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猪的流行性疾病有哪些?如何预防和治疗?

猪喘气病也叫猪地方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它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咳嗽和喘息是主要症状。目前,该病可发生于所有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猪,但更易发生于哺乳仔猪、刚断奶仔猪和妊娠后期及哺乳期的母猪。成年猪大多是慢性感染。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隐性感染猪。病原体长期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和分泌物中,随咳嗽气喘排出体外,传给健康猪。猪舍潮湿、通风不良、猪群拥挤时最易发生此病。很多爆发疫情的养猪场,在购买猪苗时,大多引入了隐性感染的猪。猪场一旦发病,很难消灭。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尤其是在冬季和春季。新疫区疫情暴发,症状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老疫区病程慢性,死亡率低。当气候融合,湿冷,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好时,可加重病情。1.症状:潜伏期从1-3天到数月不等。主要症状是咳嗽和喘息。发病初期猪的体温、食欲、精神变化不大,后期随着病情发展症状明显。1,早发(尤其是仔猪)的主要症状是咳嗽,最初出现在早晚进食或运动时或天气融化时,在冷空气刺激或驱赶或喂食时更易出现。多为单发干咳,同时流出少量粘稠鼻液或脓性鼻液。随着病情的加重,咳嗽更加剧烈,次数也增多,转为多次湿咳。病猪咳嗽时,站着不动,弓着背,伸着脖子,头垂到地上,直到把呼吸道的分泌物咳出来或咽下去。2.发病中期,病猪喘息,腹壁有节奏地拍打,呼吸次数为每分钟40-70次,后期达到100次,仔猪较多。3.后期喘息加重,病猪气短,呼吸次数增多。病猪正以狗的姿势坐着,张着嘴呼吸,表情十分痛苦,咳嗽声长而微弱,似乎有分泌物堵塞呼吸道,难以咳出,流浓鼻涕,口吐白沫,精神萎靡,食欲不振。2.预防措施:1。呼乐芬能有效防治猪喘息。使用方法如下:仔猪断奶后,用40-50ppm混合2-4周;将20-50ppm的生长肥育猪混合2-4周;生产母猪产前3天、产后4天、断奶后1周内可使用20-50ppm混合物;症状消失后,巩固用药2-5天。2.加强饲养管理。猪圈应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控制猪圈温度,注意保暖。在外单位采购种子时尽量注意“全进全出”,隔离观察1-2个月,防止病猪传入。3.接种疫苗。目前老疫区的猪喘气病疫苗有两种,一种是猪喘气病冻干弱毒疫苗,主要用于疫区,另一种是猪喘气病168弱毒疫苗,适用于杂交猪。使用方法按说明书。4.药物预防:盐酸土霉素用蒸馏水或0.25%普鲁卡因或0.4%硼砂溶液稀释后肌注,每日1次,5-7天为1个疗程。卡那霉素根据患者情况每天肌肉注射1-2次,也可在患者病情较重时,在猪哮喘二等分线肌肉注射。卡那霉素和土霉素油交替使用,效果更好。最好每天早晚各吃一次止咳平喘的中药,如竹川灵联合肌肉注射。可以用泰诺,每公斤体重10mg,每天肌注1次,3 ~ 5天。也可口服,每升水加本药0.2g,连用3-5天。将泰妙灵20 mg/kg体重或磺胺嘧啶20 mg/kg体重掺入饲料中饲喂10天,对该病的防治有一定效果。5.药物治疗:(1)土霉素:30 ~ 40mg/kg体重,1次/天,连续注射3 ~ 5次(2)动物用卡那霉素:30 ~ 40000单位/kg体重,肌肉注射,1次/天,5天为一疗程。土霉素和卡那霉素交替使用,效果不错。(3)对症治疗:皮下注射盐酸麻黄碱1 ~ 2 ml (0.03 ~ 0.06 g) 1、仔猪红痢的流行特点及病理变化:主要影响1-3日龄新生仔猪,病程短,死亡率高。突然便血或红褐色稀便,偶有呕吐,体质虚弱,死亡快。特征性病变主要在空肠,外观暗红色,肠腔内充满含血液体,肠系膜淋巴结颜色鲜红,有时病变可延至回肠,十二指肠无病变。防治:加强饲养管理,对产房、猪圈、环境、母猪乳头定期消毒,可降低本病的发病率。或者在妊娠晚期给母猪注射C型威尔氏梭杆菌疫苗,可以控制该病的发生。口服磺胺和抗生素。每天2-3次,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2.仔猪黄痢的流行特点:主要发生在1周内(特别是3日龄左右)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7日龄以上的仔猪发病率较低,母猪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起病突然,黄色粘液样稀便或水样便混有凝乳样小块和气泡。肠内有大量黄色液体和气体,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指肠最严重,空肠和回肠次之,结肠较轻。防控:采取以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卫生防疫为主的综合措施。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防治,或使用微生态制剂。也可以选择基因工程大肠杆菌疫苗在分娩前免疫母猪两次。3.仔猪白痢的流行特点:一般发生在65、438+00-30日龄仔猪,以65、438+00-20日龄最为常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饲养管理不善和卫生条件差是该病的外因。特征性症状和病变:灰白色、糊状、稀薄的粪便,有恶臭。肠内有不同量的食糜和气体,肠黏膜充血、出血、肠壁变薄。防治:与仔猪黄痢基本相同,但影响本病发生的因素很多。应进行临床调查分析,找出本病的病因并加以克服,在此基础上治疗才能有效。4.猪痢疾的流行病学特点:在2-3日龄断奶后的生长猪中最常见,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在仔猪和成猪中较少见。没有季节性,传播慢,流行期长,易复发。各种应激因素均可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不同程度的腹泻,粪便中充满血和粘液,呈褐色、红色或黑色。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继而发展为纤维素坏死性肠炎。防治:治疗效果不好,早期治疗有效,主要靠平时预防。可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如菌痢净、四环素或喹诺酮类。5.猪副伤寒的流行特点:主要影响2-4月龄的仔猪,尤其是断奶后不久的仔猪最易感染。成年猪和哺乳仔猪很少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呈散发性和地方性。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急性型表现为先便秘后腹泻,粪便腥臭,耳、腹、四肢发绀;慢性型最常见,反复腹泻,稀便或水样便,黄褐色、灰绿色或暗褐色,有恶臭;有些病例胸膜上有湿疹样丘疹。尸检显示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改变;慢性型,盲肠、结肠有不规则的凹陷性溃疡和假膜,肝、淋巴结、肺有针粟般大的灰白色坏死灶。防控:保护猪接种疫病疫苗,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对受污染的猪场进行一定时间的药物处理,定期在饲料中给猪添加甲硝唑或喹乙醇或泰诺、致远。治疗该病常用的抗菌药物为硫酸新霉素,添加量为300g/吨饲料,持续3-5天。恩诺沙星10 mg/kg体重+史格净10 ml,分两次注射,每日1次,疗程2-3天。如果注射2-3天没有好转,可能是胃溃疡,要排除。如果猪腹泻现象进一步蔓延,可以考虑使用甲硝唑。6.球虫病流行特点:多发生在温暖潮湿季节,7-21日龄仔猪易感。特别是在阴暗、潮湿、不卫生的猪舍中饲养的仔猪发病率较高。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灰色、黄色胶状或水样便,有大量粘液和未消化的饲料。空肠、回肠为卡他性炎症,肠壁增厚,有粘液性渗出物附着或坏死病变。防治:创造良好的卫生条件,防止母猪排出卵囊是防治本病的关键。磺胺类或氨苄青霉素可用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