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肿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病因病机5血肿症状6诊断7需要与血肿鉴别的疾病8辨证分析9血肿的治疗9.1辨证治疗9.1.654 38+0心火波动9.1.654 38+0症状9.1.1.2辨证分析9.1.65438. 3.3方剂9.1.4肾郁火9.1.5肝经亢盛9.1.6脾失调9.1.7气滞血瘀9.1症状9.1.7.2辨证分析9.65438。38+0.7.3治疗9.1.7.4方药治疗9.2外治法9.3其他疗法10血肿患者日常保健11参考附件:1血肿方药2血肿穴位3治疗血肿的中成药4血肿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血肿1拼音xuè liú

2英文参考文献血管瘤[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血液肿瘤[中医术语审定委员会。中药术语(2013)]

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13)]

湘雅医学词典

3.总结血液肿瘤;;血管瘤)为病名[1]。摘自《外国台湾的秘密》第24卷。这是一种肿瘤疾病。是指以局部颜色为红色或深紫色,局部有软肿块或边界不清为主要表现的血管瘤[2]。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皮肤上出现硬块,呈红色,含血丝,破皮时血流难止。

《类比法与证治》:“血肿始于血管肿胀,久则发红或发红。”

血肿相当于西医的海绵状血管瘤。

4血肿病因病机血肿多由实火逼血沸腾所致,其次为外邪所致[1]。

血肿是心火狂动,迫血络,血热狂冲,脉络扩张,气血纵横,结块形成,露于皮肤。

5血肿症状:肿瘤呈紫红色,软硬相间。若隐约有红丝缠绕,偶尔会出血,多发生于嘴唇、颈部、四肢[1]。

6诊断血肿1,血肿多为先天性,多见于女性。

2.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尤其常见于四肢、躯干、面部和颈部。

3、往往出生后才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长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停止进展。

4.肿瘤呈半球形或扁平状,小如豆粒,大如拳头,边界明显,软如海绵,红色或紫色,但也可以是正常肤色。被压的肿块可以收缩褪色,放开后又恢复原状。四肢活动时会发胀。

5,如果刮伤,会引起出血,感染后可形成溃疡。

6、部分婴幼儿患者几年后可消退。

7需要与血肿鉴别的疾病血肿的外观与血肿相似,但大小不一,大多直径只有几毫米到2 ~ 3厘米,压迫的颜色和大小没有明显变化,要加以鉴别。

8辩证分析1,该病为先天性,受父母影响,肾中之火为血管所致;或因心狂动,血被迫沸腾,外冷内寒,相互凝结,露于肌肤。其特点是肿瘤呈红色或紫色,可暂时消退或缩小,破裂后出血不易止住。

2.疾病总是由血瘀引起的,在辨证时要区分寒热虚实。开始时充满实、热,肿瘤发红,患处肿热,为火、血、气之象。久病虚寒,瘤色紫暗,是寒凝血瘀之象。阳虚产生外寒,所以怕冷,病入络脉久则痛,病入阴则更痛。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原则。

9治疗血肿治疗血肿宜凉血养血,滋阴降火[1]。相当于用芩连二木丸[1]治疗血管瘤。

9.1辨证论治9.1.1血瘤以Frei C型心火上扰指心火,色鲜红,焦灼,易生口舌生疮,面红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淡。

9.1.1.1症状肿瘤呈半球形或扁平状,边界清楚,色软红,指压消退,放开后又恢复原状。

9.1.65438+

9.1.1.3治疗方法:凉血活血,降火养阴。

9.1.1.4芩连二母丸处方。

9.1.2血热血瘀9.1.2.1症状初起红肿,或患处有热感。舌红少苔,脉细。

9.1.2.2治疗方法:凉血活血,滋阴降火。

9.1.2.3方剂治疗1,主方:芩连二木丸(陈世功正宗手术)加减方药:黄芩9克,黄连6克,知母9克,贝母9克,川芎6克,当归9克,生地30克,羚羊角骨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芩连杜尔丸,每次6克,每日2次,灯芯煎服。

3.单方处方

(1)丹参地鳖方(颜德新方)处方:丹参12g,生牡蛎30g,紫茎泽兰12g,王不留行12g,穿山甲4.5g,丝瓜6g,川芎6g,土鳖虫4.5g,威灵仙65442。桃仁12g,水蛭粉1.5g(另吞),疼痛更剧烈。水煎服,前2汁内服,第3汁外熏,每日1剂。适用于静脉性血管瘤。

