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像这样选穴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我读了指南

针灸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具有“简、便、效、廉”的优点,而取穴方法是影响针灸能否快速起效的重要因素。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种特殊的方法,不需要在病变部位取穴,立竿见影。

针灸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缪刺法和巨刺法是根据经络从左向右贯通的理论,选取疼痛对侧的穴位,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针刺方法。悲针刺其络,巨针刺其经。如果这两种方法运用得当,确实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现代解剖学来看,人体的运动、感觉神经、听觉神经纤维都是对侧交叉支配的,这也印证了左病刺右、右病刺左、阴中引阳、阳中引阴理论的正确性。

苗刺法适用于肢体络脉中的病变部位,具有不通、上下、左右注射、无内注趋势、脉象无明显异常的特点,多在患肢对侧井点或病变相应部位刺络放血;巨刺法适用于疼痛位于身体任何部位,邪气位于经络,患侧脉象无明显变化,但健侧脉象异常或患侧尚未恢复,健侧脉象已异常,故选择健侧对应的多个穴位进行针刺。

1.巨针疗法治疗肩周炎

赵患肩周炎多年,左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但仍坚持工作。65438年4月到0998年4月,由于过度劳累,肩关节疼痛加重,无法动弹,只好去保健中心治疗。只见他左肩疼痛拒按,舌淡苔薄白,脉紧。也就是在右风池、肩井穴、肩骨骺、袖窿处各插一针,上火后留针15分钟。65,438+05分钟后,用整平止泻法反复扭动针柄65,438+0分钟,然后保持65,438+05分钟,再扭动针柄5分钟。在场的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都很惊讶。

根据这种针法,也叫苗刺法或巨刺法。是流传千年的古老针法,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具体运用。据《黄帝内经》记载,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针灸方法。人们认为,在人体十二经脉交汇的穴位处,经脉的气血相互循环。如果长时间左膝疼痛,右膝也会感觉不舒服,相应的左膝关节和右肘关节也可能感觉不舒服,所以可以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人体的很多疾病,尤其是风湿、关节痛,都是可以互相治疗的。这种治疗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祛病的效果。

2.苗刺法治疗腰扭伤

陈某在搬运石头时不小心扭伤了腰。当时疼痛还没那么严重,他坚持收工。第二天早上,我疼得起不了床。4月1990,家里邀请我出诊。检查患者腰部无明显红肿,但左侧疼痛拒按,舌淡苔薄白,左手无特殊发现,右侧脉紧。我采取的是苗刺法,对患者的养老右侧(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治疗急性腰痛)和委中穴(普通型四大穴位之一,治疗腰痛,治疗腰痛)。生气后反复扭动针柄5分钟,一边扭动一边让病人活动腰部。针拔出后,病人可以下床活动了。

3.缪刺法治疗偏头痛

顾患了偏头痛,疼痛难忍,感觉脑血管都在搏动。他在3月31999找我治疗。当时患者没有偏头痛发作,也没有特异性发现舌脉。病人说痛在右边,我就用三棱针在病人左边的关冲(手少阳三焦经的井穴,好治头痛)和脚银翘(脚少阳胆经的井穴,好治偏头痛)扎出血,擦干净,然后挤出一滴血,擦干,直到血挤不出来为止,隔天针刺一次。治疗后第三天,偏头痛发作一次,但疼痛明显减轻,可耐受。治疗7次后,偏头痛没有复发。

针灸临床经验

《基层针灸四十年得失记》的作者杨成奇是河北石家庄的一名基层医生,曾任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作者十二岁学医,十六岁在吊壶村。尽管小儿麻痹症夺去了他左腿的健康,但为了治疗病人,他借助一根拐杖和一辆旧自行车,走遍了方圆数百个村庄的数千个家庭。作者把自己30多年临床实践的得失毫无保留地写了出来。所有观点和方法都来源于临床实践,是他后半生攻克疾病、克服困难的“百宝袋”。这本书既有理论探讨,也有临床研究;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本文对针灸方法和穴位功效进行了新的探讨。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基层针灸四十年得失》(中国中医出版社出版,杨成奇口述,杨丽萍整理),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杜悦中医推荐出版。封面及文中图片均来自图片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