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肝病精要(供参考交流)
黄疸主要是湿热蕴血所致,病在脉中。白脉指全身血管,肝为血脏,肝胆表里,瘀血发黄,黄疸分血。血管受疾病影响,黄疸的治疗应从治血入手,清热利湿,温补寒湿,加用活血药物,以寒治热,以活血药物补虚,以痰治痰,以退黄。
1,凉血活血
凉血活血就是清瘀清热,凉血不郁邪,使血液循环通畅,消除湿热,清血散瘀,黄疸就容易消退。常用的药物有: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白茅根、小蓟、藕节等。
2、养血活血
黄疸是血液受疾病影响,湿热、血瘀停滞,化为阴黄,邪热耗阴耗血,所以血热血虚的人比较多见。用养血活血药养血而不助热,活血化瘀。常用药物有:丹参、白芍、当归、益母草、泽兰、红花、郁金、香附等。
3.温暖血管
天冷时血液凝结,血管因寒凝血瘀而堵塞,头发颜色偏黄。要用温阳通脉,散结通脉,散寒湿的药物。常用的有附子、桂枝、姜黄等。
用活血药物治疗黄疸,可加速黄疸消退,有利于肝脾肿大回缩;活血可以祛瘀,祛瘀可以新生。因此,治疗黄疸必须治疗血液,血液可以通过黄易清除。
第二,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期全身乏力、厌食、恶心、腹胀、气短、大便不爽、小便黄、肝区不适、隐痛、发热、面色晦暗、脉缓。肝功能轻度受损,宜芳香化浊,清热利湿。处方:藿香、厚朴、杏仁、茯苓、陈皮神曲、麦芽、茵陈、大腹皮各15g,苍术16g,龙胆草10g,白花蛇舌草50g,金银花20g,板蓝根20g。
第三,暴发性肝炎
暴发性肝炎称为重型肝炎,危险性大,死亡率高。类似于急性黄、鼠疫黄,常用以下方法治疗。茵陈100g、黄连15g、金银花50g、龙胆草15g、当归25g、败酱草50g、大黄15g、茯苓20g、白术20g、郁金15g、甘草65438+甘草。
第四,乙肝。
肝调气,主藏血,喜万物,以血为本,用气,体阴用阳。乙肝病毒之邪侵入人体,郁结于肝,引起肝气郁结,热郁日久,肝阴内耗,体阴失收,不能控用,肝阴郁结,导致肢体运动、脾土运动障碍,出现肋痛、口干、咽干、胃脘等症状。乙肝的治疗应该以扶正、调摄、正足、祛邪的古训为基础,不能只着眼于病毒。临床证实,在病情缓解的同时,肝功能也得到改善。这个说法不排除应用常用的清热解毒法。有症状就用方法,否则很难回答。乙肝的治疗源于实践,逐渐完善。作为一个经常和常见的处方,方方辅助丹参和玉瑾活血通络,治疗血液和理气。盖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行气为血行,气滞为血瘀。气滞干扰血液流动而导致血瘀,血瘀必然是气滞。所以乙肝如果有血瘀的症状,要辅以丹参、郁金,防患于未然,让脏血用好。菘蓝辅之,善解病毒,意在清毒邪。优于其他乙肝清热解毒药物。
动词 (verb的缩写)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常由未经治疗、不当治疗或反复发作的病毒性肝炎引起,并逐渐演变而成。病程缠绵,症状复杂。部分患者后期还可能出现肝硬化、腹水等症状。因此,应在辨证论治、考查病因的基础上,把握湿热的具体来源,针对湿热瘀滞、溺难粘滞的病理特点,立法辨证用药。
根据火病必虚的理论,应以扶正为主,但不能舍湿热而相应治疗。临床上很难解决扶正不留邪,攻邪不伤正,柔肝养阴,助湿不留脾,散气不伤根,如何柔肝养肝等问题。比如木郁气滞,中焦调气不畅,肝体阴虚,肝体阳虚,所以慢性肝炎后期是阴虚,肝血得不到滋养,肝细胞受损,免疫功能下降。久则气滞,血行不通,肝络瘀阻,局部肝组织硬化可见两侧胀紧,隐痛刺痛,阴虚不易生火,火浮。男性常出现早泄、内热合脾湿、中焦运化不畅、湿热郁结的症状,可使病情反复,故治疗须适当辨证。清湿热针对的是湿热之邪,滋阴柔肝,养血养肝阴针对的是身体。健脾是肝病治疗中的重要法则。
