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仁治疗慢性胃炎经验赏析

何仁治疗慢性胃炎经验赏析

国医大师何仁,熟读中医四大经典,对疑难杂症的诊治有精湛的造诣。对中医治疗各种疑难重症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医术,尤其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突出。结合部分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认识和对何仁治疗本病经验的欣赏,希望能发扬何仁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传承仁学。

解释发病机理

对于本病的病因,董新东等人认为主要是肝气郁结、胃不从、胃气不和所致。梁铮等人认为这是由于脾胃虚弱的各种原因造成的。刘鸿雁等人认为本病多由情志不舒、饮食劳损、手术损伤所致,其病机主要为肝郁脾虚、胆虚泄泻、胃气上冲。其病在胃,其因在胆,以脾胃为基础,以肝胆为标,以虚为标。朱继东、楚宏生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长期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热等邪气损伤脾胃,导致脾阳郁结,寒湿凝滞,胃气不和,气机不利,从而导致本病。陆德银认为,本病的发生是饮食不当、劳累、外感、七情及其他疾病的传布,其中情志因素的影响最大,所以临床上肝胃不和较为常见。

孙光荣教授认为,脾胃的平衡取决于肝的温升和肺的寒敛,使脾能升,胃能降,使水谷清浊,各归其位,所以不生病。脾不升则泻,胃不降则吐,正常。肚子疼的原因从开始到结束都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胃腑之体是由寒热、气血失调、阴浊纠缠所致。最后由于经血不畅,胃叫痈。临床上分为两个端:一个是脾肾寒湿,一个是肝郁腑,导致百端。

桂香主张李东垣“脾胃伤则百病”的观点,认为饮食、疲劳、情志都是脾胃病的致病因素,脾胃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饮食中断首先伤胃,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出现脘腹胀痛、恶心呕吐、口苦口干、大便硬、火上脸等症状。而饮食实证伤胃,则导致脾虚,阴火灼肺,出现气短乏力、体热面灼等症状。过度疲劳首先伤脾,多表现为虚证、寒证,症状有懒言懒语、四肢无力、大便溏泄等。但疲劳伤脾虚,使胃中津液不散,谷气下行,导致胃病。

元认为本病常因饮食寒热失和而导致脾胃受损。通常人们喜欢吃辛辣、粘稠的食物,有助于燥湿生热,或者脾失健运,引起湿热,或者食积,导致脾胃湿热或胃火过旺;或者气机失调,气滞,肝气郁结,气滞成火,肝气侵胃,导致肝胃郁热。除上述原因外,慢性胃炎也是该病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常因过食寒性食物,或外感寒邪,或服用感冒药所致。然而,当寒气主导摄入,寒邪侵入胃中时,杨琪受到寒邪的束缚,无法舒展,导致气滞,胃气不和。因此表现为上腹腔冷痛,恶冷饮,喜热食,温痛减轻。如《苏文居痛论》所言:“寒邪入胃,而下于膜下,血不能散,络急牵。

邢认为小儿慢性胃炎多因小儿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所致。此外,小儿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气机功能紊乱或寒气积于胃脘,气血凝滞导致胃痛,久则痰多。脾胃被湿热所困,导致厌食,胃不和,胃气上冲,导致恶心呕吐,正如苏文毕伦所说:“饮食加倍本身。”梁、、等人认为本病虽位于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胃和脾由一层膜相连,胃负责接受和分解水谷,使和为和。脾主饮食之精微运化,以上促进正常。两者都是后天的基础,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如疲劳内伤,饥饱失调,多为脾胃病;肝属木,因为刚脏,喜达,主要负责散泄,肝气超逆,木旺,或中土滞,木郁,或肝火亢盛烧胃阴,胃失荣,所以胃病多与肝有关。

何仁认为本病多因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胃气上冲所致。

探索规则的隐蔽性

对于本病的治疗,张认为宜遵循胃腑开窍的原则。《苏文五脏论》说:“有六腑者,传事而不藏,故不能满。”胃主血脉,不行就疼。如果很急,就治标,药要大量使用。如果你放慢速度,你就能解决问题。长期吃药,就会收到作用。同时,在本病的早期,寒热易辨,后期多见寒热夹杂虚实。如果证候已经转化,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阴阳表里不分,寒热虚实不分,狭隘地理解“胃气降和”、“通则不痛”,往往会导致治疗无效,甚至产生副作用。

