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的生物学特性

猪苓性凉,喜阴,喜潮湿,怕干旱。它在地面温度5-25℃时生长。西北产区地温17-19℃生长良好,10℃发芽,22℃子实体开放。在华北地区,地面平均温度达到9.5℃,温度在65438±02℃左右时,新多孔菌生长扩大,温度在65438±04℃左右时,新多孔菌萌发较多,个体生长迅速。含水量为30-50%,PH值为5-7的腐殖土和砂壤土较为适宜。

猪苓的生活史分为孢子、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四个阶段。担孢子是由子实体(长椭圆形,末端尖锐,无色光滑,7-10×3-4 mm)产生的有性孢子,萌发后形成初生菌丝体,初生菌丝体构成后产生双核次生菌丝,许多次生菌丝紧密缠绕成菌核。核盘菌主要储存养分,耐高、低、干旱。在不适宜的条件下,它可以长时间保持休眠状态,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下,它可以在菌丝体的任何部位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体。一般在3月下旬,当表土5厘米处的温度达到8-9℃时,菌核开始生长,菌核上萌发出许多白色的毛状斑点。随着温度的升高,毛斑生长增厚,形成饱满有光泽的白色菌核,逐渐长到表面。8、9月份地温达到12-20℃时,菌核生长进入旺盛期,体积和重量迅速增加。菌核的颜色从基部到中部由白变黄。此时,如遇连续阴雨天,空气湿度增加,部分菌核长出子实体,开放孢子。随着地温的降低,子实体迅速枯萎腐烂。10个月后,当地温度降至8-9℃时,猪苓停止生长,进入冬眠。第二年春天,新的菌核发芽了。这么多年后,这些群体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巢穴。土壤肥沃,营养丰富,菌核大,分叉少,俗称“猪粪”;土壤贫瘠,养分不足,节小叉多,俗称“鸡屎”。当外界环境条件极其不利时,猪苓就会停止生长,菌核老化,颜色变成深黑色,菌核出现大大小小的孔洞,直至腐烂。

猪苓和蜜环菌的关系是寄生和抗寄生的营养关系,也可以看作是* * *生物学关系。(常用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