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地榆的功效与作用
类别根类
地榆、地榆(滇南草药)、地榆(贵州民间验方药集)、马铃薯(广西中药药用植物)、大枣根(河北药材)、地榆(中药年鉴)、枣红(贵阳民间草药)的不同名称。
来源是玫瑰植物地榆的根和根茎。
植物形态地榆,又名:玉扎、鱼池(《神仙服务经》)、酸枣(“别禄”)、海豚榆(“石爻二芽”)、野升麻根茎、红绣球、兔耳红、酸枣仁、箭、紫苗、紫草、木贼枣、鞭枣须。
多年生草本,1 ~ 2m高。根状茎粗,许多粗纺锤形成长圆柱形根。茎直立,有棱角。奇异的羽状复叶,互生;根生叶比茎生叶大,柄长,茎生叶近无柄,边缘有三角形齿的半圆形抱托叶;5 ~ 19小叶,卵圆形至长圆形,长2 ~ 7厘米,宽0.5 ~ 3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截平,宽楔形或稍心形,边缘有锐锯齿,叶柄短或柄少。花小,密被倒卵形,短圆柱形或近球形穗状花序,疏生于茎顶端;花序梗纤细,平滑或者稍具粗毛;花深紫色,苞片2,膜质,披针形,被微柔毛;花被4裂,裂片椭圆形或者宽卵形;雄蕊4,着生:花被筒的喉,花药深紫色;子房上位,卵形,有毛,花柱细长,柱头* * *。瘦果卵形或卵圆形,棕色,有4条纵棱和窄翅。1种子。开花结果期为6-9月。
生长在山区的灌木,草地,山坡或田埂。分布在全国大部分地区。
在春季发芽前或秋季幼苗枯萎后采收,挖除残留茎和须根,洗净晾干。
药材的干燥根呈不规则的纺锤形或圆柱形,顶端弯曲,长约8 ~ 13 cm,直径0.5 ~ 2 cm。皮肤暗紫红色或棕黑色,有纵向皱纹和横向裂纹,有时顶端有环状。少数有圆柱形根茎,多数只留痕迹。坚硬,不易折断,切面呈粉红色、淡黄色,有小白点呈环状排列。无气,味微苦。带条粗,质量强。粉色截面优先。
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此外,还产于甘肃、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吉林、辽宁等地。
除上述道地产品外,还有小花地榆(东北,内蒙古)、细叶地榆(东北)、大花地榆(内蒙古)、长叶地榆(东北,内蒙古)等,也同样入药。
根的化学成分含有约65438±07%的鞣质和2.5-4.0%的三萜皂苷。分离出的皂苷有:地榆苷I,水解生成鬼臼酸、阿拉伯糖和葡萄糖;地榆苷II,水解产生鬼臼酸和阿拉伯糖;薯蓣皂苷元B是葡萄糖醛酸的三萜皂苷。茎和叶含有三萜如槲皮素、山奈酚苷和熊果酸。叶含维生素c,花含矢车菊素和矢车菊素。
地榆炮制:去杂,用清水洗净,略泡,充分湿润,切成厚片,晒干。地榆炭:取地榆切片,放入锅中炸至外皮变黑,内部老黄,喷清水。取出晒干。
性苦酸,寒。
①经典:“味苦,微寒。”
②别录:“味甘,无毒。”
③滇南草药:“苦而温。”
经络入肝、大肠。
①《雷公炮制药物性质说明》:“入大肠、肝。”
②《本草舒舒》:“入足厥阴、少阴、手足阳明经。”
(3)返老还童本草:“入肺肾。”
功能:主要用于凉血、清热解毒。治疗吐血、鼻衄、血痢、崩漏、肠风、痔疮、痈、湿疹、褥疮、烧伤。
(1)经典:“一个家庭主妇,乳房疼痛,七伤科,腹泻,止痛,割肉,止汗,金疮。”
②别录:“止脓血、瘘管、恶疮,解酒、止渴、修复伤口、产后阻滞,可作治金疮膏。”“主体不断漏,气血不足。”
③药性理论:“止血、痢疾、脓肿。”
④唐代本草医学:“十二病主降。”
⑤《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呕血,鼻塞,月经过多,血崩,孕前孕后各种血液病,赤白痢水泻,强汤止肠风。”
⑥《开宝本草》:“不注云气,止寒热痢及痢热。”
⑦高力;"治疗胆汁不足。"
⑧滇南草药:“治冷酒,面冷腹痛。”
9《纲要》:“汁酿:治风痹,补脑。”给老虎、狗、蛇和昆虫倒果汁。"
⑩《本草》:“明日清火。治浊痔漏,产后阴损。”它也有助于停止盗汗和治愈发烧。"
⑾《药意》:“解各种热毒痈。”
⑿《药图考》:“调敷汤火伤,致疥疮化脓。”
【13】昆明常见民间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内服用法用量:煎服,2 ~ 3元;还是进了药丸,散了。外用:浇汁或磨成粉。
应忌虚寒者忌服。
(1)《本草经注》:“得善果。恶麦冬。”
②本草:“虚寒、水泻、痢疾不可偏废。”
③医学概论:“虚寒痢疾忌用。热痢初不可得。”怕涩还为时过早。"
④《本草静姝》:“胎虚风寒泄泻,血崩脾虚泄泻禁用。”
⑤本草:“慢性痈无火,伴有阳衰血证者,禁用。”
⑥《本冯静原》:“气虚虚脱者,久痢脓血者,再禁之。”伤胃,吃多了嘴就闭上了,就不吃了。"
治血痢的方子①:地榆22,甘草(焙炒)半。两味粗筛。每次服五毕沅,水一灯,煎七分,去渣,温服,每日两夜。(地榆汤,生肌总录)
②治赤白痢,禁痢:地榆两元,炒乌梅五片,山茶一元。用水煎服。红痢疾是红糖导致的,白痢疾是白糖导致的。(滇南本草)
③急性菌痢的治疗:水橄榄根磨成粉,成人三至六分,每日三次,小儿半分。(传染病展览作品选)