向建中认为,病位在胃,但与肝胆关系密切。治疗方法以调气和胃为主,但应结合辨证论治,治疗分类为: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肝胃郁热型,治宜疏肝清热,和胃降逆;脾胃虚弱型,治疗应以理气健脾、和胃降逆为主。

顾寿民等人认为气滞是主要病机,因气滞而产生的证候较多。所以治疗也要抓住这个关键因素。

周和平认为本病多为脾胃虚寒所致,故治疗应以温脾健胃止痛,调和脾胃升降为主。刘浩端认为,根据本病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补中益气、活血化瘀、祛湿消胀、理气为主。吴清河等人对清代名医叶《脾胃论注》中的“养胃阴”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叶对脾胃有独特的见解,提出:“食主胃,运化主脾...太阴湿,为阳之始;阳明燥土,阴自纳...脾喜燥,胃软润。”进一步细化了脾胃的功能,明确提出了“胃阴”的概念,进而进一步指出解决胃阴失调的方法。“所谓胃应该是压抑的,这样它才是和谐的...但味甘性平,或性凉润泽,以养胃阴,则津液复而使之下传。”余在临床上也善用“养胃阴”之法,自创以养胃阴为主,活血化瘀为辅的“益胃饮”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孙光荣认为,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生理上,脾为脏,胃为腑,而脾主升降,胃主升降。它们通过经络联系在一起,共同生活在中焦中,中焦相互制约、相互配合,是水谷行气和微妙升降运动的枢纽。上行是心肺,下行是肝肾。病理上,如内伤和异常的饥饿感和饱腹感,会导致脾胃疾病。肝属木,为疏泄之主,肝气逆,木旺;或肝气郁结,胃阴灼热,可影响脾胃升降功能,导致本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上,要温阳健脾以利清化,和胃降逆以顺流,疏肝理气以止痛。

杨认为,本病的治疗应以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为基础,以解郁苦、和胃、减少不良反应、去肿块为主要方法。张声生等人认为,虽然病因不同,如寒凝、食积、痰饮、湿热、瘀血阻胃,或肝气犯胃,或阴虚、阳虚、胃失养等,但病机是相同的。因此,理气止痛是治疗胃病的根本方法。需要结合具体的发病机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主要具有疏肝和胃、散寒暖胃、泻热清胃、消食和胃、补虚暖胃、滋阴养胃、祛瘀和胃、清胃化浊、疏通胃气、升和胃、补中、止血护胃、化痰和胃、祛痰和胃等功效。临床上可以灵活运用。

何仁认为本病多为肝气犯胃所致,宜疏肝和胃,行气止痛。

处方和药物的提取

对于此病,段飞如等人常用四君子汤加黄连、大黄治疗。该药物组合物为: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黄连6g、大黄3g、甘草6g。本方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燥湿化浊,治疗56例,总有效率为92.86%。范晔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由半夏10g、干姜6g、黄芩10g、黄连6g、太子参10g、大枣10g、白芨15g、三七3g(口服)、蒲公英15g组成。治疗56例,总有效率为965438±0.07%。

赵世瑜常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基础方: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太子参、甘草。腹胀患者可加入木香、槟榔、枳实(壳)、厚朴、佛手。饮食停滞加鸡内金、焦三仙、莱菔子;疼痛患者可加入元胡、川楝子、白芷;反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煅海螵蛸;胆汁反流性胃炎加茵陈、柴胡;幽门螺杆菌感染(HP阳性)患者可加入蒲公英和白花蛇舌草。治疗63例,总有效率为88.9%。

治疗常用加味四逆汤加减,由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党参15克、吴组成。治疗40例,总有效率95%。徐红等用理气散寒、清热化瘀的荆花胃康胶囊治疗82例。总有效率为97.9%。高云通常用香连丸煎剂治疗,香连丸煎剂由黄连6g、薏苡仁30g、茯苓15g、黄芪30g、白芍12g、鸡内金15g、山楂和神曲15g、麦芽和麦芽15g组成。治疗33例,总有效率为90.90%。

鹿苑常用和胃降逆汤治疗,由柴胡15g、延胡索12g、三七10g、川楝子12g、陈皮12g、白芍15g、白术20g、法半夏12g、枳壳组成。本方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止呕理气止痛,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76例,总有效率96.67%。

