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衡看起来像什么,它是做什么的?
杜衡杜衡学名:杜衡。英文名:Forbes Wildginger,又名:蓼科名称: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有短节间,直立或斜升,在下端有许多须根。顶生茎有1-2片叶,宽心形至肾形,长3-8厘米,顶端钝圆或圆形,基部心形,表面深绿色,混有白斑,两侧疏生短柔毛,边缘和叶脉密被微柔毛;叶柄,长约15厘米。单花,顶生,直径约65438±0厘米;花被筒钟形,顶部3裂,里面深紫色,明显脉;花梗长约4厘米;雄蕊12;花柱6,2裂。蒴果肉质,有许多暗褐色的种子。花期为4-5月。江浦、南京(紫金山)、苏州、宜兴等地,生于潮湿腐殖质的森林或草丛中;分布于浙江、安徽、湖南、江西四省。全草入药,名“马鑫”,有散寒止咳、祛风止痛之功效。根茎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丁香酚和黄樟素。《别录》有《怀》、《衡》(《代代笔记》)、《目》、《途录》(《二志》)、《楚衡》(《范染》)、《广雅》和《图行》等不同的名称。来源为马兜铃科杜衡的根茎、根或全草。植物形态学杜衡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节间短,多数肉质根聚集在下端。茎端有1 ~ 2片叶。叶宽心形至肾形,长宽3-8盒,顶端钝圆或圆形,基部心形,两侧稍有毛,边缘和叶脉密被长柔毛;叶柄长7 ~ 15厘米。单花顶生,直径1 ~ 1.2厘米;花被钟形,顶部3裂,宽椭圆形裂片,深紫色,叶脉明显;雄蕊12;花柱6,柱头2裂。蒴果肉质,有许多暗褐色种子。生于潮湿的森林或有腐殖质的草地。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地。4-6月采集、挖掘、清洗、晒干。药材根茎不规则,圆柱形,长约2 cm,直径1.5 ~ 2 cm。表面浅褐色或黄褐色,有许多环状节,顶端有皱缩的叶柄或叶片,下部有许多须根。根细圆柱形,弯曲,长约7盒米,直径1 ~ 2毫米,表面灰白色至淡褐色,有细纵皱纹,易折断,横切面扁平,似白色。气味又香又辣。产于江浙。主要化学成分是黄樟素和少量丁香酚。药理作用:黄樟素有麻痹作用,能麻痹动物的呼吸中枢。如果长期少量给猫、畜服用,会像磷中毒一样引起肝、肾脂肪变性;给狗0.75 g出现呕吐,狗皮下注射或口服的致死量为1 g/kg。原料处理、去杂、拍去泥屑、水洗、微润、切断、晒干。性味《别录》:“辛,温,无毒。”功能:主要用于祛风散寒、祛痰利水、活血、平喘、止痛,治疗风寒感冒、痰喘咳嗽、水肿、风湿、跌打损伤、头痛、龋齿疼痛、痰浊腹痛。(1)《别录》:“治风寒咳嗽。”②《药性论》:“止气,冲平喘,化痰饮,破血滞,治主项间瘤疖之病。”③纲要:“散寒降气化痰,活水破血,杀虫。”④《广西中医志》:“疏经散寒,化痰利水。”⑤江苏药材记载:“发汗化痰。用于感冒、头痛、牙痛和舌痛。”⑥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记载:“催吐,祛痰,利尿。治疗支气管炎和水肿。”内服用法用量:煎服,0.5 ~ 1元;浸泡在酒或粉末中。外用:研磨、擤鼻涕或捣实。忌多汗、咳嗽咯血及孕妇。方子一:治风寒头痛,伤寒,头痛发热第一次:马蹄香为末,每次服一元,晚饮一碗热茶,使其发汗。(《杏林文摘》韩翔散)2治喘息。如果你还觉得心里和隔膜停滞不前,那些不和谐的:瓜地分两分,杜衡分三分,人参分一分;捣、筛、汤要花一钱匕,一天两三次。(《肘后补》)③治哮:马蹄香,焙干研成细粉,每剂二粒,三钱。如果头发正常,用淡醋调一下,痰少了就吐出来。(《普济方》黑马蹄香散)4治暑疹:杜恒根(碾粉)三分至四分。用开水吞服。⑤伤痛、蛇咬的治疗:杜衡(研)每次吞服两分;新鲜的杜衡是适用于外部和受灾地区捣碎。⑥治疗蛇咬伤:杜恒根1-2元,南蛇藤叶(菊科)、细叶叶下珠叶(兰科)各等量,金银花3-4元,野岗子(刺槐)5-6元,每日3次,饭前水煎。⑦疮毒治疗:杜恒根、叶各1-2元。捣碎并涂在患处。(4)以下为《浙江天目山药厂志》)8治无名肿毒。初起瓜藤坏疽肿且无头,木痛不红。是连贯的:杜衡鲜叶七片,用开水冲泡一小时,服后微汗,每日一次;矿渣捣碎并热压。(《福建民间草药》)9治蛀牙痛:将杜衡的鲜叶绞烂,塞入蛀牙洞。(福建民间草药)
采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