④便血的治疗:地榆42,甘草32。每节末五块钱,水两杯,砂仁末一块钱,煎茶半杯,两份。(《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⑤治肠风久则痛;地榆五元,白术一两。泡水两分钟,煎一分钟,空腹服用,每日一次。(《活法的秘密》)
⑥治疗漏红色,使其黄瘦口渴的妇女:地榆(细锉),用醋一升,煮十余次,去渣,微火服用,方可食用。也治吐血。(《盛慧芳》)
⑦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地榆、太子参或牛膝,水煎两个月。(内蒙古中草药新医法资料选登)
⑧治疗无名肿毒、疖痈、深部脓肿:地榆500g,田基黄200g,研末,田七粉5-15g。加入700克凡士林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广西《中草药新医疗处方集》)
9.治湿疹:加地榆一两碗,煎成半碗,纱布蘸药水湿敷。地榆粉两片,煅石膏粉两片,枯矾两片。研匀,加凡士林30-40两,调成糊状外敷。地榆十五两,立陶宛三十两。研匀,加凡士林30-40两,调成糊状外敷。(全展皮肤病学作品选)
⑩治面部疮肿疼痛:地榆82(细锉),水一桶,煮至五升,去渣,宜冷温洗。(关于儿童健康的一般微处方)
⑾治疗烧烫伤:将地榆根用木炭炒熟,研成粉末,用香油调成50%的药膏,敷于创面,每日数次。(片面偏方调查数据精选)
⑿治疗狗咬伤:取地榆根粉,取一方刀,第一天或第二天敷于疮面。还不如扎根捣烂。(“填充肘部背面”)
【13】治蛇毒:地榆根,捣烂绞汁饮,合疮。(“填充肘部背面”)
临床应用①治疗小儿肠伤寒
4 ~ 14岁儿童,地榆1,白花蛇舌草5元,3碗水煎成60 ml口服,4岁以下儿童减半。每日2 ~ 3次,待体温下降后,每日服用1次,直至大便培养阴性。14岁以下57例患儿治疗后,治愈49例,无效8例。治愈病例平均退热天数为7.3天,最短为2天,最长为19天。实验表明,1: 5或1: 10的地榆水煎液具有抗菌作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副作用。
②烧伤的治疗。
将地榆焙干,研磨成极细粉,过筛;用香油(或植物油)烧开,然后迅速加入地榆粉,搅拌成糊状,放入灭菌罐中备用。使用时,可直接涂于创面,迅速形成1层厚痂,可防治感染,消除疼痛,促进创面快速愈合。一般适用于一度、二度烧烫伤患者。地榆含有大量鞣质,有较强的收敛和缩血管作用,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还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可抵抗绿脓杆菌感染。也可以用地榆酒(地榆洗净晒干,研成粗粉,用70-75%乙醇渗漉提取清液,煮沸至液面出现薄膜,冷却备用)涂抹烧伤创面,每日2-3次,不用包扎。涂布次数以伤口表面形成干痂而不开裂为准。被污染的伤口应该先清创。通过对40例一、二度烧伤患者的观察,证明此法对浅度烧伤,尤其是轻度污染的中小面积烧伤有较好的疗效。一般12 ~ 24小时后可在伤口上形成1层棕色保护膜,对防止细菌污染,减少伤口渗出有很好的效果。
③治疗皮肤病
将地榆焙黄,研成细粉,过筛,用凡士林调成30%药膏,外敷患处。涂抹药膏前,根据皮损的不同情况,用油擦洗或用1: 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治疗湿疹、湿疹样皮炎、脂溢性湿疹、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糜烂型足癣109例,治愈47例,显效50例。平均治愈时间为8.3天。湿疹和湿疹样皮炎治愈率最高,脂溢性湿疹和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均有效。实践证明,30%地榆软膏具有止痒、收敛、消炎的作用。另外用地榆1,加水600毫升左右,熬成300毫升药液。冷却后,将其湿敷在患处(热敷和湿敷可能会适得其反)。半小时后再浸泡涂抹。每天3 ~ 4次,坚持3 ~ 4天,直到没有流水为止。适用于急性、亚急性、脂溢性湿疹、婴儿湿疹和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渗出较多时,渗出减少后,可将20两地输液、20两煅石膏、1两枯矾研成细粉,混合均匀,制成40-50%软膏外用,1-2次,每日1次。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皮损浸润或轻度肥厚时,可将地榆粉1.5、密陀僧粉3研磨均匀,与凡士林混合制成50-60%软膏外用,1-2次,每日1次。
④治疗结核性脓肿和慢性骨髓炎。
地榆制成的注射剂,每2 ml含生药2克,1次,每日1次,每次4 ml,肌肉注射;或口服地榆5%煎剂,每日1剂量,小儿减量。也可通过肌肉注射和口服交替服用。一般1个月为一个疗程。临床治疗4例结核性脓肿和2例慢性骨髓炎,结合常规手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提醒您:地榆这种中草药来自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