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与肝火失调证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定义4耳鸣及肝火上扰证的症状与证候分析6耳鸣及肝火上扰证的治疗6.1处方治疗6.1治疗6.1处方1 6 .1.3处方2 6.1.4处方3 6.1.5中成药6.2针灸治疗7关于耳鸣的参考资料8附件:65433 古籍中肝火上亢证1拼音

2英文参考肝火上扰型耳鸣【中医术语审定委员会。中药术语(2013)]

3定义肝火上扰型耳鸣是指耳鸣的发作或加重与情志抑郁或愤怒有关,常伴有口苦、咽干、面红或目赤、小便黄或便秘、夜眠不安、胸痛、头痛或头晕、舌红苔黄、脉数等耳鸣综合征[66

耳鸣肝火亢盛的症状耳鸣肝火亢盛的患者,耳鸣似听潮声,或似风雷,耳聋有轻有重。每次抑郁愤怒后耳鸣耳聋突然加重,伴有耳胀疼痛、头晕头痛、目赤面红、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愤怒更甚,或夜间坐立不安,或有胸闷便秘小症状。舌红苔黄,脉多弦。[2][3][4]

5证候分析怒伤肝,戾气郁结,肝火不泄,少阳沿线经络受扰,清窍失常,故耳中骤吼,听力衰竭。火满则炎,故头痛则赤。胆汁上去了,胆汁也上去了,所以味道又苦又干。肝胆之气扰乱心神,所以使你心烦意乱,烦躁不安,夜不能寐。胁肋经过肝胆经脉,肝气郁结,络脉不畅,所以胸胁胀满,闷闷不乐。怒与气相反,所以耳鸣耳聋更厉害。肝火郁结,肠内津液燃烧,故便秘打结,小痰短而红。舌红、苔黄、脉数,都是肝胆火旺的表现。[2][4]

6治疗耳鸣肝火上扰证6.1方剂治疗6.1.1治疗耳鸣肝火上扰证宜清肝泻火[3]。

6.1.2方毅[2]

龙胆泻肝汤【备注】龙胆泻肝汤(石兰秘藏):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包括现代的黄芩、栀子)。加减:方中龙胆草、栀子,以利胆火;柴胡、黄芩疏肝清热;木通、车前子、泽泻等。向下传导热量;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肝。便秘会加重发黄。

肝火、耳鸣耳聋多为实证,龙胆泻肝汤可治肝火挟湿。若下焦不湿热,可减木通、泽泻等药。肝火上炎,肾水过度受损。如果肾虚严重,虚实夹杂,牡丹皮、女贞子、墨旱莲等。可酌情添加,以滋养肾水。如果肾亏肝,实虚者少,虚者多,则应视为肾精亏虚。或肝气郁结,可酌情加入白芍、夏枯草、川楝子,柔肝理气,解郁。

6.1.3方剂及两个主方:龙胆泻肝汤(吴倩医宗金鉴)。

处方:柴胡15g,黄芩15g,栀子15g,地黄15g,泽泻15g,车前草12g,木香12g,石菖蒲12g。用水煎服。如火满溢,则增加黄色10g(后腰)。若肝气郁结、耳胀、胸胁胀满,则加牡荆12g、香附10g。

6.1.4方三龙胆泻肝汤加石菖蒲:方中以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清肝利胆,苦寒直接破火,以木通、车前草、泽泻利湿导热,柴胡、石菖蒲解郁通窍[4]。

《医典六要》说:“左脉数而急,属肝火,人必气,耳鸣或耳聋。平肝伐树宜,龙胆泻肝汤无穷,龙回丸。”

因此,肝火过盛者,可选择龙回丸或在龙胆泻肝汤的基础上加黄、芦荟、青黛,增强清肝泻火之功。[4]

若肝气郁结,火气较轻,宜疏肝解郁,疏通窍窍窍,以曲药散加荆条、石菖蒲、香附[4]。

6.1.5中成药(1)夏桑菊颗粒,口服,每次1 ~ 2次,每日3次。

(2)热热清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3)牛黄上清丸,每次1 ~ 2粒,每日2次。

6.2针灸治疗主要取翳风、庭宫、夏溪、中柱等穴。肝胆火旺者加太冲、徐秋[5]。

7耳鸣是疾病的名称[3]。即耳鸣[4]是指在没有相应声源的情况下,以耳或头部有意识的振铃为特征的耳病[1]。它是各种耳部疾病的症状之一,但也可以是一种单独的疾病[4]。

《外科诊疗大全》卷二:“耳鸣者耳中有声,如蝉鸣、钟声、火光、流水、簸米,或眠如鼓,似风。”

文献经常将耳鸣和耳聋并置:

《医学概论》卷五:“耳鸣是一种渐进性耳聋。”

《杂病源流》卷二十三明确指出:“耳鸣者渐聋,气闭聋者不声,其余皆聋,无一先不声。”

耳鸣常分为风邪袭证、肝火扰证、痰火郁结证、肾精亏虚证、脾胃气虚证等。

详见耳鸣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