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的由来

建国初期,有关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曾试图用西医的科学标准和原理来替代和改造中医。1951颁布的《中医继续教育条例》和1952颁布的《考试暂行办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通过医师学历考试规则强制中医向西医转型如出一辙,甚至规定的考试科目也几乎相同。可见,当时提出的所谓“中医科学化”是针对中医理论的,其目的是用“西化”取代中医的科学原理。这是中医在学术领域的绞杀。

1954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严厉批评了这种歧视和排斥中医的倾向和某些人的宗派观点,废除了对中医从业人员“进修”和“考试”的不合理规定,纠正了“中西医结合”的政策,使中医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支持。

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他一直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对从西方机械引进的东西,更反对“全盘西化”。

1953年,他在中共政治局会议上高度评价中医,认为“中国对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我认为中医是其中之一”。他指出,“看不起中医是不对的...西医也有唯心主义。中西医必须联合,西医必须打破宗派主义。”

1954年7月,毛泽东再次指出:“真理的标准是实践”,中医“有效,这就是真理”。“举行中医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生理、病理等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是不会发证书的...还有中医条例,还有中医不能进医院等等。”都是没有真正贯彻“中西医结合”方针的错误。

按照“向西方学习中医”的思想,他当时的理解是:“最重要的是先向西方学习中医,而不是向西方学习中医”,西医“应该是虚心的”,“因为经过学习和提高,中医和西医的界限就可以消除,中国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医学来贡献全世界”。

6月1958 65438+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后学习中医的总结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今后,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领导,都要负责组织西医离职后学习中医。”在我看来,如果每个省市自治区都能在1958办一个70-80人的职后培训班,为期两年,那么在1965438的冬天或者19665438的春天,我们将会有2000名左右这样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师,其中可能会产生几个高明的理论家。请你们和许同志商量,写个指示给中央,并将卫生部的报告转送地方党委,请他们研究遵照执行。说明中要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掉以轻心。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加以发掘和改进。说明和附件发出后,可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人民日报》1958 165438+10月18的社论强调了上述精神:“我国的民族医药遗产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必须组织西医人员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和完善。”并提出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要“进一步开展向西医学习中医的运动”。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

经过40多年的实践,这似乎已经不是问题,但由于汉字的特点,“医”可以有多种解释,可以是“医生”、“治疗”、“药物”。所以有的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的团结合作,有的人认为是中西医结合。

当然,中西医工作人员的团结协作很重要,这是中西医结合的前提。只有中西医团结协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有中西医结合,但仅仅是中西医工作人员的团结协作,并不直接意味着中西医的融合。

中西医结合,以求获得比中西医更好的效果,是一种初步的做法。应该承认,这种做法最容易被认可和接受。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正是因为疗效好而受到很多患者的欢迎,目前西方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美国,西医以外的医学被称为补充和替代医学(CAM),主要包括草药、针灸、按摩、脊柱按摩、气功和瑜伽。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cam中心2004年夏季的报告,对美国50个州的成年人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2002年的12个月期间,36.0%的成年人使用过cam,其中55%的人认为cam与常规西医治疗相结合可以改善健康状况。但单纯的中西方法相加,并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而往往是中西医有机结合的先行者。

对中西医结合的正确理解,显然是指“药”,因为中西医结合的提出,与“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加以发掘和提高”的论断密切相关,而中西医结合的目标是“创造中国统一的新药、新药房”。中西医可以结合吗?

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在观点、方法和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从理论到实践,它们成为系统,所以有人怀疑它们结合的可能性。在医学发展史上,确实存在不同系统不能结合的情况。宗教的盖伦医学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现代西医是互相排斥的,不能结合。前者不允许后者存在,只有消灭了前者,后者才能发展。宗教的盖伦医学遵循经院哲学,充满迷狂和愚昧,造成了严重传染病的流行和大量病人的死亡,而中医以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指导,总结和归纳了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中医和现代西医是互补的,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医学的发展。

