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怕冷怎么办?中医教你补中理气,调寒热。

夏天有些人容易上火,比如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心烦,失眠多梦...但明显感觉上火了,反而大便稀,小便长,腰部以下发冷。全身完全是冰与火。

其实这就是我们中医常见的寒热证,即人体内既有寒热,又有上半部表现为热的症状,下半部表现为寒的症状,也就是俗称的“上热下寒”,是最常见的一种寒热证。

众所周知,自然界和我们人体都讲究平衡。如果人体内阴阳平衡,身体是健康的,但当平衡状态被打破,就变成了一种病理状态,上热下冷就是平衡被打破的状态之一。

在中医中,历代医家将人体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其中上焦主要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指肾。当各脏腑的阴阳之气有序升降时,阴阳就处于平衡状态。

肾中之阳不足,所剩无处藏,则上行,即“浮阳上行”;或者肝郁化火,导致阳热之气过盛;或者心火不能正常下降以平衡肾水,可导致上下阴阳失衡,表现为上热下寒。

这就跟蒸馒头一样。灶火小的时候,锅里的冷水烧不开,没有蒸汽升起,蒸笼里的馒头就会因为长时间得不到蒸汽的温暖而自行脱水而干裂。正如《病因学·病期论》所说,“杨琪上热,殷琦下寒。”归根结底,关键在于身体两端的阴阳分离,上为阳,下为阴。

“上热”多表现为头晕、头痛、面部青春痘、复发性口腔溃疡或持续不愈、鼻热、烤汗、睡眠差、多梦、易醒、耳鸣、心悸、心烦、腹胀、胸闷、舌红等。

“下寒”主要表现为便溏或大便不成形,恶寒,小便长而清,白带稀,痛经,小腹冷感,月经推迟,血暗红有肿块,腰以下冷。

此外,一些患者的整体症状往往是复杂和矛盾的。比如他们觉得热,想吃凉的食物,但是吃了之后肚子又痛又难受,甚至感觉便溏。所以在实际调理中,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对待。

《苏文至真大论篇》指出:“观察病机,各司其职,有则谋之,无则谋之,昌者责之,弱者责之。我们必须先取得五场胜利,抽干他们的血,使他们达到目的,实现和平。”指出上热证和下寒证应上下分治,上灼为凉以清之,中、下灼为温以暖之,整体把握,清而温之,补中理气以平寒热。

黄连汤的临床运用。《伤寒论》记载“对于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腹痛,呕吐,黄连汤治之”,此方多用于调寒热,和胃。

该方剂由黄连、甘草、炒干姜、桂枝、去皮人参、半夏、大枣组成。方中黄连清上焦,胸膈郁。桂枝升阳散寒,升上降;《伤寒珍珠透入集》中指出“黄连苦寒,治热;桂枝甘温,以祛寒,上下皆平,升降复。”黄连和桂枝是本方的主要药物。另外,食谱中的干姜性温寒;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用于温补、益气、和中、旋枢。它使人体气机通畅,上下阴阳调和,寒热自行消除。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黄连汤可广泛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热下寒的治疗需要清热散寒同时进行,不能只使用只清热或滋补的中药。而且不同人寒热程度不同,盲目用药很容易加重。

比如42岁的患者孙女士,平时就腿冷。去年夏天,她听信了别人夸张的宣传。2月艾灸后反复打嗝,伴有心悸、胸闷、心悸。就诊前在附近医院血常规、空腹血糖、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胃镜均无明显异常。据他所说,之前有“腹部冷痛”,服用丁香、附子、炮姜、吴茱萸等麻辣之品,症状加重。症状通常包括焦虑和抑郁的感觉。晚上感觉手脚发热,嘴唇干裂脱皮,上唇肿胀,心烦发热。吃冷饮的时候胃寒,打嗝加重。晚上坐立不安,入睡后干咳。舌象显示舌体细嫩,舌尖发红。

故辨证为寒热错杂证,用黄连汤加减:姜半夏、黄连、炒栀子、桂枝、茯苓、炙甘草、大枣、瓜蒌、枳壳、桔梗、仙鹤草、柏子仁、酸枣仁、龙骨、牡蛎、厚朴。7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

这种情况下,黄连汤主要用于调寒热,和胃,降逆。加栀子清胸热;厚朴和胃,使寒热相和,中焦相和,阴阳升降回归正常,疼痛,呃,自愈。茯苓、瓜蒌、枳壳、桔梗、杏仁用于理气、宽胸、舒展胸中之阳。酸枣仁、柏子仁、龙牧、仙鹤草安神、安神、潜阳。炙甘草和大枣保护胃气,协调各种药物。

希望更多的朋友能从以上相关表达中受益,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以点击我的头像发私信。

info">copyright 2024 中医文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