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有哪些?

半身麻木是指半身皮肤麻木的症状,多为中风前兆。

一、麻木的病因病机病因复杂,包括温热等外感邪气,风寒湿等外感邪气,气血两虚,肌肤失养,瘀血阻滞,痰浊阻络,药物对机体的影响,从而导致本病。多继发于糖尿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

麻和木虽然同属一个证,但两者也有一些区别。麻是指麻木,局部还有一些知觉。木部分无意识,从病症分析麻轻木重。从发展趋势分析,麻是木的开始,木很麻。从病理变化分析,麻多属气病,以气虚为本,以风邪为标;木多因气机病血,或因湿热、痰瘀、血液循环不畅。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临床上发病急,病程长,病情轻重差异大。急性起病多因湿热或温热等外感邪气,从下肢开始,先见远端麻木、灼痛、蚁行,逐渐进展至躯干或上肢,出现或短或长的手套或袜子样感觉丧失,疼痛消失明显。多数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逐渐由麻木发展为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甚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危及生命。

2.麻木综合征患者的诊断起病缓慢,很多疾病都是隐匿的,进展缓慢,可以是一个肢体或两个肢体麻木,也可以是某个部位麻木。有的患者意外发现手部无痛性损伤导致疼痛和温暖减弱或缺失,有的则发生在外伤后。还有许多与麻木相关的症状,其中一些可伴有四肢无力,难以抬起,其中一些可导致失禁。这些都使诊断和治疗变得复杂。仍有部分麻木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麻刺感和灼热感。

第三,辩证治疗

1.风寒袭型

辨证:半身不遂,恶寒微热。伴有头身疼痛,无汗。舌苔薄、白、润,脉紧。

治辛温表,舒筋活络。

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生姜各12g,白芍、桂枝各9g,大枣4枚,水煎服。

头部麻木严重者加川芎、苍耳子;面部麻木者加白附子、僵蚕;胸痹者加白芥子;腹部麻木严重者加木香、大腹皮;背部麻木者加羌活;腰部麻木严重者加补骨脂、续断;肢体麻木严重者加桑枝、鸡血藤;上肢麻木严重者加姜黄、羌活;下肢麻木严重者可加牛膝、苍术。

2.痰湿阻络型

辨证:偏瘫、胸闷、恶心,伴有头晕、沉重。

舌淡暗,苔滑或白腻,脉滑。

治脾益气,化痰通络。

处方半夏白术天麻汤:竹茹、全瓜萎、胆南星、半夏、天麻、白术、茯苓各9g,陈皮、甘草、生姜各6g,大枣3枚。

3.中气不足

辨证:半身麻木,气虚懒言,四肢乏力,伴有心悸怔忡,畏风自汗。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气软筋。

沈啸黄芪汤:黄荆子、陈皮、炙甘草各10克,人参5克,白芍15克,黄芪20克。

4.失血类型

辨证头晕、半身不遂,伴有心悸、失眠。舌淡嫩,苔薄略干,脉细而弱。

治养血柔筋。

处方补肝汤:当归、白芍各65438±05g,川芎6g,熟地黄65438±08g,酸枣仁、木瓜各65438±02g,麦冬9g,甘草6g,水煎服。

5.肝风内生型

辨证:偏瘫伴震颤、头晕、头痛、急躁、失眠、多梦。舌质暗红,苔少或薄黄干,脉弦有力。

治肝熄风,柔筋活络。

处方天麻钩藤饮:天麻、牛膝、何首乌、茯苓各65438±05g,钩藤25g,石决明30g,杜仲、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龙胆草各65438±00g,地龙9g。

第四,辅助治疗

1.处方消栓通络片、山楂精降脂片、绞股蓝总苷片、华佗再造丸、中风回春丸、人参再造丸、消栓再造丸、偏瘫康复丸、脑血康口服液、消栓通络片、牛黄安宫丸、苏合丸。

2.药方

(1)虻虫、水蛭、地龙、艾米西、丹参各3g,三七2g。每味药用量为1,研成细粉,分三次服,每日三次,温开水送服。本方适用于治疗脑缺血或出血性中风后遗症。一般轻度患者可连续服用20天,症状改善或消失。严重的话需要3到4个月。

(2)马勃50g,蒲黄100g,* * *研末。每次喝一勺酒。

白天服用3次,晚上服用1次。

(3)将麻花200克、生草乌(炒)50克研成粉末,加入炼蜜调成糊状。每次2g,用温开水冲服。

(4)威灵仙(炒)250克,附子200克,五灵脂200克,研成粉末,用醋调成丸子大小。每次服7粒盐汤。忌茶。

(5)茯苓15g,薏苡仁、山药、钩藤、地龙、鸡血藤各30g,泽泻、天竺葵各12g,胆南星、川贝各9g,海泡石15g,石菖蒲、当归、红花、桃仁、丹参、全蝎各15g。用水煎服。

动词 (verb的缩写)护理

(1)要定期体检,及时治疗,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2)气候变化剧烈时,要注意调节,顺应自然,避免过度劳累,谨防跌仆。

(3)饮食起居有规律,避免或少吃油腻、甜食、辛辣食物,戒烟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