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九州指的是哪九个?

九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版本的州名,一般有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禹州、凉州和龚宇的永州。后来又有12州,即冀州的并州,青州的颍州,永州的凉州。一般来说,“九州”指的是中国。如九州怒依风雷,千马读书悲。(纪海《杂诗》第220首)

九州有悠久的历史。“九州”最初是虚指,后来逐渐具体化。从字面上看,“周”字在碑文中写成“A”,就像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形状。《说文解字》第十一句说:“水可以住越州。”可见其原意类似于《诗经·汪锋管局》中“江上之岛”的“周”一词,与行政区划无关。古代降水丰富,人们常在临水的高丘上居住,于是“周”就成了居民区的名称,于是就有了“周霞”、“戎州”、“平州”、“洋州”、“外州”、“瓜州”、“作州兵”等说法,就像“商丘”、“作州兵”一样。“九”字有两层意思:一是确切的意思,如“八年九太子”的“九”;第一,空指的意思很多,比如九三、九川、九泽、九极、九元中的“九”。既然“周”是一个小小的地理存在,“浩瀚如玉画成九州”,“九”不可能是一个确定的指称,而是一个虚拟的指称。所以,从原意来看,“九州”从来不是指九个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而是众多河流环绕的高地(丘陵)的总称;因人,又引申为“全国”之名,仍称“天下”、“四海”。

后来“九州”终于物化为9个大规模的行政区划。因为在现有的可靠资料中,具体的“九州”只在战国时期出现过,春秋时期没有,所以它的时间可能在战国早期。

《李周夏官志·方志》说:东南有扬州,南有荆州,南有豫州,东有青州,东有兖州,西有永州,东北有幽州,北有冀州河内和并州。(易志和都一样。考虑到《李周》是系统的,它很可能是抄自《易》。)

《鲁春秋·一观之始·一始》云:“九州是什么?在这条河和汉朝之间是禹州和周野。两河之间是冀州和金叶。河与济之间是兖州和叶巍。东为青州,齐也。见为徐州,鲁也。扬州在东南,越南也在。南方是荆州和楚国。西为永州,秦也。北为幽州,燕也。”

上共:冀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荆州、衡阳、禹州、华阳、黑水、凉州。

《尔雅·迪什》云:“冀州为两江之名,禹州为河南之名,洛州为河西之名,荆州为汉南之名,扬州为江南之名,兖州为冀东之名,幽州为燕国之名,颍州为齐国之名。”

《淮南子地形训》说:“九州是什么?东南深州称农土,正南为沃土,西南荣州为渊土,西兖州为合土,中冀州为中土,西北泰州为沃土,正北为漳州为土,东北薄州为潜土,正东为扬州为施土。”

《后汉书·张衡传》引《河图》曰:“天有九八纪,九州八柱。在中国东南部叫晨土,在南方,周昂叫深土,在西南,戎州叫深土,在西部,叫开土,在冀州中部,叫白土,在西北,叫沃土,在北方,宣州叫土,在东北,叫潜土,在东方,扬州叫土。”

初学之书,卷八,府署,总叙,府县,《河图围地》第一引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市,下洞含权;赤县的状态是中立的原则。东南称中国,南称颍州,西南称荣州,西称石州,中称冀州,西北称株洲,北称宣州,北称周公,东北称冀州,东称周宪,东称扬州。”

以上材料虽然联系紧密,但差异明显,尤其是前四篇和后三篇。比如所有的文章都有兖州、兖州、兖州三个字。《初学之书》错写成州集),但前四篇位于经与河之间,后三篇位于“正西”;冀州、扬州也是如此(错发扬州、扬州、阳谷左阳)。因此,上述材料基本上应分为两派:前四派为一派,可暂称为“李周”派;后三者为一派,可暂称为“河图”派。

