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板书材料

1.端午节板书材料:端午节的由来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因为如此,解放后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

瞿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原名屈原,但也以正则云命名。汉族,战国末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先的后裔。虽然屈原忠于楚怀王,但他却屡遭排斥。怀王死后,因项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后死于汨罗江。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为人所知的著名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他开创了“楚辞”的风格和“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

在中国历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一路到洞庭湖,却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百姓怕河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就回家带饭团扔到河里,防止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吃粽子成了习俗。

端午节当然少不了主角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是中国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叶子包裹成角状,称为“角粟”;用竹筒包装的大米密封烘烤,称为“筒粽子”。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饺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加入了益智仁,煮出来的饺子称为“益智饺子”。米饭混合了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而且品种越来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

盛唐时期,粽子用的米“洁白如玉”,形状出现圆锥形和菱形。日本文献中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到了宋代,已经有了“蜜饯饺子”,也就是水果进饺子。诗人苏东坡有诗“粽子里见杨梅”。

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中国家家户户都要泡糯米,洗粽子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更多。从馅料来看,北方有多袋北京枣棕;南方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并传播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2.端午节板书材料:端午节的习俗

首先,给孩子准备五色丝线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疫月、毒月。他们认为,在五月,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等五种毒虫开始活跃,妖魔鬼怪也很猖獗,疾病和流行病蔓延,到处都是毒气。一般在端午节穿五色丝线辟邪。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五色是吉祥的颜色。所以在节日的凌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线。绑线时,禁止小孩说话。五色线不可随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据说小孩穿五色线可以避开蛇和蝎子的伤害,扔到河里,表示河水会冲走瘟疫和疾病,让小孩平安健康。

第二,龙舟比赛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也是汉族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在我国南方广泛存在,北方的江河湖海附近的城市也有龙舟比赛,且多以划龙舟、舞龙舟的形式进行。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祭祀曹娥、屈原、水神或龙神,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龙舟赛最早传入日本、越南、英国等周边国家,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第三,吃粽子

粽子又称“角粟”、“筒粽子”,是用糯米包裹粽子叶蒸成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食品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在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食物。根据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也流传很远。日本、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华人聚居的地方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第四,挂菖蒲叶

挂艾叶菖蒲是汉族民间的节日习俗。端午节,大厅挂艾叶,剪成老虎的形状或剪成老虎的样子剪彩,贴上艾叶。女人们竞相佩戴它们来驱走邪灵。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榻上,有驱鬼的神奇功效。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用菖蒲、艾叶、石榴花、大蒜和龙舟花来制作人形,称为“爱人”和“艾虎”。他们制作花环和装饰品,美丽而芳香,妇女们竞相佩戴它们以驱走邪恶。民间有句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扫庭,眉心放菖蒲、艾条,挂在堂上。

五、喝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喝蒲酒,雄黄朱砂酒,喷酒。《荆楚纪事》:“菖蒲(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水边,地下有淡红色的根,叶子形状像剑和穗。”。根茎可入药或入药)或刻或切丝凉酒。“蒲酒清香爽口。后来酒里加了雄黄和朱砂。谢明赵哲的《五杂醉》:“饮菖蒲酒也...和雄黄一起喝。“冯明荥经《广义月令》:“初五,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故无毒蛇之虞(古书所提毒蛇)。给墙壁和门窗洒水,避免毒虫。“这种习俗流传很广。正是在端午节,白蛇喝了雄黄酒,露出了本来面目。

其实除了以上,端午节还有很多习俗,比如做蛋糕,跳钟馗,戴香囊。端午节应该是除了春节之外习俗最多的传统节日。

3.端午节板书材料:端午节的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朱宣咸国画端阳节在南北有不同的习俗,但作为一个“节日”,五月五日各有侧重。

在战国时期,人们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和“恶日”。《大笠》云:“五月五日留兰花洗澡。”

秦朝

秦以后,由于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风俗习惯也融合在一起,端午节就是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汉代的端午节习俗主要是为了避邪。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所以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屯兵”。用五色丝绸染练而成日月星辰飞禽走兽之形,绣以绣品和金线,称为“冰冰”,汉代以后又以“长命线”或“续命线”命名。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在习俗和形式上继承了前代。但从性质上来说,过去具有特定意义的节日、习俗活动,大多演变成了节日娱乐活动。“恶日”不再邪恶,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在唐玄宗的《端午三堂宴》中,记载了午时皇宫里灯火通明,邀请优雅的朝臣大摆宴席。"厅堂清幽,树深风长."

唐代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与前代类似。如《酉阳杂》记载:“北方女子入五时图,五时花,上帐。是日入长命,转结,皆是画像所带。”长生缕,但制作不同,用丝缕形成人形更具装饰性。五时图是五条毒蛇、蝙蝠、蟾蜍、蜥蜴之类的,是五毒图的前身,而这一习俗一直影响着明清两代。午后的花是石榴花,五月是石榴花盛开的时候。到了唐朝,玉米饺子也翻新了。《文昌札录》记载:“唐初五,团子百个,团子九个。”唐玄宗《端午三堂宴》诗中有“腧穴填气场,细丝可口,四季花竞巧,九子争新奇”之说“百索粽子”也是唐朝皇帝送给官员的食物。

唐朝的龙舟赛尤其值得一游。唐朝鼎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庆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一些民俗和活动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所以赛车之风特别盛。

宋朝

宋代以后,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发生了变化。汉魏时期,朱锁、陶印应用于门户,以挡煞驱邪避邪,宋代则注重贴石天符号。陈的《岁时广记》引用岁时杂记说:“端午节,大家都画的像来卖。”还有一个泥塑的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放在门户上。

