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灸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艾条灸5分类5.1悬灸5.2按压灸6参考附件:古籍1艾条灸1拼音à I ti á o Ji化身。

2英文参考艾条灸[21世纪科技双语词典]

艾条灸[中医术语考试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总结艾条灸,又称艾条灸【1】。它是一种艾灸[2]。它是在施灸部位或病变部位用艾条灸的方法[3]。即采用特制的艾条在穴位或患病部位进行熏蒸灸或烧灼[2]。此法由古代太乙神针和雷霍灸[1]简化而来。简单有效,目前临床常用[1]。

4艾条也叫艾条[1]。它是用棉纸包裹艾绒制成的圆柱形长卷[3]。一般长20厘米,直径1.5厘米,重约10g[1]。

根据有无药物,艾条分为纯艾条和药用艾条[2]。

纯艾条是取24克艾草,铺在长26厘米、宽20厘米的柔软、疏松、坚韧的桑皮纸上,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用胶水或浆糊密封而成[2]。

若将药物混入艾绒中(加入粉末6-8g,与艾绒混合均匀),称为药艾条[2]。

艾条(图片来自中国针灸词典)

5艾条灸的分类按其操作方法,艾条灸可分为悬灸和实灸[1]。

5.1悬灸是灸法之一[4][5]。是在穴位上方悬挂艾条的一种艾灸方法[3]。挂灸与压灸相对。方法是将艾条悬挂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进行熏蒸,以免艾条的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4]。一般每次灸至皮肤温热发红为度[5]。叶桂的操作方法附于清代陈修园医书《太乙神针》:“将针(指艾条)挂于距布半寸处,药气可透布...而且见效慢。”手术过程中可以集中在一个地方,也可以做大范围的旋灸,也可以一起做一个鸟啄灸[4]。

悬灸可分为温和灸、鸟啄灸、旋灸[5]。详见挂灸条。

5.2压灸纸或布隔灸是艾条灸的一种[6]。是指施灸时,先在施灸部位铺上几层布或纸,然后将药艾条的一端点燃,趁热压在手术部位,使热量渗入深层艾条灸[3]。古代太乙神灸和雷霍灸都属于这一类[7]。《手谕神方》卷三:“以纸卷艾,以纸隔之,点于纸上,用力按之,待感腹热汗出,即差。”即点燃艾条(一般为药用艾条)后,在穴位上紧压几层布或纸巾进行艾灸,使热气渗入肉里;等火凉了再点压灸[6][7]。常用于风湿痹证[7]。古代太乙神灸和雷霍灸都属于这一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