胡建军常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由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枳壳5g、半夏10g、砂仁5g、木香10g、厚朴10g、砂仁组成。本方健脾和胃,祛湿化痰,治疗38例,总有效率89.47%。于凉等人常用三黄六君子汤治疗。药物组合物为:黄连、黄芩、黄柏、蒲公英、乌贼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法半夏各565438±00g。治疗42例,总有效率为88.65438±0%。治疗常用叶氏养胃汤。该药物组合物为:麦冬15g、生扁豆10g、玉竹10g、生甘草10g、桑叶10g、沙参10g。治疗31例,总有效率为90.32%。

人们经常用自制的汤剂治疗何仁的腹痛。

典型病历

男,54岁,2006年4月27日初诊。患慢性浅表性胃炎12年,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窦糜烂”。最近间歇性上腹疼痛持续了4个月。1周之前,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窦糜烂”。疼痛不固定,有时恶心,饭后疼痛加重。心情不好的时候疼痛也加重了。舌质淡,苔白腻,脉细。为什么要用自拟胃脘痛汤治疗?处方:元胡20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川楝子10克,蒲公英30克,沉香10克,乌药10克,香附10克,乌贼骨10克,郁金。煎服,每日1剂。服用45剂后,胃镜检查显示糜烂消失,至今无疼痛复发。

临床心理学方法

从这份医案可以看出,胃痛是患者的主要疼痛,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气滞血瘀是患者的主要病因。朱丹溪说:“气血调和,百病不生。有抑郁症,百病生。”引起胃痛的疾病有很多,但气滞血瘀是症结所在。气血凝滞,归罪于肝。所以《苏文志珍大论》说:“木郁则人病,胃脘痛。”因此,何仁抓住这一关键病机,采用以下方法重点解决胃脘痛问题。

疏肝泻热,行气止痛,适用于肝气郁结、气血凝滞、胃络不通、不通则痛;而气滞能化火为热,烧胃络,使胃络紧痛。因此,何仁首先选择了太平盛慧芳的金陵紫伞。方中川楝子味苦寒,入经络入肝。本品能止泻、疏肝解郁、清肝止痛、去湿热、清热疏肝、行气止痛;延胡索延胡索味苦、温,入肝、胃。本品温润,清新润泽,能通经活络,祛瘀散结,通络止痛。既能治疗气滞血瘀,又能通络血滞。它比较温和,不会太剧烈,所以是缓解疼痛的重要药物。如《本草纲目》中,常用少量研碎的元胡治疗胃痛。申氏尊圣术胡璇索散、方继生三神丸常用少量元胡配伍当归、白芍、莪术、木香治疗妇女痛经。《济生方》中的何炬丸和《医学发明》中的天台乌药散是治疗疝气疼痛的常用药物。所以《本草纲目》说:“玄胡所能治气滞血中,气滞血中,故专治全身诸痛,用之妙也。”《本草求真》记载:“延胡索,无论是血还是气,取此力,皆可达。因其性温,能使气血通畅,而其辛味能使气血濡化,所以往往能更有效地管理全身所有的疼痛。”可见两种药物是相辅相成,各有侧重的。金铃子散清热行气,泄热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活血止痛。* * *起到清肝热、行气止痛的作用。肝郁,气血通畅,胃络通畅,其痛自止。

酸甜味转阴,肝气郁结可止痛,不仅可导致肝胃不和,还可使肝气郁结化为火,使火邪灼伤胃阴,胃络紧痛。《黄帝内经》说:“肝苦急,急食慢。”所以何仁还用了医圣仲景用来滋阴止痛的名方芍药甘草汤。白芍味苦、酸、微寒,入肝脾经。这个产品又苦又酸,但是很有女人味。入肝经,能散阴补血,和合敛阴。第一,能补肝血养经络,敛阴精调和营卫,是肝家必备之药。二是能调理肝血解痉,滋润筋脉,柔肝止痛,为止痛之上品。《本草求真》记载:“赤芍与白芍的主治相近,但白芍有聚阴益营之功,而赤芍只是散邪活血之意;白能在土中脱木,红能以血治滞。”甘草味甘,性平,属十二经脉。味道浓厚,性质平和。一是能益气补虚,缓中健脾,通百脉,养五脏;二是能缓虚,调和药味,解凶保义。《本草郑铮》云:“甘草味甘,能中和补益。所以解毒只是药和其性的结合,说明德之助是唯一的药,补救是慢的。众所周知助肾气成气虚,助地黄治阴虚之危。祛邪热,强筋骨,健脾胃,长肌肉。以气药入气,以血药入血,不可能去任何地方,故称国老。”所以在方中,将芍药和甘草合在一起,味酸甘,滋阴止痛,并配以理气之品,既舒肝解郁,又舒肝安神。一散一收相辅相成,击中了激活肝脏的要害,所以效果很快。