到了宋代,汉族的端午节习俗也被辽国和金国吸收。比如《辽史·礼记》记载辽朝的重午大典,皇帝要穿长寿花彩缕坐起。我们也要给南北朝臣以生命。除了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外,金国还有祭天的仪式、射柳的习俗以及端午节击掌鞠躬的娱乐活动。《晋史·世宗传》记载:大定三年(公元1264年),金世宗“幸于广元乐园射柳,胜者赐差,故回长武殿设宴。老了是自然的。”这一习俗在《晋李实志》中有详细的描述。金俗中,七月十五日、七月九日举行祭天仪式,并搭建平台祭天。五次祭天之后,射手们应该是按辈分的顺序。射完柳树再打马球。

4.端午节黑板报的文字材料:少数民族的五月五日习俗。

满族端午节

满族人庆祝五月初五是为了福祸。据传说,很久以前,天帝派人到人间去观察人们的感情。五月初五,天帝使者装扮成卖油的人,喊道:“一个葫芦两斤,两个葫芦三斤。”大家都抢着买,只有一个老人不仅不肯买,还跟老人说账算错了。油卖完了,那人跟着没买油的老头说:“你是个好人。瘟神今晚发了一场瘟疫。你可以在屋檐上种艾叶来避免瘟疫。”老人听了这话,挨家挨户告诉所有的人,家家种艾叶,瘟神也减不了瘟疫,人得救了。五月初五,满族人讲究在屋檐上插艾叶防病,郊区也讲究踩露水。据说在这一天用露水洗脸和穿和服可以避免生疮和眼疾。

水族端午节

水族有吃素的习俗。据说水族的远祖从江西迁到了贵州的三都地区,在那里耕种土地,开始了家族事业。某年秋天过后,远祖的四个儿子来拜访。远祖上楼拿肉招待他们的时候,不小心摔倒死了。从此,从端节第一天起,水族只许吃素,端节以后才可以吃肉。

纳西龙舟节

纳西族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早上吃糯米加糖枣,喝雄黄酒。门前是白杆子,三根葛根,两个大麦穗。长辈要在十五岁以下的孩子身上绑五色棉线,称之为“维生线”。男生绕左手腕,女生绕右手腕。生命线需要佩戴一个月,直到6月27日火把节的最后一天才取下烧掉。节日期间,市场上还会设立药材摊,出售各种珍贵药材。妇女们刺绣小香囊、钱包、洋娃娃、扇面、笔套和其他手工艺品。

戴宗保节

傣族民间节日。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夏历在五月的第五天举行。节日期间,身着盛装的未婚青年男女在村边的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然后,小伙子把饺子扔给喜欢的姑娘。女生如果有兴趣,就把他们接了过来,两个人都去附近僻静的地方谈了恋爱,直到日落才离开。

藏花采摘节

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甘肃和四川交界的于波地区。农历五月初五,“六一”充满了欢乐,持续了两天。也叫。女儿节。很久以前,当地一片荒芜。是一个叫莲芝的女孩教人们如何种田,如何采花治病。后来,莲芝小姐在五月初五摘花的时候滑倒摔死了。为了纪念她,人们逐渐形成了采花节。花节的主要活动是抢水、摘花、祈福。在节日的早晨,人们想抓住泉水来清洗身体和饮用。据说在这一天沐浴在太阳不照耀的泉水中可以获得好运,饮用可以驱除疾病。然后,年轻的男女们盛装打扮,带着美味的食物去40英里外的阿里坎山采花。出发时,村里的男女老少唱着歌为他们送行,采花人则表达了他们采花的决心和愿望。到了采花坪,女孩采花,男孩砍柴、撑盆、搭棚。晚上,他开始唱歌跳舞直到午夜。当她第二天回到村子时,女孩把花插在头上,戴着花环,提着装满花和草药的篮子。村口,全村人聚集在村头,鸣枪、送酒、送馒头,祝贺采花青年归来;采花姑娘给各家各户送礼物(葱花、厚雪松),祝他们好。

5.端午节板书材料:端午节古诗词

端午节

(唐)文秀

节日分端午节,据传是屈原。

楚江之空我能笑,直洗不了。

七大定律。端午节

殷(唐)

少年逢年过节更深情,但年纪大了,就会感到悲伤;

没用,但是祈求酒和酒就好了。

鬓角日添白头,石榴年年放艳;

几千年的圣贤愚人都是瞬间的,几个人在几个名字里迷失了。

比赛歌曲(节选)

(唐)张剑锋

5月5日,阳光明媚,华阳在河边唱小英;

国君出郡前,早听得河上和音;

国君出来,准了,马已被红旗牵;

两岸罗衣闻香,银钗照霜刃;

鼓声三响红旗开,两条龙跃出水面;

影浪飞向万剑,鼓浪声如雷;

鼓声越来越近,两条龙的目光如一瞬间;

坡上百姓惊雷,杆上彩虹晕;

前船中标下水,后船失势挥手。

界顶门。端阳

(清)李景山

樱桃桑葚和菖蒲,再买一壶雄黄酒。

门外挂着黄纸,却怀疑账户主人怕了符咒。

七大定律。端午节

老舍

端午节风雨满堂,村里的孩子还穿着旧衣服;

相邀携帽,敢为泥深爱草堂;

有骨肉相联没钱买酒卖品的客人;

那时候的鱼三尺,没有今天的豆子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