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酒曲的制作并不复杂,按照葫芦画瓢就可以做出六种常用的原料和配方。
因为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会酿酒喝,有人酿白酒,有人酿米酒,酿酒需要酒曲。
而且我们当地有个说法,就是酒曲只能自己做,不能向别人借。如果你家里真的没有,但是你想酿酒,就得花钱去买。千万不要从别人家借。
当时条件不好,村民坚持“自力更生”。那些能够自己加工和生产的人不愿意花钱。六月是农历的三伏天,这段时间气温高,最适合做曲。
那么如何制作清酒曲呢?其实原材料就在我们身边,都是很普通的材料。下面给大家讲一下生产农家酒曲需要的原料和配方。其实做起来也不复杂,照着葫芦画瓢就行了,基本上一学就会。
有些地方的酒曲也叫酒饼、药曲,或者烧酒曲、酒饼等。是酿造米酒、白酒必不可少的原料。用普通人的话说,就是酿酒的“药引子”。没有它,就不能酿造葡萄酒。
中国的酿酒文化博大精深,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自古以来,古人就注重就地取材,所以各地酿造酒曲的原料也不一样。有的地方价格简单,两三种原料就能做出酒曲。
有的地方更复杂,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原料都有。生产优秀的酒曲需要很多工序,但是越复杂的制曲配方,现在越不为人知,因为很多已经失传了。
在我的家乡,制作酒曲的原料种类比较少,少则三四种,多则六七种。常见的有辣蓼、马鞭草、香草、淡竹叶、桃叶、柑橘叶。
有些讲究的老人还会加入艾草、土茯苓、桑叶、竹叶、扁豆叶、月桂叶、甘草。因为各地的植物分布不同,制曲的原料也不同。
这里先说一个比较简单的制作方法。
无论用哪种配方制曲,辣蓼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辣蓼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这种植物也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生长在水边,一种生长在旱地。而生长在水边的辣蓼草一般不辣,只有生长在旱地的才辣。
采摘辣蓼也是很有讲究的。早摘不辣。只有三伏天,辣蓼老了,才摘它嫩嫩的茎叶。
早些年我们这里做酒曲的时候用,但是这几年兰草已经很少见了,很多地方都看不到了,所以有些人就不用了。
蓝色香草也被称为山薄荷,因为它的叶子真的很像薄荷。这是一种小灌木植物,高度为26-60厘米。当它的叶子被摘下来,用一点力摩擦,就会有蓝草的味道。
一种看起来像野生竹子的植物。它的植株比较矮,叶子呈针状,很像竹叶。一般生长在山坡林下阴湿处。但它的根有膨大的纺锤形肉质块茎。有的地方没有竹叶,经常用竹叶代替。
至于剩下的马鞭草,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在很多路边、田野和一些公园里也能看到。桃叶是桃叶,柑橘叶是水果柑橘叶。
这些不用介绍都知道,加这些主要作用是增香。如果实在挑不出来,可以不加。
以前机械化没有今天普及,做酒曲还是很麻烦的。总的原则是将这些从山里采摘的植物与大米混合,然后用石臼机械捣碎。然后用手揉成小圆球或者压成饼。
但是今天,生产方法方便多了。一般都是将这些原料全部烘干,然后用机器打磨成粉末,再和碎米混合制成。
先将原料全部烘干,水蓼草与大米的比例为1比13,即1斤米粉需要水蓼草。至于其他原料就少多了,一般是辣蓼草的二十分之一。
当这些材料按比例粉碎后,再与米粉搅拌,边搅拌边加水。但不宜加太多水。用手揉成团的时候,最好保持干燥湿润,不要粘在手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做曲了,用手抓一小把,然后捧在手心里,挤成肉丸大小。当所有东西都被捏好后,把它们一个一个地放在大簸箕或平底托盘里。
这时候就要把老酒曲拿出来,捣碎,然后把它们撒在簸箕里,摇动簸箕,使每个酒曲上面都覆盖一层薄薄的老酒曲粉。
完成后,就该开始储存了。因为三伏天制曲温度高,可以直接在筐里放一层稻草,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曲放进去,记得再放一层稻草。如果温度不够,可能需要加一床厚被子或者穿旧的衣服保暖保湿。
如果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48小时左右,一定要记住时间。当酒曲表面长出细长的白色绒毛,长度约三四毫米时,说明酒曲发酵了。
如果时间长了,绒毛会变黑。如果闻到难闻的气味,说明发酵失败了。
酒曲发酵时,要及时取出,然后放在簸箕里,拿到太阳下晒干,晒干后再储存好。为了防止它生虫,尽量晾几天。如果是三伏天的话,要彻底风干五六天,然后封起来就可以了。
酒曲质量的关键在于温度的控制。温度低了就不行,温度高了就不行。一般会控制在24~36小时。以前农民没有温度计,靠经验判断。因为三伏天气温普遍在30度以上,非常有利于发酵,所以都集中在三伏天制曲。
如果没有经验,当酒曲发酵超过24小时,可以打开看看。当你发现酒曲上已经有一层白色的绒毛,说明发酵很好。这个时候要及时注意,做好通风降温,避免酒曲上的绒毛因为高温而变黑。其实这是一种会严重影响酒曲质量的霉斑。
各位朋友,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农家酒曲的制作并不复杂,原料在生活中很常见。只要有耐心,每个人都能成功。动手能力强的朋友不妨学习一下。
各位朋友,你们家乡是怎么做清酒曲的?欢迎分享,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