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方的应用

五苓散是医圣仲景所创,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猪苓18铢(去皮)、泽泻126铢、白术18铢、茯苓18铢、桂枝半枝(去皮)组成。是公认的利水基本方,是“内外兼修的第一剂饮用水”。这些年来,很多医生对五苓散的使用非常喜爱,一般都是保持原方不变,但也有把它作为原药使用或进行了修改。如宋代《三因方》卷五中,茯苓改为茯苓,又名五苓散,用于治疗暑热、烦渴、多饮、寒热、饮水口渴、水入呕吐,或小便不利、汗出多饮。它还治疗霍乱、呕吐和黄疸。清《伤寒杂病论》(卷二)以赤术代白术,又名五苓散,治太阴寒湿腹胀,小便不利,便溏不适,欲宿下者。此外,还有人在原方基础上加减,衍生出五苓散配方。初步讨论如下。

1加退烧药

五苓散最初用于治疗太阳经络的疾病,如水肿、腹泻、排尿困难等。若湿邪久留化为热,或湿热兼结,则加茵陈、木通、黄芩等清热药,以利燥湿。如《金匮要略》中加入著名的陈印五苓散陈印,治疗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在元代(19)养生宝典中加入琥珀、滑石、炙甘草、名茯苓琥珀汤,治疗湿热蕴结、小便频数、腹痛、腰足沉重。袁医方《大成》卷六,加茵陈、桂枝(赤茯苓代替茯苓),加五苓散,治酒暑,郁黄,烦渴,小便不利。这个方子比《金匮要略》中的陈印五苓散少了桂枝,又用赤茯苓代替茯苓,所以病情比以前重了。元代在《伤寒金镜录》(1)中加入木通、滑石、甘草,又称五苓散,治疗伤寒尿涩。明代《古今医学体系》卷18加茵陈、栀子、黄连,去桂枝,名为加味五苓散,治湿热郁滞,症见黄疸、烦渴、小便不利。本方与医方《大成》中五苓散加味的作用相似,但清热作用更强,加栀子、黄连、甘草较多。明《仁学笔记》卷四,加车前子,去桂枝(红茯苓代替茯苓),又名五苓散,一直用于治疮、痤疮——顺乎自然——顺乎自然无五苓散——顺乎自然——顺乎自然,热了一天也不除。

2加消暑药。

对于暑湿过度者,用五苓散、滑石祛暑邪。如金《玄冥论方》卷六桂苓甘露饮(又名桂苓甘露散、桂苓白术散)加滑石、石膏、芒硝、炙甘草(肉桂代替桂枝)治疗中暑、头痛、发热、烦渴、小便不利。宋代《方继生》卷五加车前子(赤茯苓代替茯苓,肉桂代替桂枝),命名为加味五苓散,治疗暑湿胃脘泄泻。《明普济方》(卷367)加木通、茵陈、花粉、点脉(赤茯苓为茯苓,桂为桂枝),又称五苓散,用于治疗暑热、呕吐、烦渴、阴阳不分、表里不明、寒湿等。

3.加入温热的草药。

五苓散是水湿内停的方剂。若湿邪转寒或兼寒,本方加附子、干姜等温性药物驱寒。如宋代《朱轼计燕方艺》卷四加附子,即著名的附子五苓散,治寒湿痹阻,胃气上行,化吐。清代《医方·浓解祛湿》加苍术,名苍桂五苓散,治疗寒湿证。清《医策六书》卷二十,加干姜、厚朴、茵陈(肉桂代替桂枝),加减五苓散治寒、湿、黄。清代《医宗金鉴》(卷三十八)加附子、苍术,名苍吴宓灵散,以利水止内寒。清代《医宗金鉴》卷五十四加茴香,又名五苓散,治寒淋。清代《幽游集成》卷二加木瓜、砂仁、藿香茎,名为加味五苓散,治寒湿、脏腑损伤、呕吐、腹泻、腹痛。

4添加解表药

五苓散最初用于治疗太阳经络和脏腑的疾病,这些疾病具有轻微的表邪,或者只是淤血和潮湿而没有表邪。若表邪严重,方中常加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等解表药,以增强解表功效。如《净月全书》第54卷增加羌活,命名为加味五苓散,用于治疗表里潮湿,湿盛身痛,小便不利,身痛口渴。《宋庆雅尊生》(卷11)加防风、升麻、陈皮(白术代白术,肉桂代肉桂),又名五苓散,治湿、血尿、腹泻。清末“疫辨”,柴葛五苓散加柴胡、葛根,用于治疫痢之少阳、阳明之证。清代《犀烛·杂病源流》(卷15)合小柴胡汤、柴苓汤治疗阳明疟。

