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甲骨文,什么是商代甲骨文?

在殷商时期,汉字已经被用来记录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因为当时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靠占卜来决定,以此来预测吉凶。

当时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兽骨为记录材料,将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样,中国最早的书籍就产生了,这就是甲骨文。

流传至今的甲骨文,发现于清代光绪年间,河南安阳县西北的小屯村。小屯村在北面环水附近,是殷商建都的地方。安阳的农民在洹水河畔劳作时,无意中在黄土层下挖出了许多龟甲和兽骨。他们误以为是龙骨药材,卖给药店。

1899年夏,清末著名学者王因疟疾求医。他用盲龙骨吃中药,偶然发现龙骨上刻的古文字。这个发现让他大吃一惊,于是他开始收集它。

王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龙骨上奇怪的文字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做了仔细的研究。后来经过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的研究,鉴定为商代的一种器具,故称“殷墟”,又称“甲骨文”。

根据后来出土的实物,商代主要用龟甲和兽骨作为书写材料。当时玳瑁多产于南方,诸侯将其作为贡品呈献给朝廷。安阳出土的龟甲多见于长江流域和南方沿海省份。此外,殷人使用龟甲作为书写材料,因为龟甲有一个宽而光滑的表面用于雕刻。

另外,牛骨在当时也是刻字材料。当时,牛不仅是主要的农耕工具,也是重要的祭祀用品。殷人用牛祭祀神灵以避灾,所以用残存的牛骨刻字记事。

甲骨文是重要的占卜工具。占卜之前,人们把龟甲和牛的肩胛骨看得整整齐齐,然后在甲骨背面钻上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祈求鬼神把你想问的事情解释清楚,然后用燃烧的木树枝把深坑或沟边烧到一定程度,甲骨相应部位就会出现裂缝。

烧灼后,占卜师根据裂缝的长短、粗细、平直度、隐蔽性来判断事情的好坏、成败。然后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用阿子占卜的附近。这种文字就是甲骨文,或称“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上去的,有的是用朱砂或黑墨水填上去的。商朝第23任国王武定时期的甲骨文也用绿松石装饰。

最常见的字符类型是代表物理对象的象形文字,例如人体、动物、容器等。它们不是简单的图片,而是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简单而有力地展示了各种事物的特征。比如代表动物的符号都是很简单的线条,大部分都是直立或者剪影,头在上面用于直写,脸在左边,所以多是从右向左。

其次,认识文字,用符号而不是实物来表达思想。它们代表一个动作或一个方向或它们的组合来表达某种意义。

甲骨卜辞的文字内容涉及面很广,包括日食、月食、晴、雨、风、雪等天文现象。有定期预报的,比如补训、补喜;已经预测到即将发生的事件,例如旅行、钓鱼和打猎以及战争;也有对生老病死疾病梦想的托辞,也有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例如,有一个大龟甲上刻着:

丁酉宇,至于甲寅,十天八天,九月。

这说明9月份从定友到嘉荫连续下了18天的雨。这是一份关于天气的文件。

再比如一个写于武定时期的甲骨文,大意是:武武占卜之日,史家问商王到此地打猎时能不能抓到野兽,占卜的结果是能抓到。所以那天我去打猎,抓了一些野生动物。这是一份关于狩猎活动的文件。

甲骨文当时虽未制成书,但被占卜师记录下来,是为了日后验证占卜结果,表明其已初步具备了书籍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性质和功能。

此外,甲骨文的书不仅有完整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有规律的排列铭文。其构图安排朴实无华,错落自然,浑然一体,变化无穷,一片玄机,无不体现了殷商时期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匠心。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艺术。

殷商时期建立了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当时称之为“龟室”,负责文献管理的史学家叫“任真”。因此可以说,以甲骨文为载体的古文字形式是书籍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