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属性与五脏的关系
五脏:肺、肝、肾、心、脾:金、木、水、火、土:辛、酸、咸、苦、甜。中医根据五行的特点,描述五脏的一些生理特征和功能。若木柔韧挺拔,线条流畅顺滑,肝属木,则以喜线条,恶郁为特征,有解郁之功;火温则炎,心属火。其特点是心阳有温补之功,心火易炽;土厚,具有生化之物的特点,脾属土,特点是具有消化水谷、潜运、滋养五脏六腑、滋养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功能;金性清涩,肺属金,特点是清热宣降之功;水润,有降蓄之性。肾属水,以水的蒸发排泄和液体代谢为特征,具有藏精功能。根据五行学说,五行之间是有关系的:生、克、乘、辱。共同成长,就是相互禀赋,相互鼓励。五行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互制约就是相互制约和约束。五行的顺序是:木图科,土克水,水霍克,火金科,金克木。如果五行互相干扰过多或过少,就会破坏生克的正常关系,就会出现相乘或相虐的情况。乘法,即五行中的一个对另一个过于克制。比如木太强,金不能正常克制木,木就会压倒土,使土更虚。这是木取土。辱骂对方,即五行中某一行太多,以至于另一行无法克制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也叫反侵略或反侵略。比如正常情况下水可以杀火,但是水太少或者火太多的时候,水杀不了火,反而会被火烤干,也就是火可以杀死或者侮辱水。相互成长,相互制约,密不可分。没有生命,事物就不能发生和生长。没有制约,事物就没有束缚,正常的协调就无法维持。只有保持互生互阻的动态平衡,事物才能正常发生和发展。中医广泛使用互生互阻的关系来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和脏腑之间的病理影响,以及相应的诊断和治疗。五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五行的相互发展来阐明。比如肾(水)藏精,肝(木)藏血,肾精可以转化为肝血,就是说肾水养肝木,也就是水生木;肝(木)藏血,心(火)主血脉。肝脏正常的储血和调节血容量的功能,有助于心脏控制血管的正常功能,即肝木助心火,即木生火;心(火)主血脉和心神,脾(土)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也主血。心之阳热能温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使脾发挥运化、生血、控血的功能,即心火温脾土,即火生土;脾(土)能转精,益气填肺(金),从而维持肺主气的功能,为脾养肺气,即土生金;肺(土)主气,肾(水)的功能主藏精和吸收气,而肺气的下降有助于肾精的储存和气的吸收,肺气的下降,水道的调节,还可以促进肾的控水功能,即肺金养肾水,即黄金生水。同样,五行之间的关系也用于五脏之间的关系。若肺(金)气清郁,气机通畅,则能抑制肝(木)阳亢盛,为金克木;肝(木)之充实,可解除脾(土)之郁结,谓之类木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阻止肾(水)的泛滥,肾是土胜水;润肾(水)可防心火亢盛,即水能控火;阳-心(火)热可以限制肺(金)清太多,也就是说火可以杀金。五行也被用来解释脏腑之间的病理影响。比如肝病能散脾,是树取土;脾病也会影响肝脏,这是对木的侮辱;肝脾疾病相互作用,即木滞土虚或土滞木滞;肝病也会影响心脏,是母病,子病;影响肺,为木辱金;影响肾脏,对于孩子和母亲的疾病。其他脏腑疾病也是如此,可以用生抗和乘虚五行的关系来解释,说明这些因素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根据中医理论,五行中的五味对应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味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在口,各行其道,各有各的病。肝病忌食辛辣,心脏病忌食咸,脾病忌食酸,肾病忌食甜,肺病忌食苦”。肺主气,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饮食讲究这些禁忌原则,合理利用五味,促进人体健康,避免因过度成瘾而引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