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多年,中药有很好的温脾止泻作用。
当时患者舌红,苔薄白,脉微。我问病人有没有四肢冰冷怕冷的症状。患者说这种情况比较突出。也有人说不仅仅是拉肚子,最近几天还呕吐,全身乏力,出汗。综合以上症状,患者脾阳虚,命门不温,阴阳会脱落。在治疗上,要扶阳复阴,阴和杨灿都要救,才能达到效果。于是开出了以下药方:人参、炙甘草、干姜、熟地黄、白术、黄芪、茯苓、乌药等。,分七剂,每日一剂,早中晚各一剂。患者服药后第二次来门诊时,说吃了五剂药,腹泻呕吐感觉好一点了。吃了七剂,他觉得手脚暖和,出汗也比以前少了,精神也好转了,浑身都有力气。于是在原来处方的基础上,稍微调整了一下,又开了七种药。病人吃了之后,觉得症状消失了,很开心。
上面的中药虽然不多,但是配方巧妙。《伤寒论》将附子、炙甘草、干姜三味药合称为“四逆汤”。上面的四逆汤可以回阳救不良反应,人参可以阴阳双补。人们参与用附子温肾回阳,益气强身。地黄滋肾水,补真阴。因泻而减当归,加茯苓利湿止泻。白术健脾益气;乌药行气散寒止痛;生黄芪能益气固表,止泻止泻。当阳回到阴,阴和杨灿被保存,病人转危为安,症状被治愈。
慢性腹泻主要根据病因治疗。如果腹泻严重,体质较弱,常使用止泻药进行对症治疗,减少腹泻次数。中医认为,此病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精微,浊内生,谷滞,水湿,混降,归大肠,即为泄泻。如果平时脾胃虚弱,由于情志失衡,肝气郁结,脾交,运化失常,也可形成腹泻。如果久病后肾阳受损,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温运化失常,也可导致腹泻。而肝肾引起的腹泻多为脾虚所致,所以说腹泻的起源全是因为脾胃。
1.寒湿困脾型
症状包括大便稀薄或水样,肠鸣频繁,腹胀,食欲不振,四肢冰冷,舌红,苔薄白或油腻,脉搏慢。治疗以祛湿运脾为主,方剂以凌薇汤加减。处方:炒白术、炒苍术、陈皮、法半夏、厚朴、炒木香、泽泻、苏梗、防风、猪苓、炖葛根、茯苓、桂枝、生姜、炒荆芥、砂仁、炙甘草。
二、肝郁脾虚型
症状包括便溏,通常胸胁胀满不适,有时嗳气,食量少。每次因抑郁、愤怒或精神紧张,大便次数增多,舌质嫩红,苔薄,脉细。治疗以疏肝健脾为主,方剂称为逆散、龚毅散。处方:醋柴胡、炒枳壳、制香附、佛手、炒当归、炖诃子、陈皮、青皮、炙甘草、豆蔻、乌梅、太子参、茯苓、炒白术、炒白芍、炒鸡内金、合欢皮。
三、脾胃虚弱型
症状有腹泻频繁,排便时间长且反复,食后消化不良,食后腹胀,轻食油腻食物或乏力,排便次数明显增多,面色萎黄,乏力,舌质淡胖,苔薄,脉弱。治疗以益气补中为主,方剂以沈凌白术散加减。处方:党参、炒白术、山药、炒白扁豆:芡实、薏苡仁、莲子、炙黄芪、大枣、炒木香、苏梗、陈皮、炙甘草、神曲、炒米谷。
四、脾肾阳虚型
症状有五班泄泻、肠鸣泄泻、四肢冰冷、腰膝酸软冷痛、腹温压痛、舌胖侧有齿痕、苔薄、脉沉细。治疗以温补脾肾为主,方剂以理中汤、申思丸加减。处方: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炒益智仁、乌梅、续断、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防风、炙甘草、炒诃子、炮姜、肉豆蔻、肉桂、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