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范文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1: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50例儿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对照组采用静脉穿刺的常规方法进行护理,通过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和护理现象。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技巧和并发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较强的护理作用,能更好地促进儿科患儿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儿科护理;静脉留置针;应用效果
静脉留置针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尤其是儿科护理。静脉留置针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静脉留置针用于患者实现静脉输液。大多数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静脉输液和静脉穿刺困难,可以有效改善此类患者的病情,促进其更好的康复。与静脉穿刺相比,静脉留置针具有操作过程简单、不易穿刺血管、插管柔软、静脉留置时间长等优点。
1数据和方法
1.1一般数据选择
将我院50例儿科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25名儿童,包括26名男孩和24名女孩,年龄在5至11岁之间。儿童的住院时间在10和20天之间。两组在性别、住院时间、年龄上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在穿刺治疗前都要做好消毒,充分保证孩子的健康。
1.2方法
观察组患儿采用静脉留置针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治疗。在常规静脉穿刺护理中,先对患者进行皮试和体征检测,输液完毕后再拔针。观察组患者在进行静脉留置针时,应充分观察患者的药物皮试、静脉穿刺及体征检测。两组患者都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治疗,充分保证患儿能够实现无菌操作。护理人员也应加强巡视工作。如果发现孩子有不良反应,要及时治疗,做好预防工作。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要做好交接班和护理记录,按照三查七对的方法落实工作,最大限度地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两组患儿完成护理工作后,利用疾病记录,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两种护理方法的治疗效果,以便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评价。
2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在留置针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穿刺点对皮肤进行消毒,以直径6-8 cm为中心。然后按标准进行穿刺工作,用食指和拇指握紧留置针的针柄,使针柄与患者静脉的夹角设定在15度到30度之间。然后进针,在回血良好的情况下将针芯退1-2mm,将外套送入血管。左手固定留置针插管,然后右手拔出针芯,最后用透明敷贴指定留置针时间。正确的封管操作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封管工作中,首先一定要注意正压封管,从肝素帽内的输液针慢慢注入2-3-5ml封管液,然后边推残液边拔出输液针,最大限度保证管腔处于充满状态。最后,留置针留置时间在4天左右。留置针打完之后,护理工作也很重要,关系到孩子会不会引起并发症和感染。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采用无菌操作,并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如果出现发红、干燥、渗出,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3个结果
经过比较,发现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效果更好。最后由患儿家属对两种护理方法进行评分。静脉留置针护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可有效节约成本,减轻患儿痛苦,且穿刺成功率高,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效果较为理想。
4讨论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穿刺,但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中应加强预防和消毒,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防止感染和堵管的发生。堵管的现象大部分是因为血液堵塞了留置针,最终药物无法进入体内,而静脉炎是非常耐受的,导致患者血管脆弱。因此,密切观察和护理对儿童健康至关重要。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工作中,应选择与患儿相符的穿刺部位和型号,工作人员尽量熟练,充分减轻患儿的痛苦。在穿刺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保证针头的无菌和皮肤的消毒,留置针工作后观察患者的情况,充分预防并发症。只有做好静脉留置针,才能最大程度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导致家长对医院的要求更高,大多要求穿刺治疗一次性穿刺成功。因此,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方法可以达到更高的穿刺成功率,也更容易固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患儿的痛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工作人员除了做好巡逻工作,还要增加与孩子的沟通,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
5摘要
总之,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非常理想,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费用。但静脉留置针护理工作中应做好消毒工作,采用无菌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效果非常理想,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参考
【1】盛景毅,史玉静,苏丹。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 (22)
[2]叶唐球。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医疗信息,2014,(24)
[3]张爱萍。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医疗信息,2014,(24)
[4]周凌云。小儿静脉留置针两种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A].2012全国儿科护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
[5]黄昌贵。大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大家健康(后期版),2014,(1)
云纹。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2014,(33)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PDCA循环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和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65年4月38日至206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300名患儿为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方法进行护理。将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300名患儿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结果以及护理过程中并发症或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儿童满意度低于实验组。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出现并发症或医院感染的人数高于实验组。结论:PDCA循环管理能明显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帮助患儿尽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儿科护理中推广。
关键词PDCA儿科;护理质量
