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太白

陕西省太白县,秦岭深处的香格里拉,宁静、古朴、神秘。

纵贯南北的秦岭山脉,使这里成为陕西海拔最高的城市,自然景观极其复杂,有山,有林地,有河流,有山谷。漫长的地理跨度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极大地促进了物种的形成和生长,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可以通过采集、采摘、原种等方式,轻松获得大自然的馈赠。

野生木耳

白云村,位于太白县咀头镇南19公里处,天蓝、山绿、水清。走在村道上,花草相依,绿树成荫,民宿的庭院一片片...你看到的一切都是整齐划一的干净。

绕过村子,在连绵不绝、不规则的山下,小菜地被村民开垦出来。下午两点,暴烈的阳光把村民们早早赶回家。地球的一边,李独自蹲在田里,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收拾着自己的水果和蔬菜。

在她的菜地旁边,有两个木架整齐地盖着椴木,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寻找生长在太白深山里的野生椴木菌。

由树木自然滋养的野生黑木耳,无论是气味、口感还是营养价值,都与袋栽黑木耳完全不同,是名副其实的“山珍”。早在2000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味美者,为跃过骆驼之菌”的记载,而南北朝时期在《齐·姚敏书》和《素食篇》中详细介绍了黑木耳的做法。

太白的野生黑木耳以椴树为主,白云村后面的山里隐藏着一片天然的椴树松树混交林。太白县是秦岭生态保护的先行者,乱砍滥伐是完全禁止的。白云地区用来栽培木耳的椴木,是村民们在密林中仔细寻找的枯枝,然后踩着陡峭崎岖的山路,一根一根背下山。

此时正值雨季,太白了。黑木耳充分吸收椴木中的营养,在雨水的刺激下疯狂生长,黑精灵纷纷从椴木架子上冒出来,鲜嫩柔软。因为担心下雨,李奶奶早早就把木耳从木架上摘下来,放在脸盆里,一上午就收获了。

面对我们的到来,李婆婆充分展示了山民淳朴的热情。她一边招呼我们喝水,一边从自己的菜地里掏出一些新鲜黄瓜给我们降温。面对镜头,略显羞涩的李婆婆得知我们在推广当地的农产品,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白云地区几乎所有的农户都在栽培这种野生菌类,每家每户产量都不大,但实际总量却不小。好山好水给了白云一片净土,却也隔绝了山与繁华世界的联系。除了盛夏来避暑的都市人,这个安静的村庄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只能用寒冷来形容。留守老人和孩子显然与销售技巧无关。除了吃一年培育出来的木耳,他们只能等着外地客商来收,然后以和大棚里木耳一样的价格卖出去。

从去年开始,县政府的电子商务服务站开到村里,县村之间的物流车在旅游淡季给村子注入了一些活力。网上销售,对于仍保持着最原始买卖思维的李来说,显然是新鲜而神秘的。时间有限,我们很难让老人明白其中的奥妙,但我们的到来让她对自家木耳的销量产生了向往和信心。

双叶花椒

太白县西部边境靖口镇,与丰县接壤。位于秦岭中低山区,境内海拔800 ~ 2819米。这里山峦连绵,森林分布广泛。过了路口,黄牛河、石沟河出县城流入汉江,美丰公路穿境而过。

当地人种植花椒历史悠久,其中以花椒最为著名。这种花椒很奇特,有醇厚的麻味,还有清香的花椒。根瓣下有两个小球,形似耳朵,故被当地人称为“双耳花椒”。

乡间的土路上,两旁不时闪现着一片片小辣椒园和随风飘荡的浓烈辣椒香。说是花园,有的也就一两亩地。但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这也让井口镇成为名副其实的“辣椒之乡”。

清晨的露水让挂满枝头的新鲜辣椒显得格外娇嫩。李大爷和老两口早早来到他们的辣椒园,开始采摘辣椒。新鲜的辣椒必须快速蒸熟脱水,才能保证原有的气味和营养不会流失,而这一切只能依靠太阳的力量。因此,他们必须在烈日前摘完辣椒。山风吹来,让人觉得有点冷,但踩着梯子来摘辣椒的李大爷,额头上已经冒汗了。山里人淳朴,不善言辞。面对我们的聚会,老两口大部分时间只是羞涩地笑了笑,但他们男人不忘干活。

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知道摘辣椒的苦。一方面小心翼翼不被树枝上的刺扎到,另一方面又担心技术不对,破坏了辣椒颗粒的完整性。今年雨水多,京口辣椒产量普遍不高。李大爷没有让农民工的儿子回来。这两亩辣椒园是老两口摘的。

临近中午,院子里的光线很好。老两口赶紧把屋里的草席拿出来,把辣椒均匀地铺在上面。干辣椒不需要精湛的技艺,但需要足够的耐心。辣椒只有充分吸收太阳的光和热,才会完成开裂的过程,彻底散发出香味。剩下的辣椒籽被李阿姨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村里没有榨油的技术。这些花椒籽会和花椒一起被顾客低价带走。

酒香也怕巷子深。等待被动的上门推销,是大山椒农的常态,勤劳却依然贫穷。

临走前,大家出发去买团,买了10斤辣椒。这是李大爷今年做的最大一笔生意。希望我们这次的到来给他留下的远远不止这几百块钱的收入。

山茱萸

地处秦岭北麓的桃川镇,是太白山茱萸的主产区,南依太白山主岭,北依青峰山,距县城26公里。

山茱萸是我国珍贵的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因其具有宁心补虚、壮阳不扶火、滋阴不腻膈、收敛不离邪等特殊功效,历代医家多有使用。其药用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后被记载于《本草纲目》、《名医别录》、《本草经注》、《范染》、《千金本草》、《图说本草》、《本草纲目》等。山茱萸是六味地黄丸中不可或缺的药材,是补肾填精、抗疲劳的“仙果”。国医大师张锡纯曾说:“山茱萸胜于人参、当归。”