虽然李周各派之间有所差异,但九州所覆盖的区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统治范围,各州的分布也与汉晋大致相同,所以很容易理解,也没有太多疑惑。质疑最多的学校是河图。“河图”学派称之为“西一州”,山东西部(或河与河之间)的州。自古如此,今天依然如此。“九州”的范围不是仅限于山东吗?而河图派有八州,分布在东南西北确定的八个方向,中间是冀州。

也有人写文章,论证夏氏和从黄帝开始的夏氏都可能发源于山东,在夏朝中后期西迁河南。如果这种观点能够成立,“河图”派的种种疑惑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如果说禹治水等活动的范围是在除胶东之外的山东,那么根据浩如烟海的禹踪迹所画的九州(虚指)自然只能局限于山东。后来(战国初期)九州具体化了。如果知道真相(很多人不知道真相,比如公元左等),学者还是会把它限定在山东,在山东寻找地名确定为州名。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而且《河图》学派九州现在可以找到山东的地名来源。详情如下:

益州就是现在的兖州。在这座城市以西30英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沂山,也被称为沂山和燕山,可能是因为附近的岩国,是神话中中国和日本的入境之地。在它上面,有一个叫箕子的神,山海经,野西经上说,“西海珠上有一个神,...名叫箕子。”西海是古小野泽,山之西。益州之名由此而来;台州(或伪含州、州属株洲),列子黄帝曰:“华胥氏之国,在兖州之西,台州之北。”这块土地很难测试。或源于《山东通志·古台县》卷三十三《属地志·古迹1·济南府·黎城县:“太县古城,在县城东八十里,春秋时在齐一,位于韩志县,属济南郡。高帝六年,封丰东郡太守戴业为太侯。”它在济南城东北30里处,但台湾、台湾这两个字古老而陌生。宣州《庄子·再议》曰:“尧...在游都工作。”《尚书·尧典》云:“刘* * *于幽州。”神秘和隐逸是一样的,或者说就是那种隐逸的状态,很难考。或济州,太乙山系(今黄河航道)北部,故名济州,亦可达。亳州(一个盐州),在山东省的东北部,古代有一个博古家族。《史记·周本纪》中说“移其(选)君于博古”,位于博兴县东北15,之名由此而来。

诞生于中日神话中的扬州,在山东省东部有一个古老的阳国。《读史记纪要》卷一记载历代城市情况有云:“沂水县南有古阳国。或者说,杨过原在宜都县东南,他是被迫迁到这里的。”齐之动见《春秋·龚敏二年》。宜都今有河名水漾,莱州古有阳山丘山(《大清统一》卷一三八莱州赋云:“阳丘山在叶县东南三十里,又名马鞍山。”(现在被称为大泽山),他们都可能与杨过有关。扬州之名由此而来;神州,《河图·环地球》云:“昆仑东南五千里,谓之神州,内有五岳,帝王居之。”现实很难考证,但姓园的说“邪灵有神族”,不知是否有关联;周昂(或亚州)难考;荣州,山东省西南部,古有徐荣。《左传·潜贡二年》云:“行会勇潜。”那就是。容州之名由此而来。

冀州居中。文献中有很多话,如《李俶骚歌》中说:“冀州有余,天下不足。”《淮南明训》高说:“冀,在九州,在今四海之内。”但是都没有指出具体的地方。

现在已知的最早与冀州结下不解之缘的人恐怕就是黄帝和蚩尤了。山海经黄达北经:“蚩尤为兵攻黄帝,黄帝令应龙攻冀州之野,...于是杀了蚩尤。”《逸周书·尝麦解》:“蚩尤追(赤)帝,争涿鹿,九角明。赤帝吓坏了,却说自己在黄帝,挟持蚩尤,杀于仲基。”其他与黄帝战蚩尤有关的材料有:《初学之书》(卷九)引《归藏始祭》:“蚩尤.....出自羊水,八臂八趾稀,攀九瑙伐空桑,黄帝杀于青秋。”《盐铁论·结和》:“黄帝战涿鹿,杀蚩尤二人,称帝。”

