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老师说,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有四个具体的境界。

从下到上的四个级别是:

初级-艳俗:比如农村的大布片,流行歌曲等。

中隐:如唐诗宋词;

高级——矫情:比如毕加索的画;

顶级病理:如缠足、金鱼、太湖石、病梅、哈巴狗;

第一层是“艳俗”。像张艺谋拍的《英雄》,冯小刚拍的《夜宴》,农村大花床单,流行歌曲,都是艳俗的,简单明了的,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审美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是“隐”。唐宋诗词是最典型的代表。我们需要慢慢欣赏它的美,却无法直接理解它。比如李白的《送友人》:“在这里你必须离开我,飘然而去,像一株松动的水草,绵延数百里。”

很简单:一分手,我就坐船走了。这听起来没什么,但从诗意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对著名的行云流水。上一句和下一句是整齐对立的,意义前后相连。这叫流动对。它的美是含蓄的,这是审美的第二层次。

第三层是“矫情”。当代艺术就是这种状态。例如,典型的毕加索画作有时很难理解。据说英国女王说:“我实在看不出他画的人的脸是朝哪边的?”

第四层是“病态”。当审美到了金字塔的顶端,只要进入“病态”的层次,就会倒金字塔形,突然释放,然后成为最受欢迎的东西。

缠足是病态审美中的第一件事,今天的人很难接受,但清朝以前的人以此为美。阿清王朝的李煜也在《随缘》中教导人们如何欣赏缠足。《红楼梦》里的男人大多有女性美。而女人则有一种病态的美。贾宝玉像个姑娘,林黛玉像个病人,这是中国人在文化上追求的审美趣味。

扩展数据:

马未都说他的收藏方式:

在马未都几十年的收藏生涯中,有知识,有运气,有时代,他自然占了一些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多,也不是一味的贪。大多数时候,马未都不得不“流点血”。

早年,一个人贩子卖给马未都一对黄华丽圆背椅。人贩子收了1,000元,准备出4000元。马未都判断这些椅子当时在香港市场的价格大约是8000到1000元,于是他立即与经销商达成了交易。马未都认为,你应该让别人挣钱。在他看来,多交钱的坏处是这个订单看似吃亏,好处是生意长远。

和人贩子搞好关系,让他赚到满意的钱,这样在马未都的通道就通畅了。人贩子毕竟不是经验丰富的鉴定师,总有漏网之鱼。比如,他花10元买了一个杯子,马未都给了他20元。他认为利润翻倍了,只给他12元就赚钱了,但长期这样下去是短视的。因为古董商收到古董,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能出大价钱让价值最大化的人,所以一开始装傻,多吃一点钱,也无妨。

马未都之所以收到这么多好东西,是因为他一开始并不在乎那点小钱,而且经常和马未都打交道的经销商都觉得不错,所以他总是给马未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什么事情都通知马未都。有时候经销商看到好东西,但是钱不够收,就直接找到马未都介绍给他,经销商从中得到一些利益,这样就给马未都省了一笔钱。

在收藏初期,尤其是在信息不通畅的年代,马未都觉得一切的价值都不等于信息的价值。东西是贵还是便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所以你总能知道谁有好东西。

我经常看到有人问,马未都哪来的这么多钱买古董?其实这个问题早在10年前,马未都在2008年3月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高级编辑王晓峰采访时就已经提到了。然而,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或者忘记了,这一期的标题是“平地上崛起的一代”,马未都先生抱着一只黑猫作为封面。

马未都说,他在一家出版社当编辑时,就开始做药材生意,卖中药材是个暴利行业。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未都每月收入七八万元,他用卖药材赚来的钱全部买了古董。当时,在出版社,马未都不敢告诉人们他是做草药生意的。其他人认为马未都非常富有,但他不明白这是从哪里来的。

如今,马未都很怀念上世纪80年代四处购买文物的时光。她经常去山西,河北省。有人带路,遍地都是宝。当你弯腰的时候你可以找到它们。不是现在,每一步都是雷。比如我去的时候那是一片处女地,森林里都是新鲜的蘑菇,随便摘的。现在,蘑菇还是到处都是,但都是毒蘑菇。

有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这次采访中,马未都首次透露,他是从国外购买集装箱文物的第一人。

马未都谈中国人民美学原创视频——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