常见综合征类型
1,湿热蕴结,肝病久治不愈,由于治疗不当,导致湿热之邪挥之不去,疾病晚期,虽然肝功能在正常范围内,但仍有湿热蕴结。症状包括上肢无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小便黄,脉细,苔厚腻,湿热引起的痰。治法以清痰清热为主,桃仁、杏仁为主药宣肺。由于痰湿同病,应加茵陈、白花蛇舌草、焦山栀子、蒲公英、虎杖。治湿重于治热,主要由淫羊藿、冠、淫羊藿、虎杖组成。凡湿重者,必有腹胀,故木香、玉瑾、香堆为必备药物。下肢无力者,加牛膝、木瓜、僵蚕。肠胃不好的可以加入山楂炭、焦麦芽和焦酵母。肝区疼痛者加元胡、郁金,湿重者加车前子、茯苓、泽泻利尿。
2.肝胃不和的主要症状:肝期隐痛,腹胀,胃中消化不良,便溏,脉白。治疗要疏肝和胃。用途:制香附、木香、郁金、炒冬、贝壳、黄金、板蓝根、白芍、茵陈、虎杖、牛膝、薏苡仁和甘草。这是肝气侵胃,肝胃不和。此时不宜进补,以疏肝和胃为主。板蓝根、茵陈、虎杖、薏苡仁等。能祛湿解毒,积壳,白术,补一消一。白芍是疏肝止痛的主药,没有第二种药可以代替白芍。胁痛不是治疗肝脏的方法。与甘草同用,称为芍药甘草汤。甘草。能缓解肝焦虑,止肝区疼痛。特别是郁金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凉血的作用,具有止痛的作用,是治疗乙肝的重要药物..肝气郁结过重,肝区疼痛剧烈者,可加延胡索、青皮,疏肝理气,散结。这种方法香料多,对肝阴有害,所以芍药要重用,要用金限制。
3.中虚气滞的主要症状: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饱食,肝区隐痛,大便溏薄,脉细,苔薄腻,舌淡。治疗要健康,调气。药物:太子参、炒、茯苓、制香附、木香、郁金、白芍、茵陈、虎杖、薏苡仁、板蓝根、甘草等。
此法为健脾法,脾喜温燥,故用木香、香附理气醒脾,茵陈、虎杖、板蓝根清热解毒活血,苔腻浊,藿香、佩兰、黄苔、芦根、冬瓜子、黄芩清湿热。
4、肝肾阴虚主要症状肝区隐痛,四肢酸痛腰痛,手足心热,午后微热,头晕乏力,口干喜饮,脉细,知红少苔。治疗要滋补肝肾,此证重用黄精。
5.久病致络阻血瘀,症见肝区刺痛或窜痛,右肋肩周炎,面色晦暗,唇红舌紫,肝脾肿大,肝区刺痛加脉弦、鳖甲、牡蛎、焦山楂,刺痛重者加莪术,体虚者加黄芪。慢性乙肝患者,长期阳性,挥之不去。在治疗中,不能忽视扶正祛邪。
黄芪和党参是补气的药物。以黄芪为主药,辅以党参、五味子,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功能。对于病毒的治疗,要消除毒性,药用瓜萎和羊蹄根要解毒。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虚实、毒邪程度,采用药物加重损害。
慢性乙肝既有正能量的不足,也有邪能量的过剩。正能量不足的病理变化可导致正能量不足或邪气过盛。因此,在治疗中,我们应该全面考虑人体和病原体的证候。扶正治人,可以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应变能力和治标能力,由于疾病症状的消失而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治疗病原体消除证候,使其不再损害患者的身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主要矛盾抓在哪个方面。
六、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肝硬化是由于湿热之邪未完全消除,日益凝固,久而不散,伤及脏腑之血,导致脏腑实质受损。急慢性肝炎阶段,脾气虚弱,正气不佳,浊气不改,湿浊痰凝而粘。另一方面,热毒分血,伤阴耗血。由于气虚血瘀,瘀血滞留,凝血痰浊不除。如果血络不通,就会变成硬块(肝脾肿大),然后硬缩硬推。经络不通,则络脉充盈,脉络外露。所以气虚血瘀是肝硬化的基础。但由于湿热,漏血分为标,后天停滞为被动,故肝肾阴精无用,又由于湿热内耗,肝肾阴精干涸,肝得不到血的滋养,肾得不到水润,导致肝肾阴虚,内生于虚热, 而虚热加上漏血分的湿热,导致阴虚血热,是因为气血未能抵御邪。 因此...肝肾阴虚、阴虚血热、脾肾阳虚是本病的三个常见证型。
