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药品加成对医院的影响

取消药品加成对医院的影响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取消药品加成已成为医改的重点内容之一。鉴于目前的医疗环境,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在对医院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以下是取消药品加成对医院的影响。欢迎参考!

一.问题和背景

如何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回归,是当前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一个重点。2012年,国务院决定选择300个县(市)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计划到2015年全国所有县级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2065 438-2002年7月1,北京友谊医院作为北京市综合改革试点医院,在全市率先实行医药分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立医院改革势在必行,医院必须适应新医改,积极探索合适的方法。基于此,本文模拟了北京友谊医院的具体实施措施,并结合某医院的现状,计算分析了该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可行性。

二、计算方法

(1)数据收集

北京友谊医院的具体做法是取消原来的挂号费和诊疗费,建立医事服务费。新设立的门诊医事服务费分为四档,普通门诊42元/人次,副主任医师60元/人次,主任医师80元/人次,著名专家100元/人次,急诊60元/人次,住院80元/人次/日。

本文统计了某医院2013年门诊和住院药品收入、药品费用、门诊挂号、总床位占用天数等数据,计算出门诊和住院药品比例,并根据北京友谊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具体实施办法进行计算。

(2)计算方法

门诊增加收入=不同档次号源增加的医事服务费=(各档次医事服务费-原挂号费)*挂号人数。

门诊减收=门诊药品差价

住院增加的收入=增加的住院费=(医事服务费-原住院费)*占用床位数。

住院收入减少=住院药品差价

门诊收入变化=门诊收入增加-门诊收入减少

住院收入变化=住院收入增加-住院收入减少

总收入变动=门诊收入变动+住院收入变动

另外,根据北京友谊医院的情况,取消药品加成后,该院普通门诊增加15.8%,专科门诊减少。假设该院门急诊总量不变,知名专家减少20%,普通门诊增加20%,出院患者总床位不变,调整后计算该院数据。

三、取消药品加成的计算结果

根据2013的数据计算结果,门诊收入变化有所增加,住院收入变化有所减少,但总收入变化是增加的趋势。

虽然这种计算方法是建立在取消药品加成后,药品比例、门诊量和医院床位数不变的基础上,但结果表明,如果取消药品加成,建立医事服务费是可行的。

四、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建议

计算结果表明,药品比例是处理取消药品加成影响的关键。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规定,三级医院收药比例不得超过医疗总收入的45%。如何将药占比控制在合理范围,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生合理用药水平,成为医院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控制药物比例提出个人建议。

(一)医院领导和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

首先,各级医院领导要认识到控制药品费用是降低医疗费用的有效措施之一,高度重视药占比。只有领导重视了,员工才会有目标和信心。医院应成立由分管院长牵头、多部门参与的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药品相关事务的管理,严格控制药品的采购和使用。制定新药准入、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医嘱执行、各科室用药比例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即医院对各科室药物比例进行管理和控制,各科室主任对各科室医生合理用药进行监控和管理,充分调动科室自控的积极性。

重视思想,重视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医院要组织医生参加道德讲座和相关学术讲座,树立医生合理用药的理念,增强医生合理用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减少医生在医疗服务中对用药的过度依赖,自发提高医德医风。还应加强定期培训,促进医务人员用药知识的更新,促进合理用药的持续改进。

(二)制定合理的药占比标准。

控制药占比,就是要打破以药养医的局面,解决患者看病贵的问题。但如果单方面控制药占比,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大检查,医生可能会通过开更多的检查费来降低药占比,这样不仅会降低患者的费用,还会增加基本费用总额,使患者看病更贵、更难。因此,科学地制定合理的药物配比就显得尤为重要。

医院要根据内科和外科、外科和非外科等各科室的具体情况,分别按照门诊、急诊和住院细化到临床科室和临床医生的用药比例。有了可量化的控制目标,医务人员在执行中就有了依据,就能不断增强自律和自控意识。

同时,医院要加强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制定合理的单病种药物比例。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可以在医院内部建立有效控制成本的长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透明化,有效纠正不合理、不规范的临床医疗行为(服务不足、服务过度等)。),从而保证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控制医疗服务成本;也有利于改变临床医生更注重治疗效果而忽视治疗成本的局面。医院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结合自身实际,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的基础上,组织相关权威专家科学制定单病种临床路径,组织开展医务人员单病种付费的各项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医疗质量和医院效益的提高,严格规范诊疗过程中的医疗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单病种医疗费用结构框架。

医院只有制定科学的临床路径和合理的成本核算,才能应对单病种付费、可持续发展等新的医保支付方式。

(3)完善处方自动筛选系统

在信息时代,合理用药的监管必然离不开信息软件的支持。医院可以引进或开发处方自动筛选系统,实现药品的科学管理。

借助信息技术,医生、药师等临床专业人员可以在用药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掌握和运用医学知识,预防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同时,医院要定期对院内药品消耗情况进行监测和总结,对消耗增长异常、成本权重、单价高、疗效不确定的药品进行合理性分析,告知反馈并预警,进而开展行政工作,停止使用消耗增长异常的品种,从源头上控制院内药品品种的增长。

当然,为了认识到计算机系统的局限性,灵活应对信息软件相对机械的监管手段,医院应指定专人定期维护系统,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注重集成性和实用性,有效提高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四)发挥药师作用

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的监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大部分药师的工作仅限于药品发放和事后点评,无法全面开展临床工作。因此,应挖掘临床药师的潜力,发挥其专业优势,加强临床参与,在辅助临床合理用药、促进个性化治疗、更新和普及药学知识、有效补充信息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处方点评中的作用。定期对患者处方药物进行全方位的处方点评,包括处方权限、品种选择、用法用量、联合用药、不合理配伍等,加强与科室的沟通,促进科室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

(五)建立可量化的评估指标

药占比指标是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三个重要原则的直接反映。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医院应综合考虑药占比、平均费用、患者满意度、抗菌药物合格率等因素,形成多维度、多指标的评价体系。加强督导考核结果的运用,与部门和个人年终考核乃至医师职称评聘和执业资格重新注册挂钩,建立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建立长期可行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从而加强医疗过程管理和环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