赤帝,又名炎帝,在今天的曲阜附近。空桑是穷桑。《左传·召公二十九年》中说:“少罗家有四叔...世人不会疏忽职守,所以会帮助可怜的桑葚。”杜预注:“穷桑,少廉之名也。.....穷桑地在鲁北。”穷桑大概是宁阳县和曲阜、泗水两县交界处的一个小山脉。黄帝居所为轩辕山,《山海经·海外西经》云:“轩辕国在(此)【其北】,山穷时,其不活之人八百岁。【一日】女儿国北。蛇长得像蛇,尾巴在头上。其北穷山,不敢西射,怕轩辕山。【一日】在轩辕国北。”如果说“不敢向西射”,那么轩辕丘应该在穷山西,说“有朝一日”的都不靠谱。穷山穷桑,地在“鲁北”,可见轩辕山在曲阜西北。《鲁春秋·申大大》云:“封黄帝后,必铸之。”铸造后归社丘县管辖,位于泰安市西南的下张镇古贤村,曲阜西北。既然封在这里,那可能这就是古轩辕之山所在的地方,至少不会太远。涿鹿,即蜀鹿、烛龙、九脑,是一个古老的蜀国。《左传·弓玄十八年》说:“楚有蜀之战。”杜预注:“蜀、鲁,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在今天泰安市的西部。可见古代这里就有蜀人。《山海经·黄达北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张伟。有一个神,蛇的脸是红色的,眼睛是直的。.....是烛龙。”张伟是中山山,也被称为庐山和东山。根据穆的传记,作者证明这座山很可能就是今天蒙山山脉的主峰。如果是这样的话,古蜀国应该在平邑县的东北。

纪,青铜铭文“乙”就像一个双面人形。中国古代有拜鬼的习俗,冀州马上就是鬼州的意思。梁《说文解字》上卷:“有人间神,俗云为牛(蹄)【首?],四眼六手。.....秦汉时,传说蚩尤家,耳如刀剑戟,头上有角,与轩辕作战,人不能以角战。”这是一个幽灵的形象。蚩尤在冀州被杀。他似乎是在自己的巢穴中被杀的。由于赤帝、黄帝、穷桑、涿鹿都发源于司文,从这一点分析,蚩尤、冀州也应该在司文的源头范围之内。《异事物语》也说:“今冀州有一个乐名‘蚩尤戏’,其人三三两两,穿角相补。韩使一角出战,盖其遗。”山东有很多蚩尤遗迹,有蚩尤戏。据马先生说:“早些年,山东泗水县的民间就保留了这个传统。”也可以作为证据。

更具体地说,根据穆的传记,作者证明了海水很可能是流经现在新泰市的柴汶河的支流之一。关于柴文和,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议。据《水经注》和《文水》记载,古柴汶河原名紫水,因流经柴县老城区(今新泰市柴城村)北部而被称为“天下柴汶河”,但其源头并非今天的东周河,而是今天的刘阳河。《左公二十六年》说:“伐齐司大人饮马于淄”,在今宁阳县东北九十里,证明古柴文河确名淄水,李说应有理有据。至于今天的东周河,水镜诸水朱认为它是古诸水的源头,在西南流入泗水。但今天东周河与泗水的距离与山脉有关,无法互通。也就是说,今天的东周河不可能是古竹水的上游源头,只能向西流向资水(古柴文河)。李道元是个疏忽。至于《山东通志》,说我们的水的源头是关山,元明前后小文河(今东周河)攻取资水。小文河在被攻陷前流向何处?不会是自淤吧?所以小文河自古以来就是资水的支流,名字可能是大洋水。《归藏·凯奇》云:“蚩尤...来自羊水。”如果羊水是海洋水,蚩尤在司文上源范围内,那么羊水只能是今天的柴汶河,发源于今天的东周河,蚩尤只能在今天的新泰市。很有可能。如果是这样,冀州之地就在今天的新泰市了。