临床上,证候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交织出现,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主要是掌握其病理实质,辨证施治,从治疗上益气活血。以养血柔肝为基础,根据其证型侧重于滋补肝肾,滋阴清热,或以湿养脾肾。如果我们看到了残留邪恶的症状,我们应该添加祛邪的产品。
肝肾阴虚,气虚血瘀,主要表现为面色晦暗,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燥热,腰腿酸痛,双侧隐痛,胁肋肿胀,舌红,苔白,脉细。肾水枯竭,导致面色晦暗,肾精不足。气谦和,肝血亏虚,精血不足,所以全身乏力,形体消瘦,阴虚阳亢,虚热受扰,所以弦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焦虑急躁。腰为肾府,肾主骨。因为肾虚,腰酸腿疼。舌红少苔、脉细均为阴虚之象,治疗原则为益气活血、益肾柔肝。
肝硬化一旦出现腹水,说明该病已处于晚期。肝硬化腹水,在重肝阶段,不算多。如果肝病侵蚀脾脏,脾脏受损,腹水就会加重,进而发展为肾气不足,腹水会更加严重。从腹水的多少,也可以衡量肝、脾、肾的受损程度。治肝重在养肝化瘀,消其肿块。补肝不同于补肝气血,临床多见肝气不足。肝气不足是指解气功能减弱,肝失平衡,出现全身乏力、神疲乏力、胸胁不适、气短、食少、胸胁胀满,从而导致大便溏泄、脉细、舌苔腻、舌质暗红或衬紫等。当归补血汤可用于治疗肝肾、疏肝化瘀、健脾。黄芪是养肝气的重要药物,用量为60g。当归具有滋养肝血的作用,配合柴胡疏肝升阳,聚气降浊阴,芍药柔肝养阴,甘草缓中,补肝气,助肝,调升降,解郁通阳。肝气不足往往是肝阳不足的先兆。若出现阳虚寒凝,则加附子、干姜散寒,加紫河车、鹿角霜补精血,少食便溏,加白芍、鸡内金补脾助运。由于肝脏的生理病理复杂,所以寒热错杂时,必须适当使用本品清热。
从气血关系来看,需要恢复正气,解除郁结,而瘀血郁结化解,肝气有权散,腹水不用水处理就消失,肝气极虚,故柴胡宜弃。可益气化瘀,常用黄芪、太子参、山茱萸、枸杞子、丹参、萆薢、鸡内金、莪术、当归、山楂、泽兰、红花、红参、糯米根等。,都是相当有效的。
肝血亏虚者见头晕、头头痛、眼干涩、全身乏力、手脚麻木、胁痛腹胀,易出现牙龈出血或鼻衄,脉细、弦弱、舌红、苔薄黄,女性可见月经不调、闭经或崩漏。此证以血虚血瘀为特征,邪水不溶。重在养血化瘀,滋阴利湿。药材:生地、北沙参、天冬、枸杞子、楮实子、鳖甲、牡蛎、泽泻、海藻。其中牡蛎和海藻不仅有软坚散结的作用,还能祛除湿气,一举两得。如果牙龈或血瘀经常修养,午后低热,舌红,苔薄黄干,则属湿热,肝郁。宜用犀牛角,价格昂贵,不易获得。加入60克生地黄、牡丹皮、白芍、石膏、滑石、金银花、玄参和仙鹤草代替犀牛角。
治脾以气阴为主,重用白术、紫茎泽兰。肝病波及脾,腹水加重,可导致黄胀乏力,腹胀如鼓,食欲不振,尤其是食后腹胀,小便短,大便不实,苔薄或腻,边有齿痕,脉缓或迟等症状。治疗应以健脾运中为主。以肝脾为主,兼顾血与水,以集养脾、利水、养血、养肝之功。处方中重用白术50克健脾,加入紫茎泽兰50克、益母草120克,起到化瘀、通水汽、运脾、运肝的作用。如果腹水不多,用黄芪50克补充脾气虚,加木瓜的酸柔肝,增加辣椒的数量。常考生姜汁有通阳水,化湿利水的功效。牛膝除了补益肝肾、补益精气之外,还有活血利湿的作用。牛膝与丹参合用,可消除下焦郁结,利湿。车前子是寒凉甘甜的润滑剂,可以不耗气不伤身的滑走。红参益气通络,紫河车补益精血,土鳖虫破瘀,姜黄、姜黄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鸡内金研磨化瘀,健脾助运,祛前虚,养生祛邪,对改善肝功能有一定疗效。
