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中的作用和地位
延安,原名兖州,历来是陕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市区位于宝塔山、梁青山和凤凰山的交汇处,延河和汾川河的交汇处。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咽喉阻塞”、“兵家重镇”之称,有“三秦之锁、五路之咽喉”之称。延安的名称始于隋朝。1937年,中央进驻,同年建立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改名县城,1972,重新确立为国务院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天然次生林654.38+0.63万亩,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中草药有近200种,主要有甘草、五加皮、槲寄生、牛蒡、柴胡等。有豹、狼、雉鸡、杜鹃等哺乳动物和鸟类100余种。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宜种植的作物品种多,具有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的良好条件。除小麦、玉米、小米、荞麦、大豆、绿豆、红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烤烟、蔬菜、花生、瓜果、土豆等经济作物。
延安,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根据传说,人类的祖先,黄帝,曾经居住在这个地区。“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海内外,为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历史文物保护点848处,其中保存完好的宋代石洞18处,石窟寺14处,唐代修建的宝塔山等古建筑12处,革命遗址6处。目前有47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供游览,每年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近年来,旅游业得到大力发展,恢复了星塔、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个景点。“天然公园”万华新增牡丹200亩,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万华森林覆盖率达55.4%,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国家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