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没吃过红柳大串的人,不好意思说自己撸过串?

尽管在大洋彼岸人人喊打,柽柳在它的故乡还是很受欢迎的,它是干旱地区的一种宝贵资源。柽柳的嫩枝可以做饲料,山羊和绵羊都爱吃,秋天脱落的小枝还可以贮藏到冬天;柽柳的木材相当坚硬,尽管因为长不了太粗而不能做房屋家具,却是制作工具的好材料,而柔软的枝条则可以用来编筐;柽柳还是极好的薪柴,火力凶猛而耐烧。

由于树皮呈红褐色,中国西部地区称柽柳为“红柳”。所谓“红柳大串”,实则是西部牧区因地制宜之作,重点是用红柳(柽柳)柴或红柳炭烧烤;至于红柳枝子串肉,只是物尽其用而已。其他地方没有红柳柴炭,仅用红柳串肉,已是本末倒置;有时甚至用染红的柳树枝或其他不知道什么树枝,就相当可笑了。

红柳大串应该把柽柳用在炉膛里,而不是像这样号称用柽柳枝串肉。今日的柽柳林新疆和中亚的柽柳属植物是管花肉苁[cōng]蓉Cistanche tubulosa的寄主,后者是价格(注意不是价值)很高的中药材。过去,过度采挖管花肉苁蓉对柽柳植被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柽柳是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而阻止沙漠化在中国的植被保护中似乎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颁布后唯一的一次调整即与此有关——把发菜调整到一级保护植物。管花肉苁蓉和它的寄主之一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也双双列入“第二批”的二级,初衷大概还是治沙。

在阻止沙漠扩大化的大势之下,国内管花肉苁蓉和柽柳林的保护还是有成效的,主要体现在大量人工种植柽柳林以防风固沙;同时,人工栽培管花肉苁蓉的技术也相当成熟了,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然而我还是要强调一下,人工栽培产业的发展对野生植物种群的保护并无帮助。原因之一是国人对野生药材“效果更好”的迷信。野生肉苁蓉的价格从十年前的每千克50元左右到现在的超过2000元,涨了40倍,尽管栽培肉苁蓉便宜得多。

原因之二,采挖野生资源的成本比老老实实自己种显然是低多了。更大的经济利益和极低的成本,让很多人选择铤而走险。每年在肉苁蓉野外分布区抓获的盗采者都数以百计,足以印证前言不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