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是什么?
桑黄,中药学名。它是多孔菌科真菌桑黄的子实体。
分布于华北、西北、黑龙江、吉林、台湾省、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活血、止血、化饮、止泻的功效。常用于血崩、血淋、脱肛、出血、带下、闭经、腹块积聚、饮酒成瘾、脾虚泄泻。
药理作用
1,抑制汗腺分泌;
2.洋地黄样效应;低浓度可兴奋平滑肌,高剂量可抑制平滑肌;
3.毒性剂量可使迟发性脑动脉的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4.抗肿瘤、抗癌、抗纤维化、抗氧化和镇痛作用;
5、抗菌效果;
6.免疫调节。
扩展数据:
使用历史记录
桑黄最早的医学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的《神农本草》,当时记载为“桑耳”。提到桑黄具有抗炎、止血和妇科作用。桑黄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振泉的药性理论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提及相关记载。
二战末期,日本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袭击,患癌比例上升。然而,在服用桑黄后,搬到努道的居民患癌症的比例较低。
65438-0968年,日本学者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桑黄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韩国也在1984支持桑黄的研究,在1997批准桑黄菌丝体作为抗癌药。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