换句话说,应绍在《平阳县志》、《河东县志》中记载:“亦在平和阳。”《五帝史记》引用皇甫谧的话说:“尧的都城平阳,就是《诗经》中的唐朝。”《明记:废佛废僧以复仪》引用古本《纪年》:“舜囚尧于平阳,取帝位。”因此,杜尧平阳应该没有问题。那平阳在哪里?据文献查阅,平阳古名有四种:一是山西,左公二十八年:“为平阳大夫”,分水注释引用古版年表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为平阳。”治今临汾城;一是河南,《左传·哀公十六年》说“饮孔子酒于平阳”,今华县东南;在山东,春秋弓玄八年说,“城是平阳。”今天的新泰城治;《左传·悼公二十七年》:“子曰使侯勇来聘...与平阳结盟。”杜注:“西平阳。”《水经注·泗水》引古本《年表》曰:“惠亮二十九年,齐天贵、宋人攻我,围困平阳。”如今邹城市辖。

姚在河南没有证据,华县平阳是姚都城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可以排除。姚在山东的证据比较多,所以有可能新泰平阳和邹城其中一个就是姚。再者,顾祖禹评论泰安州的情况说:“泰山北阻,南有文水,中有齐鲁,是中心之地。山东胜,势如泰山;泰山的形状优于泰安。由此会四面八方出来,横扫三气。难道不是趋势要造!“这种‘连齐鲁,为中心’的局面,在泰安府新泰县(现为市)尤为体现。据考古研究,山东新石器时代文化——海岱龙山文化分布在山东中南部及其周边地区,新泰在这个范围的中心。这是至关重要的。姚虽可能发源于今菏泽一带,但定都于新泰一带,控制四方于中的可能性很大。在这方面,邹城这个地处西南的僻静之地是没法比的。也就是说,如果姚在山东,他的都城平阳很可能在新泰。姚在山西有更多的证据。临汾的平阳虽然是杜尧,但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但既然姚在山东的可能性比在山西的可能性大,而且证据多,那么姚的都城平阳在新泰的可能性就比在临汾的可能性大。总之,新泰的平阳极有可能是杜尧。在《左传·哀公六年》中,孔子引用夏树的话说:“只有当他是陶、唐的时候,他才是英俊潇洒的,他才有这一面。”如果你今天丢了线,把纪律搞砸了,你就死定了。“是姚氏,已知在冀州,都城平阳极有可能在新泰,也就是说古冀州极有可能在今天的新泰城。

知道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河图中九州的分布非常均匀,而冀州被称为“中心”。《河图》送九州不是废话。后来,根据孟子对万章的论述,“顺...然后中国实行皇帝位,住在姚的宫里,逼死了姚的儿子。”《史记》、《禅宗书》只是引用了释本的话:“夏、于皆阳城,避商。都是平阳的。”因此,舜和禹可能都在的都城平阳,也可能都在今天的新泰市。城西有历史悠久的禹村镇,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了又一佐证。为什么会这样?当然和新泰的地理位置有关系。最近,学术界达成共识,被周朝封为国君的齐人曾长期居住在新泰。为什么会这样呢?恐怕和余可能的牵连有关!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疆域的扩张和对古史的遗忘,人们已经很难理解真正保存了历史真相的“河图”了。因此,他们被误读,并根据当时中国的领土改写,从而产生了送九州到李周的理论。甚至我们可以根据李周各学派保存下来的原始图像数量(如带有正东、正北、正西、正南、东南、东北等方位的词语)来大致判断其出现的时间,即李周可能最早,吕春秋第二,龚宇第二,尔雅最后。后来邹衍提出九州之说,曰:“以为儒者谓中国者,天下相隔八十一。中国叫赤县神州。赤县神州自有九州,余九州之序也,非州数。中国之外,如赤县神州,就是所谓的“九州”。所以四面环海,人与动物无法交流的,比如一个地区的,就是一种状态。如此,四周一片大海,天下之危矣。”这恐怕是邹衍在看到两种“九州”论却无法解决分歧的情况下妥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