(2)五灵脂消瘤方(袁金生验方)处方:生黄芪45g,桂枝15g,桃仁12g,干姜15g,防风15g,三棱9g,莪术9g,五灵脂15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海绵状血管瘤。

(3)九香虫外敷方(潘大力等《中医杂志》1987.1):将几个活九香虫放入瓶中备用。使用时,用一把镊子夹住九香虫的前半段,另一把镊子夹住九香虫的尾部,将腹腔内的空物质挤出,敷在血管瘤上。根据肿瘤的大小,药物应该均匀地使用。连续几天每天3~4次。

9.1.3寒凝血瘀9.1.3.1病情迁延的症状,或暗紫瘤皮,或畏寒,夜间疼痛更甚。

9.1.3.2治疗方法:温经益气,活血化瘀。

9.1.3.3处方1,主方:通窍活血汤(王清任《夷陵爱草》)加减处方: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大枣12克,黄芪30克,三苓、莪术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十二温经丸,每次9克,每日两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指血热血瘀证的单方。

9.1.4血瘤郁火藏肾型血瘤是指肾内的血瘤,与血瘤同生,多见于面颈部。肿瘤表面有明显烧灼感,五神经发热,潮热,盗汗,发育迟缓,小便黄而大便干燥,舌红,舌苔少,脉数。

9.1.5肝经实火型血瘤是指肝经盛火,好发于头部或大腿。肿块呈丘疹状或结节状,表面发红,易出血,常由情绪衰竭或抑郁引起,可伴有烦躁、咽干、口苦等症状,舌红。

9.1.6脾失健运型血液肿瘤是指脾失健运,表现为肿瘤体积小,边界不清,面红,质软易出血,无疼痛,四肢无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苔淡。

9.1.7气滞血瘀9.1.7.1症状肿瘤呈紫红色或暗红色,斑片状或隆起状,甚至结节状或疣状。

9.1.7.2辨证分析,血供异常,气血纵横,脉络交错,气滞血瘀凝聚而成,故瘤色紫红色或暗红,呈结节状或疣状。

9.1.7.3治疗方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9.1.7.4桃红四物汤处方。

9.2外治法1。如果肿瘤不大,可用针穿刺抽血,加压止血后,外用梁青软膏加压包扎固定,可使肿瘤消失。

2.刚开始肤浅的,可以用银锈擦,让他们堕落。

3.如果根蒂较细,可以手术切除,用银勺烧灼,有止血不再生的效果。复发的患者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或者结扎也可以。

4.消痔灵注射液也可以注射到肿瘤内,使其变硬脱落。操作方法:病变部位常规消毒后,将消痔灵溶液与1%普鲁卡因按1:1的比例混合(若普鲁卡因皮试阳性可使用利多卡因),然后泵入5~10 ml的注射器。先将针慢慢抽回皮肤再注射少量药液,使肿瘤因内压升高而缩小;然后慢慢退针,退到皮肤下注射少量药液,减少肿瘤因内压升高而出现的针孔渗出。拔针时,如有渗血,用无菌纱布包扎。1周后,若肿瘤尚未硬化萎缩,可按2:1的比例按前法重新注射消痔灵和1%普鲁卡因。一般小注射1~2次就够了,大的需要4~5次。

5,肿瘤淤青,出血不止。桃花粉可以外敷,加压止血。

6、感染按一般溃疡处理。

7、必要时手术切除肿瘤。

9.3其他疗法1。压迫法将化妆棉长时间直接放在血瘤表面,用胶带和绷带固定。

二、注射疗法:将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按1: 1的比例混合,用细长的针头插入肿瘤内,缓慢注射,直至整个肿瘤上升。每次用药液3-6毫升。可以每隔l周重复注射。若肿瘤尚未硬化萎缩,可将消痔灵注射液与1%普鲁卡因的比例提高至2: 1,按前法进行注射。

三、冷冻疗法可以使用液氮冷冻疗法,效果很好。

四、手术治疗大而局限的肿瘤,经过充分准备,可行手术切除。

10血肿患者日常护理皮肤表面突出的血管瘤,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局部划伤。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