有人认为中西医学研究对象不同,不能结合。因为中医研究的是“具有形而上属性(证候)的人”,西医研究的是“具有形而上属性(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的人”,这两个研究对象是“不可通约的”。中医依靠系统方法,西医依靠还原方法,这是研究对象对研究方法的必然选择,而这两种研究方法也是“不可通约”的。这个推论关系到中西医能否结合的根本问题,有必要讨论一下。首先,混淆了对象与观点、方法与手段的概念。研究对象是指研究中观察和思考的对象,它独立于研究者而客观存在。至于观点、方法和手段,那就要看研究者所处的历史条件、哲学思维、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了。同样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不同的对象,同样的对象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和西医都是医学,都离不开对人体生命过程的研究。所以从根本上说,中医和西医是相通的,不存在因为研究对象不同而不能结合的问题。其次,系统方法与还原方法的“不可通约性”问题。有人把西医讲成了细胞病理学、局部定位、微生物学和特定病因,把中医的研究方法讲成了系统论,并强调中医已经包含了系统论的合理内核,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把系统方法应用于医学。事实上,现代系统论起源于西方,并已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神经内分泌理论、稳态理论、应激理论、受体理论、免疫学、环境医学、心身医学、社会医学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都表明西医越来越重视系统方法的应用。

系统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中期。在现代医学中使用时间不长,但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系统论用于中医研究至少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至今基本停留在阐述中医系统论的“原始思想”、“雏形”或“合理内核”。除了赞叹老祖宗的智慧,中医到底有多少实质性的进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西医结合方法论

系统方法把所要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着眼于整个系统与其构成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从而达到全面准确地认识对象,对问题作出最佳处理。它是综合研究和处理相关对象整体联系的一种方法。

还原法是从高到低研究的,本质是分析。现代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通过实验方法,特别是分析方法的应用。它的特点是从局部认识整体,从微观认识宏观,从低级运动认识高级运动,把研究对象分解成若干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认识其细节,大大深化了科学研究,走向了一条准确严密的道路。

特别是还原论和系统论,分析和综合,绝不是互相排斥,不相容的。现代科学的方法论从还原论转向了系统综合,这只是对还原论的辩证否定,而不是彻底抛弃。还原论和系统论都重视整体和部分的内在联系,强调人体和疾病都没有脱离一般的物理化学规律,所以必须分解和还原。但是,还原论强调的是局部,忽视了整体性;系统论的重点是整体,强调从整体去认识各部分。还原论过分强调局部在整体基础中的决定性作用,片面强调“向下”的认知方式;系统论强调“向下”和“向上”的认识方式,即一方面肯定部分在决定整体的基础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肯定整体对部分和环境的支配和控制作用。现代科学的系统方法是把还原分析和系统综合结合起来。系统综合是基于归约分析。没有对构成整体的要素的分析和正确详细的理解,系统综合是不可能的。

还原分析的方法打开了通向微观和细致的道路。正是由于还原分析的应用,现代科学发展,现代医学出现。从20世纪中期开始,引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社会科学等方法,结合分析与综合、静态与动态、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通过多学科的渗透和新技术的采用,发展了现代医学。

中医虽有系统论的思想,但未能吸收现代科学及其方法论的营养,开展必要的分析还原研究,真正打开通往微观的道路和从微观认识宏观,开展必要的实验研究等。其系统论思想只是“雏形”或简单系统论。因此,中医必须克服上述历史缺陷,才能上升为现代科学的系统论。

40年来,中西医结合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这些成果,如果用方法论来总结,就是将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引入中医方剂研究。由于这些方法不同于中医的整体论和朴素系统论,有时会引起反对意见,认为中西医结合偏离了中医体系,担心“中医西化”。这种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比如用免疫学来阐明中医所说的“正气”,用稳态理论来解释“阴阳为秘”,而西医根本没有提到。免疫学和稳态理论好像和西医没什么关系。在这类研究中,我们尽量避开免疫学的现代成果和细节以及稳态调节的具体机制(如信使系统和受体系统)。似乎一旦深入到具体细节,就会有西化的危险。这种片面强调整体综合的做法,其实就是继续“描述而不做”,通过“条块分割”的形式来寻求自我完善。中西医结合应尽可能采用现代医学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以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和进步。

更多的批评来自于还原分析法在中西医结合中的应用。如果认为中医的研究一定是复方和辩证医学,如果研究单味药,特别是有效成分分析,那就不是中医的研究。但是青蒿素的发现却让这些人很尴尬,他们不愿意承认它是中医现代化的结果,也无法否认它对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像这样的问题,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看,是非常容易解决的。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创造新的医学和药学,从中药中寻找新的有效的抗疟药物,这是中药对人类的新贡献。当然,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单一药物的分析。化合物研究和辩证用药研究中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也取得了成果。

参考资料:

中国中医药论坛“科学中国人”,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