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法有哪些内容?

药物的用法包括配伍、禁忌症、剂量和方法。

(1)兼容性

前人将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归纳为七个方面,称为“七情”,即单线、互需、互吸、互畏、互杀、互恶、对立。细分如下:

1.单线是指用单一药物治疗疾病。多用于简单病症,选择针对性药物即可见效,如“沈度汤”,用盲参补气血。

2.性能和疗效相近的药物合用,可明显增强疗效,如大黄联合芒硝。

3.不同功能的药物合用,可以相互促进,提高疗效,如黄芪联合霍玲。

4.恐惧是一种药物的强烈或毒性反应,可以被另一种药物抑制或缓解。比如半夏的毒性,生姜可以减轻。

5.自相残杀是指一种药物可以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防风砒霜中毒,绿豆杀巴豆毒等。

6.邪是两种药物合用,可以互相抑制,使效果降低或失效,如生姜、黄芩。

7.反之,两药合用可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芫花抗甘草,川乌抗半夏。

处方是配伍的发展,是配伍应用的更高形式。方剂根据药物的主次配伍而成。早在《内经》中就已提出“主病称君,辅君称臣,臣宜称使”。因为病因病机复杂多变,有几种病,寒热夹杂,虚实夹杂。只有将各种药物合理组合,才能做到面面俱到。在方剂配伍方面,分为主、辅、辅、使,古称“君、臣、佐、使”。

主药(君):处方中的主药,治疗主症的药物。

辅药(臣):主药的辅药。

辅药:有两个作用,一是制约主药,二是治疗并发疾病。

致病药:指配伍药、通经药、次要辅助药。

配伍的构成应以主、辅、佐、佐为原则。但随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和患者体质、年龄的差异,在组织处方时,需要根据原则进行配伍,灵活随证(辨证论治)变化,以适应各种疾病的客观需要。例如,前人在配伍组成的变化上有以下几点:

药味变化: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合用,命名为“四君子汤”,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但有些患者虽然患有气虚,但服用后无法弥补胸闷腹胀,加上陈皮行气和胃,故称“五味龚毅散”;若患者痰湿重,恶心呕吐,加半夏为六君子汤;中焦气滞,脘腹胀满者,可加木香、砂仁,名为“香砂六君子汤”。

剂量变化:“支竹汤”由枳实八枚、白术四枚组成,主要用于治疗腹痛、腹痛。“枳壳丸”由四枚枳实和八枚白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食积腹胀。由于用量不同,双方适应症不同,名称也不同。

功能配伍变化:就如一味黄连,以吴茱萸“左金丸”为名,主治胃不和、呕吐、胁痛;如去掉吴茱萸,加入木香,称为“香连丸”,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腹泻,赤白痢;如除去木香,加入肉桂,称为“交泰丸”,主治心火亢盛、失眠心悸。同一种药,因为加减不同,适应症也不同。

(2)禁忌

包括用药禁忌症,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症。

1.服药禁忌是指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禁忌)。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常山忌葱、茯苓忌醋、乌梅忌猪肉的说法。另外,所有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生冷、粘稠等。,也应该根据需要避免。

2.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在复方配伍中应避免使用。关于配伍禁忌,古人提到了“十八反”和“十九畏”,并编成歌曲,列举如下:

十八反歌:

《本草纲目》明确记载有十八般对立,半数攻乌。

藻戟反草,人参反藜芦。

注:附子(草乌、草乌、附子、天雄)、川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瓜蒌子、栝楼皮、花粉)、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白蔹、白芨。甘草抗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党参、沙参、丹参、玄参、太子参、党参、阿莎丽、白芍和赤芍。

十九畏宋:

硫磺为火之精,见之必辩。水银看不到砷。瑞香狼毒最怕藏族和尚。巴豆最强,不适合矮牵牛。丁香不见玉瑾,牙硝难与京畿三脊合。草乌不适合犀牛。人参最怕五灵脂粪,关桂山能调空调。如果它遇到石脂,就会骗人。总的来说会适合和解。

注:硫磺怕芒硝,水银怕砒霜,毒药怕密陀僧,巴豆怕矮牵牛,丁香怕姜黄,芒硝和芒硝怕北京三棱,川乌和草乌怕犀角,人参怕五灵脂,肉桂和桂皮怕红白石脂。

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所有的“对立”和“恐惧”药物都具有抗恐惧作用。比如金元时期李东垣说“闭月古方,四物加人参、灵脂,恐而不惧乎?”痰在胸膈,人参与藜芦,但不反对。“其实古方‘大活络丹’是由草乌、附子、犀牛角组成的。在现代中医中,很多种类的人参和灵芝对治疗妇科病有效,但有些品种经药理实验证明有毒副作用。比如甘遂和甘草一起用,当甘草用量大于甘遂时,豚鼠会胀气而死。因此,应该对相反和排斥的药物进行进一步的药理实验。目前在没有被实验证明之前,还是要处理古人提出的“十八恶”“十九怕”。