PDCA循环管理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1]。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这是PDCA循环,永无止境地运行。PDCA是英文单词“plan”、“do”、“check”、“act”的首字母缩写,按照这个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循环进行[2-3]。近年来,PDCA从企业管理引入护理工作,并作为提高护理质量的策略实施[4]。PDCA循环管理在我院儿科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儿科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数据和方法
1.1一般信息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300名儿童为实验组,其中男139,女161。年龄0.5 ~ 4岁,平均(1.1?0.4岁。将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未实施PDCA管理的300名儿童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66人,女性134人。年龄0.6 ~ 4岁,平均(1.3?0.5岁。两组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P & gt0.05),具有可比性。因为孩子年龄小,没有判断能力,所以他的知情同意书是法定监护人签字的。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整个管理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即计划阶段、执行阶段、检查阶段和处理阶段,具体如下:
1.2.1P(计划阶段)把护理人员分成几个质量监控组,检查不同的项目。在分配资源时,要重视儿科疾病高峰期的预测,合理安排人力物力,以便及时有效地应对疫情;注重高年资护士和低年资护士的合理分配,实现相互监督,老带新。设定工作目标,包括提升儿科护理基础专业知识;高年资护士带领低年资护士,加强护理技术培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加强法律学习;做好新生儿护理工作,保持环境温暖舒适,满足配套设施、照明、温湿度要求,加大护理人员对婴儿抚触技能的训练;提高护士与儿童的沟通技巧。根据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效果预测,过程安排,责任人,执行者,体操方法。
1.2.2D(实施阶段)工作计划应在实施计划阶段制定。人人参与质量监控的管理活动,培养护士在工作中应有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儿科患儿年龄小,护理人员要积极、完整、热情地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护理服务,消除患儿在新环境中的不适和紧张情绪,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和信任。在实施阶段,要按照计划、时间、数量、质量的要求,认真落实各自的工作。注重培养护士的工作能力和素养,监督护士按照标准操作方法开展护理工作。以免影响实施结果。
1.2.3C(检查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检查制定的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每天检查工作完成的质量,并与预计的效果进行比较,以保证质量监控小组成员每天都能达到规定的目标,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护理中应注意一些细节,如床头卡片的醒目及时粘贴,住院患儿头皮静脉置管的清洁护理等。护士长每月对整体工作进行检查,并给予指导和纠正,避免因疏忽造成的失误。
1.2.4A(加工阶段)召开座谈会,品控组对每个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工作中的不恰当或错误,制定改进计划,以便在下个月的工作中进行改进。成员之间的交流,促进个人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彼此的工作都有警示或指导意义。对于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内部要互相讨论,根据本月的工作情况,帮助制定下个月的改进计划和工作目标,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以上四个阶段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在实际工作中,这四个阶段是在一个连续的循环中运行的。
1.3评价标准
1.3.1在考虑护理质量满意度时,应包括以下评价要素,即护士的技能操作能力、护士的服务态度和健康教育。做一份调查问卷,让孩子的监护人在孩子出院前填好。满意度分为三个等级,即满意、相对满意和不满意。护理质量总体满意度是满意度和相对满意度之和。
1.3.2护理质量
(1)护理质量评分。质量监控组对两组患儿的基础护理管理、特级护理管理、急救物品管理、消毒隔离管理、护理文件管理、健康教育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制定了符合情况的护理质量控制标准。质量监控小组参照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
(2)护理中并发症或感染的发生率。在护理过程中,记录两组的并发症数量。
1.4统计处理
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比较用T检验,计数数据比较用?2检查,Wilcoxon秩和检验用于比较等级数据。测试水平?=0.05。
2讨论
传统护理方法中,护士只是简单介绍住院环境和规则,监测生命体征,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5]。护士在工作过程中的意识、职业素养、环境等方面的缺陷,往往会降低护理质量,不利于患儿的治疗。在PDCA循环管理中,加强了护理质量的监控,督促了每个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化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环节,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意识、专业技能和住院环境,达到了以下几点:
(1)督促护理人员端正态度,积极工作。
(2)通过考核,强化护理人员的基本操作技能,积累经验,培养应对更复杂情况的能力。
(3)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帮助其端正工作态度[7-8]。
(4)提高护士对各种问题和流行高峰的防范意识。
(5)培养护理人员的法律保护意识。
(6)提高医院控制和预防疾病的整体能力[9-11]。结果表明,实验组护理质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也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PDCA循环可以显著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值得在儿科护理中推广使用,更好地帮助患儿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
[1]王力,。PDCA循环管理在痰培养标本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医学,2013,11(10):1627-1628。
[2]张彦军。PDCA循环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院,2012,18 (4): 564-565。
[3]沈慧丽。PDCA循环管理在儿科护理轮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1(28):542-543。
祝俊义,张春琼,陈黎明,等. PDCA循环管理对多发性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后肾瘘的影响[J].中国残疾医学,2014,22 (6): 828-829。
[5]李欣欣。PDCA循环在乳腺癌术后改善肢体功能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2):178-180。
王立华,苗涛,朱灵枫,等.运用PDCA模式管理病房环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 (9): 893-895。
[7]肖秀丽。PDCA循环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1):161。
李清安李爱民盖志。PDCA循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生儿杂志,2011,26 (4): 262-263。
[9]王素娟,张,.PDCA循环在我院管理考核体系建立与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3,29 (2): 156-158。
【10】宋丹,孙秋华。PDCA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 (6): 147-149。
[11]庄素芳,霍殿琴。隐患发现系统和PDCA管理方法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 (1): 98-100。
?
儿科护理论文相关文章;
1.儿科论文范文
2.本科护理论文范文精选
3.本科护理论文范文
4.免费下载护理论文范本。
5.护士范文
6.电大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