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心有虚,腹有实,智有弱,骨有强。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写的,也被称为道德真经,老子五千字。它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人;闲暇之余,读这本书,心中有所感悟,恐惧中诉诸文字。这是我自己的收获,也是我自己的快乐。

掏空自己的心,填饱自己的肚子,削弱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骨骼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让百姓不争。便宜又稀有的商品让人不敢去偷。看不到自己想要的,就不会乱。

是以圣人之治,掏空其心,强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往往使百姓无知无欲,使智者不敢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你会死的。

不要崇尚天赋和能力,这样这个世界就不会争名夺利。不要看重稀世珍宝,这样世界就不会有小偷了。不要诱发恶欲,这样世界才不会混乱。所以,以道制人的治国之道,就是要让百姓感到空静,肚子吃饱,精神在里面,筋骨强健。它常常使人民摆脱偏见和贪婪,使那些有心机的人不敢为所欲为。走无为之道,即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这个治国方略似乎有些消极,尤其是:“不尚贤,民不争。”很容易被误解。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各国诸侯争权夺利,都在扩充实力,招贤纳士。他们所尊崇的圣贤不一定是真正的圣贤,对于“圣贤”是什么意思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崇尚圣贤之风解决不了天下纷争,民生艰难,军旅生于城郊。有鉴于此,老子开出了一个药方,“无尚贤,使民不争。”

星辰变了,岁月也变了。如果非要用三寸金莲的绣花鞋套一套现代脚,能穿在哪里?所谓单方面的悲剧,不是单方面的过错,是因为人因病而异。

老子崇尚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天地万物的属性。一切顺其自然,人需要顺应自然,不能蛮干。老子极力反对任意干涉,改变自然规律。

古时候,楚王腰细,饿死在宫中;管理者的决策往往会引导下属的思维和行为。一件事情如果被过度宣传,过度强调,结果往往会让它失去本来的意义。

某个特定的日子,某地举行活动,一群志愿者来到一家养老院。一天之内,老人们被洗了一次又一次的脚,好东西都变坏了。大概不是发起者的本意,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吗?

“虚心实腹,弱智强骨。”从字面上看,很容易理解。作为个人修行,让自己的心明明白白,碰碰运气,虚怀若谷,不动声色,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温饱之后,我们可以努力减少不良欲望,不自满,不放弃,不被迷雾所阻碍。不要忘记你的创新精神,在冷漠中有明确的抱负,在平静中会达到目标。

在这里分享一个禅宗的小故事,也是为了理清思绪,给明天留下一个空杯子。

南音是日本的禅师。一天,一位当地的名人来问他关于禅的问题。这位名人喋喋不休,但尹楠沉默不语,只是以茶相待。他把茶倒进客人的杯子里,当杯子满了的时候,他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往里倒。看着茶水不断溢出杯子,名人着急地说:“满了,不要再倒了!””尹楠说,“你就像这只杯子,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你不先把杯子倒空,我怎么跟你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