你能打破铁房子,理想,国家,社会转型吗?清醒的人只是在承受更多的挣扎。时间总是在流逝,但同样的悲剧却在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身上上演。是不是历史的进步与中国无关?中国真的像黑格尔总结的那样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停滞社会吗?希望历史不是命运。
四个。鲁迅小说的现代价值: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这无疑反映了辛亥革命。但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作品并不少。为什么我们不去读那些作品呢?他的小说和矛盾,和老舌头,和巴金等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还是更辉煌,超越时代在哪里?这里说不出什么新意,也不会说他在小说技巧和语言上的成就。就内容而言,虽然他既是现实主义者,但他更关注人的灵魂,尤其是在他关于农民的小说中,而在写关于知识分子的作品中,则体现了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软弱和拓荒者的孤独与荒野,也就是说,他关注的不是表面事件和社会历史变迁,不是事件。所以相对容易超越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也是他最大程度介入历史,没有写出梁实秋意义上的普世人性,仍然没有过时的重要原因。
五:为鲁迅辩护;对鲁迅文学的批评历来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具有浪漫主义审美文学观的人不满鲁迅把文学作为工具而不是目的,这不仅是对他杂文的否定,也是对他小说的失望。可惜鲁迅的小说并不比沈从文等作品逊色,但喜欢新感觉派作品的人并不多,可见美学并不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命题。我们来看看王尔德的小说。我一直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最好用在诗歌领域。毕竟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对生活的抛弃。生活和社会不可能是美好的,而小说只是最贴近生活的,拒绝空洞的艺术,即使从纯小说艺术的角度来看,鲁迅也是经得起考验的,更何况鲁迅从来不为文学而文学,也不为不朽而追求文学;
第二个是关于只写优秀的短篇小说能不能称之为文学大师;
人们似乎总认为写长篇比写短篇更难,所以写长篇名著的人比短篇小说大师更伟大。长篇大论难在哪里?你需要更多的知识吗?需要更多经验?结构是不是更难把握?是否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我只知道写好短篇小说可能比小说更难,因为世界上短篇小说大师明显比小说大师少。翻阅世界文学史,我只能找出莫泊桑、契诃夫、芥川龙之介、爱伦坡、欧·亨利、博尔赫斯、卡夫卡(当然他和莫泊桑也写长篇,这里只提他们的短篇)、鲁迅,或者。可见写一篇好的短篇小说有多难!如果短篇小说在思想深度和内容容量上真的比不上长篇小说,那么鲁迅就打破了这个规律。他的短篇小说因其超人的深度和高超的技巧而达到了史诗般的效果,其思想和内容不逊于优秀的长篇巨著。其实鲁迅所有的小说和《故事新编》加起来可能只有巴金家的厚度,但巴金、老舍、茅盾的厚厚的小说哪一本能称得上经典?虽然我都读了,但是我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包括瞎说这家伙,他的哪篇文章是经典?当然,在我的记忆中,诺贝尔文学奖从来没有授予过短篇小说大师,但北欧有几个老人能评判世界文学的价值?那对他们太认真了!所以对于那些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没有颁给中国作家而生气的人,我真的觉得很好笑。卡夫卡,博尔赫斯,乔伊斯,普鲁斯特,他们有没有忽略少天才?日本的大江健三郎得了奖,但是就像他妈妈说的,不要以为得了奖就了不起了。你比鲁迅差远了,也永远比不上他。高行健也得奖了,但在无人问津的当代中国文学圈里,他只是个三流角色。萨拉马戈得了奖,但他的修道院编年史读起来真的很难受。川端康成获奖了,但是他远远落后于没有获奖的三岛由纪夫!
其实从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短篇小说应该是主流。谁有耐心看长篇大论,对托尔斯泰说不敬的话?有多少人能读懂他的《战争与和平》?当然,我不是在贬低这个长故事。我的意思是,重要的不是你写多长,而是你写得多好。你只能用短篇小说的标准来衡量他。用长篇否定短篇,就像用诗歌否定小说一样可笑。这让我想起了余光中对李金发诗歌成就的否定,说你的散文写得不好,所以我断定你的诗写得不好。我知道他的诗肯定比余光中的伪古典主义好。按他的标准,屈原、李白、杜甫都完了。也有人说陈的短篇小说写得不好,那么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的价值就值得怀疑。我真的不理解那种人们应该认真对待的论调,好像鲁迅没有写长篇是一种遗憾。我们没吃过长篇大论的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