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酒怎么做?

(1)浸泡法:

①冷浸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药材粉碎成块或粗粉,置于有盖陶器、瓷罐或带塞玻璃瓶等容器中,加入规定量的白酒(如未规定酒量,一般酒量为药材量的8-12倍,可根据药材性质适当增减),密封。每天摇动或搅拌1 ~ 2次,浸泡7天后,每周摇动或搅拌1次,搅拌次数越多,浸出效果越好。室温下避光放置20天左右(冬天更长)。然后倒出上清液,挤压残渣。将压榨后的液体与上清液混合,静置澄清,用纱布过滤。如果是连续浸泡,残渣不用压榨,可以加新酒浸泡。人参、黄芪、当归、陈皮等滋补品很多。如果药酒需要用糖和蜂蜜调味上色,可将糖溶于等量的白酒中,过滤,与液体糖混合,搅拌均匀,过滤,即得药酒。比如自制五味子酒:取五味子500克,冲洗干净,放入窄口瓶中,加入60度白酒500毫升,密封瓶口,然后每天摇1次,15天后开始饮用。饮用量为3 ml,一日三次。该药酒主要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失眠、心悸、健忘、疲劳、易怒。

(2)热浸法。将药物和酒一起熬制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储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能加快溶出速度,又能使药物的成分容易溶出。制作方法与冷浸法基本相同。先将原料粗粉放入缸中,加入一定量的酒。可以采用水炖间接加热法,即先将药材和酒放入小铝锅、搪瓷锅等容器中,再放入另一个盛有水的大锅中炖,以利于药材的浸出,隔日1次。热泡时间不能太长,否则酒会挥发。当看到药酒表面有泡沫时,立即将其从火上拿开,趁热密封。静置约15天,吸取上清液,挤出残渣中剩余的酒,与上清液混合,静置澄清,过滤。

如自制青梅煮酒;青梅30克,黄酒100毫升,用热浸法蒸炖20分钟。饮用剂量为每次温饮10 ~ 30ml。该药酒主要用于治疗厌食、蛔虫引起的腹痛、慢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等疾病。

(2)冲泡法:先将原料加水煮沸,过滤去渣,浓缩成药汁(有的原料,如桑葚、梨、杨梅等。,可直接压榨取药汁)。然后将糯米煮成米饭,再将糯米、药汁、酒曲混合均匀,放入干净的容器中,盖上盖子,密封。尽量减少与空气接触,保持一定温度,放置4 ~ 6天。

(3)煎制方法:将原料研磨成粗粉后,全部放入砂锅中。加水量高于粉面10 cm,浸泡6小时,加热煮沸1 ~ 2小时,过滤取汁。加水煎煮1次。合并两次煎液,过滤,静置8小时,取上清液,加热浓缩成稠膏(生药5000克煎成清膏2000克)。冷却后加入与流浸膏等量的酒,混匀,放入缸中,密封7天,取上清液过滤。此法用酒精少,服用时酒味不重。古代医生认为,酒可以使药物尽快到达医院,迅速发挥治疗作用,所以这种方法多用于一些急性病。煎煮法可以算是一种快速的制酒方法。挥发性芳香物质受热会加速挥发,所以煎服法不适用于芳香类药物。

(4)渗漉法:将切好的中药材用白酒湿润膨胀后,放入渗漉柱中,然后不断加入白酒,酒从上口流入,慢慢渗透药材,从下口渗出。收集渗出物,滤渣榨汁,与渗漉液混合,静置沉淀,过滤。这种方法的操作相对复杂。从自制药酒的角度来说,并不是浸泡法那么简单。

(5)加药酿造法:这是古代常用的方法,但在现代并不普遍。这种方法是将大米和酒曲直接发酵成酒。按照配方,取适量糯米或糯米、酒曲和药物,将药材和酒曲粉碎。将大米用水浸泡使其吸水膨胀,然后蒸煮使其糊化,无白心,无粥。将煮熟的大米冷却至30℃或稍高的温度,然后加入加工好的药材和曲粉,混合均匀,放入缸中糖化发酵。糊化后的大米在酒曲中真菌分泌的淀粉酶作用下转化为可发酵糖,在酒曲中酵母的作用下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发酵过程中,保持适当的温度是必要的。如果温度升高,就要打开耙子搅拌,降低温度,可以排出二氧化碳,给酵母供氧,促进繁殖。发酵可在7 ~ 14天完成,然后压榨过滤得到澄清的白酒。白酒装入贮存容器后,要在水中加热至75 ~ 80℃,以杀灭酵母和杂菌,保证质量,适宜贮存。古人采用这种方法时,有人先将药加水煎煮取液,然后冷浸酒曲,再加入蒸米发酵成酒。加入药物可配制成低度药酒,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效果具有研究价值。除上述方法外,近年来还有回流加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