2018,山茱萸被卫健委列为药食两用品种。

太白山茱萸,中国道地药材,三国时期起就是优质山茱萸的原产地。海拔1500米,满山都是阳光和纯净的水。太白农民植树可谓“信佛”。种完树就不管了,在野外自然生长,5438年6月+10月成熟前不施肥不打农药。

趁着中午艳阳高照,张姐翻着地上火红的山茱萸。天空,白云,青山,红枣皮,还有劳作的农民...描绘出一幅幅“天人合一之美”的生动画卷,为夏日的太白增添活力。

张大姐家是贫困户,家里的孩子都是靠县里的助学贷款上学。这两年,太白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让张大杰一家尝到了甜头。

“我太白了。环境好,空气清新,没有污染,风景很美。山茱萸种了十年,要七八年才能摘果。你看这山茱萸,果肉厚,颜色红。干了以后感觉很油。而且我们都是无公害的,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许多商人从很早就来这里收割,除了陕西,还有山西和四川。就算过去物价低,我们也无能为力,主要是没有市场,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可以在网上卖了,也不担心了。去年我差不多多赚了两千块钱。”

每年三月,漫山遍野的山茱萸花竞相开放。远远望去,金黄的山茱萸花触摸着山涧、沟壑和农舍,金色的浪花为太白的雪域增添了无尽的风景。太白桃川山茱萸节的盛大开幕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欣赏美景,品尝美食,体验风土人情。可惜我们没有欣赏到千树争光的如画美景,但是看着张姐的院子,一颗颗鲜红的山茱萸果实散落在阳光的照耀下,让我们觉得此行无怨无悔。

土蜂蜜

土蜂蜜是太白县农产品的品牌名片。在蜂蜜市场乱象丛生的今天,太白土蜂蜜绝对是一股清流。

?土蜂蜜的正确名称应该是中国蜂蜜,是中国的优势蜂种中国蜜蜂酿造的蜂蜜。在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土”情结。

养蜂人老张是个淳朴健谈的老人。30多年来,他和老板一直守护着他们的两间土房和几十个老蜂箱。儿子在县城买了房子来接他,他直言拒绝。他的理由是:“我们住惯了山里,让那里不舒服,还不能养蜜蜂?”大山和养蜂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骨髓和血液里。

他详细介绍了养蜂的流程和当地蜂蜜的特点,生怕漏掉什么。从和他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其实定义本地蜂蜜质量的只有四点:蜂种、蜜源、环境、工艺。

太白是土蜂的天然天堂。作为中国蜜蜂国家重点散养基地,意大利蜜蜂禁止进入太白县。因为习惯问题,不像意大利蜜蜂主要产单一花蜜,中国蜜蜂酿造的蜂蜜是多花蜜。在蜜源质量高的地区,百花蜜绝不是夸张。“四月,人间美景尽,山寺桃花开。”常年凉爽的气候使得太白山的植物花期短而集中。每年6-9月,万芽争花,引来黄花郎,随意从花丛中采摘,归来酿100蜜。百花蜜采于野外万千花丛中,是一切花草之精华。

太白山是中国三大药山之一,生态良好,中药材种类丰富,其中包括640多种名贵中药材。由于蜜源多为中草药,当地蜂蜜含有丰富的中草药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滋补价值,太白中蜂也被古代名医大仙称为“药蜂”。

老张现场打开蜂箱,给我们演示了割蜜的过程。土蜂蜜切蜜对取蜜时间要求非常严格,只能在秋天以后蜜蜂破籽的时候切蜜,这样取蜜既不会影响蜜蜂,也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蜂蜜的质量。所以太白养蜂人一年只割一次蜜。

10-15天自然酿造,让蜂蜜完全成熟。蜂巢里剩下的蜂蜜金黄明亮,浓郁丝滑。第一次嚼蜂巢,尝到最新鲜的蜂蜜,心里甜甜的。

这几年,除了零星销售和送礼,老张家的蜂蜜基本都是批量卖给县里的蜂厂。这个处处透露着现代气息的建筑群,与漫山遍野的作坊完全不同,让人感觉恍如隔世。负责生产的李主任告诉我们,虽然他们有自己的养蜂场,但由于产品需求量大,90%的蜂蜜还是从太白蜂农那里采集。在谈到工业化会不会影响蜜蜂的品质时,他显得有些无奈:“很多消费者走入了一个误区,以为原生态就是农民生产的,没有经过加工。而未加工的蜂蜜含水量比较高,夏天会发酵变质,所以必须脱水浓缩。而且生蜂蜜中会含有杂质、花粉、蜂翅、死尸,一般的过滤是无法清洗干净的,所以需要杀菌。我们整个过程都是物理加工,完全不会损失蜂蜜的营养成分。食品,安全最重要。”

这次访问远未结束,但收获颇丰。大自然孕育了世间万物来滋养我们的身体。太白的很多农产品,就像聪明的舞者,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的涨,有的落,有的沉,有的浮,它们优雅地起舞,* * *谱写出一曲阴阳和谐的乐章,让人享受到幸福和安康。

了解更多太白山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