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的主要成分
根茎中含有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其中小檗碱含量最高,占5-8%,还含有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巴马汀、药根碱、表小檗碱和木兰碱。酸性成分包括阿魏酸、绿原酸等。须根中小檗碱含量可达5%;黄连叶含小檗碱1.4% ~ 2.9%。
黄连,中药学名。别名:威廉、川莲、鸡爪莲,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基部笨拙,硬纸质,卵状三角形,三裂,卵状菱形中央裂片,羽状深裂,边缘具锐锯齿,侧裂片2 ~ 2片不等;叶柄长5-300px。
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 m山谷中阴凉、潮湿、阴凉的密林中,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其味极苦,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之说,就是这种味道流露出来的。
扩展数据:
生理特征:
黄连喜寒冷、潮湿、阴凉,所以要避免高温和干旱。一般分布在1200-1800m的高山地区,要求自然环境温度低,空气湿度大。不能承受强烈的阳光,喜欢弱光,所以需要遮荫。
根浅,分布于5-250px土层,适宜疏松肥沃的表土,腐殖质丰富,土层深厚,pH5.5-6.5,微酸性。野生或有时在海拔1500-2300米的高山的寒冷和潮湿的阴处栽培。
相关讨论:
1,《本草纲目》:“泻肝火,除邪血,止惊。”
2.《本草纲目》:“泻火入心,平肝凉血,燥湿解郁,止渴除烦,利肝胆,健胃,消心瘀,止盗汗。”
3、《本草经疏》:“凡血虚气虚,脾胃虚弱,血虚者,致心悸失眠,又烦热躁渴,及产后失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青春痘,泻后血浆,老年人泻胃虚寒,晨泻阴虚,肾泻为病名,真阴不足。
4、《名医》:“微寒,无毒。主治五脏寒热,血排脓血久,止渴惊悸,利水,益骨,和胃,稠肠,利胆,治口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