5加入理气药

湿为阴邪,重浊黏稠,最易阻滞气机。若湿阻气滞,五苓散加厚朴、槟榔、陈皮、川楝子等理气药,以顺气治气滞。同时,气的运动导致湿的运动,添加理气药物也有助于祛湿。如《普济方》卷386加木香、砂仁、沉香、槟榔,去桂枝,加加味五苓散,可治肿,肿则积之,即取积而后行,不利小便。清代《医宗金鉴》(卷42)加小茴香、川楝子、八角五苓散治疗膀胱疝气、排尿困难。

6加活血化瘀药

湿滞血瘀不好。五苓散中常加入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活血化瘀。如在《万氏妇科学》卷三中加入桃仁、红花,命名为加味五苓散,可治妇女产后恶露不尽,败血郁结,水道不通,小便不通。现代《辨证论治杂病新义》加桃仁,黑白丑,名为加味五苓散,用于治疗腹胀,腹部大如鼓,腹肌上扬,大便两结不利。

7添加攻击药

水湿之邪与时令之气相合,致胸痹,或胎死腹中,胎衣不出等。,以及五苓散、芒硝等常用止泻药物,起到软坚散结、攻真邪的作用。如宋《盛慧芳》卷15加厚朴、芒硝,去白术(赤茯苓代替茯苓)为朱令散,可治胸痹,使心满烦。清代《罗氏医镜》(卷15)加芒硝(肉桂代桂枝),名为加味五苓散,治死胎,胎衣不下。

8+补药

对于体虚而湿邪内停者,或湿邪久耗正气者,五苓散常加人参、阿胶、麦冬等滋补药物,可祛邪而不伤。如明《证治要方》(卷1)加人参,名为春泽汤,用于治疗夏季伤科、伤气伤津所致的腹泻,腹泻仍会口干舌燥。明《灵方》卷五加人参、麦冬、柴胡,又称春泽汤,治暑热烦渴、小便不利。明《尹姬本草纲目》卷九加阿胶、车前子、草根茎、去桂枝,名为五苓散加减治疗妊娠血尿。清代《宋氏妇科》加阿胶(赤茯苓代替茯苓,肉桂代替肉桂)用于治疗妊娠转移。清《医宗金鉴》(卷四十六)加阿胶治细胞转移。清《陆双集》卷二,加阿胶,去桂枝,治妊娠转移,尿频不痛。四方虽然都是五苓散和阿胶,但是都有补血的作用。但相似之处也有不同。

9甲安神药物

湿积为痰,痰火郁结,上体精神失常者,用五苓散和朱砂等镇静药,以安定心神。如宋代《和记举方》卷二中加入朱砂(赤茯苓为茯苓,肉桂为桂枝),命名为朱砂五苓散。它被用来治疗伤寒,头痛,发烧,精神抑郁,谵妄和谵妄,如看到鬼。明《仁学笔记》(卷1)加朱砂,去猪苓(归归代桂芝),又名五苓散,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神志恍惚。双方成分差不多,只是前面用茯苓代替茯苓,后面用肉桂代替肉桂,猪苓。所以前面祛湿化气为水的作用强。朱砂、黄芩、黄连(肉桂代桂枝)加入到清代《种痘新书》中,命名为朱砂五苓散。麻药治好后,余热未尽,热病在心中铺天盖地,使人日夜烦躁,语无伦次,人事不清。清代(12)接种新书中加入朱砂、滑石、木通,命名为朱砂五苓散,用于治疗热、泻、烦。以上三种朱砂五苓散名称相同,但成分不同。“和记举方”用茯苓代替茯苓和桂枝。接种新书11卷含黄芩、黄连,接种新书12卷含滑石、木通。所以前者温阳强,中品清热泻火强,后者清利湿热。

10添加祛湿药物

五苓散祛湿效果很好。若湿邪较盛,或湿阻中焦,可加入车前草、苍术、木通等祛湿药,增强祛湿力。如元代《丹溪心法》卷四,其与魏萍散同用,名为凌薇汤,用于治湿停食,脘腹胀满,小便短赤。清代《罗氏医镜》卷四加车前草(肉桂),又名五苓散,用于治疗伤寒饮水过多,胸膈瘀滞,心下胀满,气喘,小便不利。清《罗氏医镜》卷四加半夏(肉桂),又名五苓散,用于治脾湿痰浊,肢体疼痛,背心疼痛,心悸等症。

药方一出,很多医生在加减法中广泛使用,衍生出很多五苓散配方,我就不赘述了。

作者:徐嫦华单位:湖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