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改带来了哪些变化?
长期以来,以药补医机制是公立医疗机构重要的补偿渠道和收入来源。以药补医的机制虽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以药养医”却助推了百姓的看病成本。群众普遍反映一些医院小病治疗,过度治疗。为了不断加强和巩固医改成果,必须坚决取消药品加成。
此次医改方案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北京市行政区域内360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取消平均药品加成15%,此外,CT、核磁共振等大型设备检查项目价格降低。北京市卫计委主任表示,医药分开改革的目标是切断医院和医生靠开药赚钱的补偿模式,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诊疗服务获得合理补偿。换句话说,医生的收入应该与开出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脱钩,过度医疗的问题应该釜底抽薪,让医务工作者的劳动收入体现在光明的一面。
此次改革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还新设了医事服务费项目,旨在补偿医疗机构的部分运行成本,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设立医事服务费后,取消原来的挂号费和诊疗费。以三级医院为例,普通门诊医事服务费50元,副主任医师60元,主任医师80元,著名专家100元,急诊医事服务费70元,住院医事服务费100元/床日。其他项目如护理费、针灸费等服务价格明显低于劳动价值的项目也有所增长。
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新医改政策去除了医患之间直接冲突的利益,“感受一点,拿一包药”等不合理现象将逐渐消失。但也有专家认为,新医改三项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后,虽然患者医疗费用总额有所下降,但综合降幅不会很大。
我国各种医疗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医疗资源的相对缺乏和分布不均。北京医改新方案属于调配资源的举措,也就是说,是“节流”之举,而非“开源”。指望一次医改就能彻底消除“看病贵”和“看病难”,是不现实的。然而,医改之路是由无数创新举措铺就的。虽然还不是终点,但可以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