理气,行气止痛由于肝气郁结,肝衰竭,导致气滞,胃络郁结,受阻则痛。因此,何仁在处方中使用了沉香曲、乌药和香附。重香质硬微温,入脾、胃、肾,能行气止痛,温经止呕,收气归元。乌药辛温,入脾、肺、肾、膀胱经。本品辛温,升脾肺,降肾膀胱经,调和上下气,理气降逆,解郁散寒,止痛。《本草纲目》:“乌药,辛香,能散诸气,故太平惠民和济方菊(以下简称方菊)治七情郁滞,有哮者,急需四磨汤,则降中升中,留中者补之。”《本草求真》:“吴药与木香、香附同功,但木香苦温,凉滞于脾,宜食积;香附坚硬,入肝胆,开郁散结,每郁皆妙;这是横胸无处不在的邪气,所以习惯认为胸腹部的邪气需要药物。”香附微苦,性平,归肝、脾、三焦经。本品辛、苦,有平香味。能疏肝解郁,宽胸膈,调理脾胃,消肿,入饮食,升胸膈,降肝肾,散诸气,解诸郁。因此,丹溪心法中的越鞠丸、方菊的小五参汤、梁芳的傅亮丸、方菊的快气汤,都取理气解郁之功。《本草纲目》:“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辛而能散,微苦而温和。疏散气寒流行。李三交,解郁六郁,消食积滞,饮痰。”可见三味合而为一,理气、行气、止痛,力度专精而有效。气机通畅,络脉通畅,疼痛自行停止。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黄帝内经》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行气则活血,气滞则血瘀。肝气不舒,气机不畅,久而达血,就会造成瘀血和胃络,受阻就会痛。治疗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所以何仁在方中还用了两种药,分别是烤刺猬皮和九香虫。烤刺猬皮味甘性温,入肝胃,理气止痛,化瘀和胃。九香虫又名蜣螂,是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疼痛的良药,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治胸痛,可用九香虫90g,全蝎60g。研末,蜜丸,每丸重3g,每次半丸,每日两次;胃痛、胀气、呃逆,可用三味九香虫、三味茴香虫研磨。用温水吞服,每日3次;治中焦气滞所致的胃脘痛,可与高良姜同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治腰膝酸痛,可与杜仲同用,以补肾壮阳、壮腰止痛。两药合用,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气血调和,祛瘀通络,疼痛会自行消除。

清胃热,用酸止痛;因肝气郁结,可降火,积热于胃,烧胃络,泛酸疼痛。宜清胃热,抑酸止痛,故方中用蒲公英、海螵蛸。蒲公英味苦、甘,寒于肝、胃经。本品能泻火、清热解毒、祛湿热、散气滞、通络消痈消肿。其性平和,具有苦泻不伤正气,清热不伤胃阴的特点。海螵蛸味咸,微温,归肝、肾。本品淡而脆,咸而温,能燥湿控酸,收敛止血。两药合用,可清胃热,抑酸止痛。肝火消,胃热清,泛酸止,其痛自行消。

清肝利胆,驱邪出窍。因为患者的病史已经长达12年,久病必亏。但脾虚胃弱,运化失职,可使水湿内停,故舌苔白腻。同时,肝气侵胃,影响脾土,也可使健运失职,使水湿,使胃气失去平衡而变重。治疗要清肝利胆,利水渗湿,驱邪。因此,何仁在处方中使用了玉米须。此味甘平,归肾、胃、肝胆经,能利水消肿,清利肝胆。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玉米须具有良好的利尿、利胆、保肝、降血脂、止血和抗菌作用。这种配伍可以使肝胆畅通,胃腑通畅,胃气复苏,湿热、火郁之邪从尿中显露出来。肝胆益不能克制脾土,燥湿除浊胃气自愈,百病自愈。

综上所述,可见何仁对此证的治疗,辨证细致,立法切中病机,方剂配伍巧妙。疏肝解郁,酸甜中养肝,行气祛湿时清胃火。循机而变,泻火祛瘀,祛湿利水,开门驱邪。全方寒热并用,气血同治,标本兼治,身先士卒,肯用药,所以效果如鼓。只要得了十几年的慢性病,一个月后,我就会接到非同寻常的工作。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治请咨询专业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