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泄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便血·血泄 5 尿血·血泄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血泄的穴位 2 治疗血泄的方剂 3 治疗血泄的中成药 4 血泄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血泄 1 拼音
xuè xiè
2 英文参考blood in stoo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mafec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血泄为病证名[1]。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大小便下血[1]。《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血泄,热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4 便血·血泄便血为病名[2]。指以便血为主症的疾患[2]。便血多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胃,或风、热客于下焦,血脉损伤所致[2]。
《金匮要略方论》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2]。因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 *** ;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2]。近血又有肠风、脏毒之分[2]。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2]。
便血经久不愈者,多由脏气亏损,或久病而致肝失所藏,脾虚不能摄血,肾虚不能固下所致[2]。治宜注重扶正,或祛邪与扶正兼顾[2]。痢疾亦见血便应予区别[2]。本证可见于消化性溃疡,某些急性传染病、血液病,以及结肠、直肠、 *** 疾患等[2]。
5 尿血·血泄尿血为病证名[3]。出自《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尿血又名溺血,溲血[3]。指血从尿道排出而无疼痛者[3]。《医学心悟》卷三:“心主血,心气热,则遗热于膀胱,阴血妄行而溺出焉。又肝主疏泄,肝火盛,亦令尿血。”《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尿血,溺窍病也。其原由于肾虚。”
尿血与心、肝、肾三经关系较为密切[3]。其证属心肝火盛者,可伴见虚烦不眠,舌咽作痛,少腹胀满,胁肋刺痛,口苦耳聋等[3]。
治疗以清热为主,用导赤散、清肠汤、龙胆泻肝汤等[3]。倘火盛伤阴,小便短赤带血,目眩耳鸣,腰腿酸软,舌质红,脉弦细数者,宜滋阴清火,凉血止血,方用保阴煎、知柏地黄丸合小蓟饮子[3]。亦有日久导致脾肾气虚,尿血淡红,面色萎黄,饮食减少,腰酸肢冷,舌质淡,脉虚软者,宜健脾补肾,益气摄血,用补中益气汤、无比山药丸等方[3]。
本证可见于肾结核、尿路感染、尿路结石、某些血液病等病[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