膨胀发展到肾气严重受损,真阴枯竭的阶段,腹水特别严重。症状大如鼓,脐突尿少,腰折,气短,不能平卧,下肢浮肿。此时肾气受损严重,无法再破,肾水将尽,无法再排。攻之则危,除之无益。如果你的腹部很大,你就不能攻击它。否则容易导致肝昏迷或大出血和变异。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主。只有加强脾下部以缓解它,脾才能打开肾,排出邪水,减缓膨胀以保持活力。临床常用补阳还五、补肾益气,如附子、肉桂、黄芪、党参、淫羊藿、肉苁蓉、熟地黄、山药、茯苓等。一定要把气急剧灌满,然后往上走再到中间,中间的焦凝固、停滞、疏通,中间的焦自行消失,下面的焦空实。若真阴枯竭,则显舌无苔之光泽,二来爱之难,命之难复。熟地黄150g可与山茱萸、肉苁蓉、何首乌、山药、龟板等配伍使用,能养阴化气,常可达到去薏苡仁的效果。
腹胀是患者最痛苦的症状。可用萝卜粉2克,鸡内金粉2克,每日3次吞服,或用芒硝60克,桂皮粉10克吞服,或用巴豆壳粉吸入香烟,有望暂时缓解。若有胸腔积液,可与痰液同用,以泻肺利湿。如果出现消化道出血,取白芨粉、白芍粉、三七等份,分几次用温水调服。
一个痞证来世逐渐退去,但久病、肝肾精血亏损,不涉及奇经,必须掌握标本的虚实,其实质是备精、备血亏损,所以补的目的是养精血、调阴阳,而水阻血瘀、气滞寒凝是标病,宜用姑息品。曾,女,26岁,患慢性肝炎三年,腹水半年多。经过反复治疗,腹水有轻有重。看病的时候,她腹部大如鼓,腹部疼痛,面色晦暗疲倦,脚和胫骨肿胀,牙龈上布满血丝,已经滴了半个月的血,舌苔薄,舌苔紫。此病穷肾,损奇经。药用鹿角霜15g、龟板40g(先炒)、生地60g、水牛角15g、茜草15g、贯众15g、肉苁蓉15g、杜仲15g、菟丝子65438。
肝硬化出现腹水,实质上是虚,实质上是实。这种不足只能减缓画面,但标准必须紧急处理,所以排除水分是当务之急。消水法,光渗之剂无效果,而劫之品,如遂姬、芫花等,虽有消水之效,但当肝功衰竭时,疑有虚损之嫌,故初用常有点效果,继续攻劫后效果不明显,最后治愈。至于护肝,要温养肝,疏导肝。所以用药要平和,硬度评分可以提高,至少使其病变不会继续发展。临床上用烂猪胆汁的配方治好了几个人,有的腹水几年不复发。药方如下:鲜猪胆一个,豆腐浆一大碗,加热后与猪胆汁混合饮用。如果没有新鲜的猪胆汁,也可以用温水浸泡使用。豆腐浆是烂的,指的是豆汁用盐水浸泡后,在篮子里压榨时过滤出来的水。能润肠通便,除痰去垢去油腻,除盐水斑、高结石者外,还能清热。卤碱能毒五脏,养胃热郁气,使心坚。胆汁生于肝脏,所以应该对肝脏有亲和力。此外,烂卤者,有留水不攻不抢之力。然而,水消失后,并不意味着恢复。要养肝不需要严格进补,要用酸温之品,如乌梅、木瓜,不要柴胡疏肝,要用生麦芽。这是因为生麦芽有生发、消滞的作用。祛瘀用生山楂代替粉,因为山楂味酸,养肝,祛瘀不剧烈。每一种润肝养血的药,一旦得了桂枝,就会化阴滞为阳和,每次用于治疗阴虚肝硬化腹水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应服用紫茎泽兰,活血化淤,以治疗腹部水肿。豆科和甘草,同属夜蛾科,能活血利湿,祛风解毒,祛风通络,利水除湿,搜水。楮实子味甘,性寒,能补肾,治虚劳,消除水汽水肿和肝硬化腹水。但水若出高远,腹水会伴有胸腔积液,三焦不利。
综上所述,肝硬化腹水的病机为气虚为本,血瘀为标,腹水为标,其病理变化以肝脾肾为中心,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是临床常用,补下启中,补奇经各法,是临床的一个变化,治络法可谓高明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