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那么它对西方文化影响的来源是什么呢?

《易经》的诞生,标志着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和自身认识的一个总结,它包括我们祖先认识方法的形成、观点的确定和体系的建立。同时,这个总结是中国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新起点。比如中医的发展,中国武术气功的发展,道家文化的形成,儒家思想的产生,百家争鸣的思想和主张,都是受《易经》的影响。

但是今天,很多人意识到现代欧洲的科技之路并不是人类文化的唯一发展维度。

易经等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另一个发展维度。

回顾人类历史的过往,在古希腊文明时代,同一历史时期的西方人和东方,比如中国,都有当时人们对世界认识自己的探索。西方人对世界的起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形而上学神学观点,即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界是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是基督教形成的原始宗教思想的来源;另一种观点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存在是由各种物质要素决定的。“冷、热、湿、干”四大物质要素是古希腊文明时期的代表性认识之一,苏格拉底是代表性的历史人物。

什么是“冷热干湿”?就今天而言,它们是世界存在的某些“外在现象”的反应,而不是世界存在的内在本质。这是人类在直觉状态下认知的典型认知特征。

这种直观的人类认知活动,不仅在西方历史上的过去存在,在同时期或更早时期的东方也有发生,比如中国。我们知道,在《易经》诞生之前,中国古代就有《易经》所载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则指“天”的存在。

对于西方的“冷热干湿”,既然“冷热干湿”是世界的物质要素?(当时是这么认为的),那么,人类在进一步认识中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它们是如何构成世间万物的运动和变化的,人是如何认识和把握这种变化的?就像人们认识牛,知道如何画牛和使用牛耕地一样,人们认识世界是一个相同的认知目的。

这个目标在古希腊没有实现,在西方,直到伽利略·牛顿时代的到来。于是,在西方,对世界起源的探索,另一种主流力量——形而上学神学,不得不严肃地影响和帮助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可以想象,当基督教文化《圣经》在西方出现,当唯物主义无法突破自身认知问题的时候,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人的认知观念和生存活动,无疑会按照《圣经》和这样的文化的逻辑,影响和决定西方人的生存活动和历史。

而基督教,在《圣经》的文化形态中,并不能最终完全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自身观点和态度的统一,也不能完全打败唯物主义者。原因是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是怎么创造出来的?谁看到了这个创作过程?谁能证明这个创造和结果?人为什么做不到?按照逻辑,为什么在圣经里找不到关于世界存在的知识?是隐藏的吗?为什么要隐瞒?.....等等,这些存在于基督教文化的圣经中的问题,唯物主义者无法回答,甚至形而上学的有神论者也无法回答和证实上述问题。

因此,从这个历史时期的到来,西方人就注定要走上一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发展道路。除非他们能在认识世界起源上突破自己的观点和问题,获得最终的知识,否则这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在人们对世界和自身宇宙的认识处于直观状态的历史时期,历史事实回答了人们,西方人未能以直观的认识状态达到认识世界生命和宇宙的目标和要求,而与此同时在中国,人们却以直观的认识状态达到了目标和要求,不仅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回答了“天”(阴阳)的存在和世界的构成(金水木火土)。更为难得的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存在观和思想认识的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