3.孕期用药禁忌症是对胎儿有损伤,导致流产的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流产。

根据对妊娠的危害程度,一般分为禁用药物和慎用药物两类。

禁用药物多为剧毒或暴力药物,如巴豆、水蛭、大戟、芫花、斑蝥、三棱、麝香等。

慎用中药,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干姜、肉桂等。,多有破气血、辛热、滑利之功效。

任何禁用的药物一定不能用,慎用的药物可根据孕妇病情酌情使用。比如吴友能治孕妇之疫,见阳明实证,仍用“承气汤”攻之;《金匮要略》用干姜、半夏、人参治疗妊娠呕吐,都是针对疾病的,也就是《内经》中“无故死,不必死”的意思。但在无特殊需要时,应尽量避免,以防用药意外。

附:孕期禁止服药。水蛭与虻虫,附子与附子配天雄。

葛根和巴豆,牛膝和薏苡仁和蜈蚣。

芫花取代赭石麝,大戟蜕黄雌雄。

牙芒硝,牡丹,桂花,牵牛花都一样。

半夏、南星、通草、滇麦干姜、桃仁。

杀杀干漆蟹爪钉,胆囊根茎都漏了。

注意事项:

若虫:蝮蛇属的若虫。斑点:斑蝥。葛根:漆树科植物的根,又名白首乌、雷公藤。男性和女性:

雌黄和雄黄。肉桂,桂皮,桂皮。童:木通木通。蟹爪:螃蟹的爪子。甲:山甲。胆囊:蜕皮科的一种类似昆虫的瘿虫,也称为若虫。

(3)剂量、煎服方法和服用方法

1.剂量药物的剂量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病情、配伍来确定。

一般来说,有毒或暴力的药物用量要小,芳香类药物也要清淡。味浓味腻的药物量可以重一些。剂量是指每个只服药的成年人每天的剂量。其次是指中医和医学的相对权重。一般无毒类药物单独使用时剂量可以大一些,联合使用时可以小一些。处方中主药剂量可以大一些,辅药可以低于主药。儿童和老年人应比壮年少用药,女性一般应比男性少用药。

2.在中药煎煮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和温度。如果方法不当,温度失常,可使药效降低或完全无效。明代李时珍说:“凡服煎药者,精于质治,而煎药者鲁莽,水火不良,温度失控,故药无用。”因此,汤剂的熬制是一个关键环节。

煎药最好用砂锅或搪瓷锅,铜铁器皿不可。煎药的用水量要看药量。所有煎药都要用直火加热,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调整火力。一般分为以下三种:①轻煎:常用解表药,用力快速煎服。②中药汤剂:多为胃肠药、妇科药,用武火煮沸后改用中火。

③重煎:多为滋补品,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慢煎。

煎服量:一般以每剂先煎服约250ml药液为宜;煎两三次,取药液200毫升左右为宜。

将第一次煎药与第二次煎药和第三次煎药混合,分三次服用。

煎药时间:先煎20分钟,中间再煎。一般其他药物煮沸10min后,加入同样的汤剂(不包括先煎药物的时间)。

为了充分发挥药效,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有些中药可以分煎分煎。主要方式有:

先炸,后下,包装,分开炸,拿。

(1)先炒:大部分是矿物质和贝类。这类药物质地坚硬,结构致密,有效成分一时半会不容易炒出来。所以要先捣碎炒熟,让有效成分充分炒熟,如石膏、生龙骨、生牡蛎、生赭石等。

(2)下部:有些药物含有芳香挥发性成分。煎煮时间过长,有效成分可挥发,使药效降低或丧失,如白芷、木香、薄荷、沉香等。

(3)煎药:为防止煎出的药液浑浊,粘锅底时不易滤出或对消化道有不良刺激,需用纱布包裹后再放入锅内煎药,如车前子、葶苈子、旋覆花等。

(4)分煎:即分煎。需要“分煎”的药物,大多是贵精,才不会与其他药物混用而降低药效,如羚羊角丝、犀牛角丝等。

(5)溶解内服:胶类、盐类药物不宜与群药同煎,宜溶于汤内直接服用,如阿胶、鹿胶、芒硝等。

(6)内服细粉:一些贵重药物和不易溶于水的药物,应磨细,按规定量用温开水或药水冲服,如三七、朱砂、雷丸等。

3.给药方法包括不同剂型的给药方法和给药时间。比如煎剂要温服,但为了治疗的需要,也要凉服。中成药必须按说明书服用。在服药时间上,一般补药宜饭前服用,健胃药和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用,安眠药宜睡前服用,驱虫药和泻药多空腹服用,急性病不分时间宜快服,疟疾宜发病前服用,慢性病宜定时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