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胃闷灼热2个月,表现为肝胃不和,湿浊受阻。如何看待?

一名52岁男性主诉间歇性上腹部胀满和胸骨后灼痛2个月。

两个月前,由于饮食不规律,患者出现上火,胃胀,尚可耐受,未治疗。之后症状逐渐加重,并伴有胸骨后灼痛。

目前患者胃胀,胸骨后灼痛,食后加重,反酸,嗳气频繁,口苦,厌食,便质中等,舌红,苔薄黄腻,脉滑。

诊断:胃脘胀满(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湿浊中阻型)。

治法:补肝养胃,清热祛湿。

处方:百合15g,乌药12g,川芎9g,白芍30g,茯苓15g,白术6g,石膏30g,浙贝母15g,瓦楞子粉20g,黄连15g,瓜蒌655。七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第二次诊断:服药后患者上腹部胀满发紧,胸骨后灼痛减轻,厌食增多,有时反酸,嗳气,口苦,大便稀,一日一线,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滑。

处方:瓜蒌15g、薤白12g、丹参15g、石膏30g、浙贝母15g、黄连15g、海螵蛸20g、香附60g。七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第三次诊断:患者胃脘胀满、胸骨后灼痛、反酸、嗳气均明显减轻,口腔苦味也减轻,食欲增加,失眠,便溏,1日1排,小便可调,舌红,苔薄黄,脉微腻。

处方:瓜蒌15g、薤白12g、丹参15g、石膏30g、黄连15g、香附15g、枳实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以此方药为基础,辨证用药治疗3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胃食管反流、吞咽困难等。,属于中医的吞酸、烧心、嗳气、胸骨后疼痛等范畴。

《灵枢·四时气》记载:“恶心好,呕吐苦,邪在胆,邪在胃,胆液苦,胃气苦。

因此,本病位于食道和胃,与肝、胆、脾关系密切。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机复杂,但其基本病机是胃不和则衰。

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选择,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