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入诗:文人与中草药的不解之缘

文|可快

贡献了卓弥诗歌的词汇

千百年来,一些文人墨客用药名的字义或谐音来表达某种意思,委婉有趣,使得中药的名称更加为我们所熟悉,而这些带有药名的诗词在文学上也更加含蓄,相辅相成。

想起周星驰电影《我是来买药的》中的智慧隐喻问答。你有当归吗?我有喜欢的男人,他没有来找我。我买安吉莉卡只是为了一个信物,希望他那天晚上会回来。”

“姑娘,我建议你买一份单干。一个人住,别做那么多了。”“当归”应该回归。“独居”就是一个人生活。问答已经是针锋相对,用“当归”挑衅,用“独活”反击。漂亮!

也许你不知道中草药的外观特征,也不知道中草药的治疗作用,但仅仅从字面理解,在嘴里慢慢咀嚼这些药名,是一种文艺的美的享受。白乐天的《地黄采摘者》描述了地黄的采挖过程,可以让我们真正体会到采挖者的艰辛:

春无雨麦死,秋失早霜。20岁没饭吃,地里摘地黄。摘了有什么用?坚持吃简单的食物。

清晨莲蓬头没了,黄昏筐未满。带到朱门家,卖给白脸郎。肥马与你同在,可以让大地发光。

愿易失一马一粟,拯救这苦难与饥饿。

该下雨的时候没下雨,不该下的时候早就结霜了。实在吃不上饭,连饱饭都补不上。去摘些地黄来吃吧。

我去的早,晚上回来连个小筐都挑不下,带到朱门大屋门口换饲料给别人的马吃。地黄是苦的,但是这些只靠地黄充饥,肠道不苦的劳动人民呢?再苦也要想办法活下去。这种没有感情的植被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活力。

相思也可以入药,用这种方式表达的思想比秋风明月要伤感得多。辛弃疾和妻子婚后分居,要上战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只有一个安静的夜晚,他们所有的心都在想着他们的妻子:

云母屏开,珠帘合,风吹沉香。离婚抑郁,金线织硫磺。白英和桂芝见面了,放松点,去水星大厅。甚至抬头都被半夏惊到了,凉凉的薄荷味。

一根钩藤上个月,一个普通的山夜,梦见留在战场。长期淡妆,独居。想继续断弦,得不到。乌头是白色的,最是苦参。当归也!山茱萸熟了,老菊花黄了。

用药物名称填词,一个词包含24种中药名称。每一剂药都是离别的悲伤,是无法掩饰的相思。每次我在一个字里填一个药名,都是一个爱情故事,会溢在心里,溢在眼里,溢在嘴里。

再看他的《鹧鸪天》,没有了离别的痛苦,字里行间的中医已经变成了和平的象征,清新自然,宁静美好,一座城,一座山,几味药,几分西方寒鸦。金戈和马铁两位将军能写出优美的田园风格,真的很不容易:

在陌生人身上,柔软的桑枝,东方的蚕种已经诞生。平岗细草唱黄犊,斜日暮鸦寒林。

山有远近,路有斜,青石板与人卖酒。城里桃李愁风雨,春天荠菜花在溪。

“桑”可能是嫩绿的桑叶,也可能是柔软的桑枝,也可能是“黄牛犊”身上的桑白皮、桑葚籽、牛黄、水牛角都可以入药,而光是读桃仁、桃花、荠菜就让人心平气和。

用草药诉说心事是感伤,用草药享受宁静生活是闲适。但是,用中草药来刻画铁骨不屈的坚贞,用诗来抒发心声,用药来抒发情怀,很难打动人:

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生活已经九年了,肠子和肝脏刚刚留下来。远知母asphodeloides,一个老相思树,被没药治愈。

这是一封家书。这时,已被晋人扣押了十多年。对一些人来说,“独居”是自力更生的骄傲,但洪灏的独居却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因为他不得不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呆上十几年。

“碎”的是一寸肝肠,但你还是要咬紧牙关坚持活下去。“知母”理解老母亲渴望儿子归来的心,和“相思”。漂泊在外的游子为什么不思念亲人,为什么不担心年迈母亲的健康?但是我能做什么呢?我想回归,但我恨无药可治“白头”。

不得不感叹古代人心思细腻涉猎广泛,诗词歌赋写得惟标准。他们走遍万里,读遍万卷书,从生活中体会境界,处处留心,处处感悟。当他惊叹于的时候,孔的博学多才,如“历史悠久,散文细致,写续世之论,解诗”,已经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杰出了。他曾经写过两个“药名”,以药名为骨架,塑造了一幅世外桃源的图景。

首先:

卑鄙的行为经常在山野发生,尤其是在甘草屋。卷柏钩帘,屏障坐防风。

客地固在云端,流泉立木树上。当归云逼了白头翁。

第二:

在这里,龙树的王国充满了鲜血。奥克兰盛产野生橘子,石乳最适合鱼肉。

古瓦松寒,旱天麻麦稀。诗歌不是杜若写的,但用油腻的粉很难写出一本书来。

常山、甘草、卷柏、防风、云实、木通、当归、白头翁,说实话,这里的药我大部分都不知道,但我有幸知道其中的两三种,但足以让我体会到作者的纯粹本性,住在草堂里,看着云,听着泉,游荡着野鹤。

地龙,地榆,史茹,瓦松,天麻,杜若,野橙,窑洞里的史茹,参天的松杉,田野里的桑麻和小麦,什么物产丰富,心灵丰富,什么世俗琐事和俗事能比得上这样的世外桃源生活!

清代赵翼说:“诗中收录中药名称,三百篇之多。”古代文人真的很擅长把中药的名字和诗词结合起来,让中药以另一种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读诗词,读中草药,读各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