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咕是什么?
物种鉴定:体长39-50mm,深褐色,腹部近圆柱形,前足大腿关节下缘弯曲成“S”形,后足胫骨关节上部有1-2棘(或无棘)。
成体:体厚而肥,体长36-56毫米。黄褐色,腹部颜色较浅。全身长满了细毛。胸部背板发达,呈盾形,中央有暗红色心形凹坑。前翅有鳞,黄褐色,长14-16毫米,覆盖腹部不到三分之一。后翅呈扇形,垂直卷成尾状,超过腹部末端。前脚掌特化为挖足,腿关节强,内外缘有明显的切迹,胫骨关节宽而平而硬,末端外侧有4颗尖平齿,上侧有2颗齿大。胫腓骨后中关节背面有1个棘或消失。腹端接近圆柱形。
卵:卵圆形,初产历期1.6-1.8毫米,孵化前长2- 2.8毫米。刚出生时呈乳白色,有光泽,后来变成黄褐色,孵化前呈深灰色。
幼虫:初孵若虫,头胸细,腹部膨大,体乳白色,复眼淡红色。之后变成淡黄色到土黄色,每次蜕皮,体色逐渐加深。5-6岁以后,体色基本和成年人差不多。一龄若虫长3.6-4.0mm,末龄若虫长36-40mm,若虫***13岁。
年生活史:华北蝼蛄完全长成1代约需3年,其中卵期17天,若虫期730天,成虫期1年以上。在华北地区,越冬成虫在6月中上旬产卵,7月上旬孵化。初孵幼虫3龄后群集、散生、为害,秋季达8-9龄,深入土壤越冬。越冬若虫在第二年春季继续为害,秋季达到12-13龄,然后再次越冬。第三年春天,活动又害了。夏季,若虫以成虫羽化,即以成虫越冬。
习性:几种蟋蟀白天卧,晚上出,主动取食高峰在晚上9-11。它的主要习性是:刚孵出的若虫怕光、怕风、怕水,成群结队。非洲蟋蟀孵化后3-6天聚集在一起,然后分散为害。华北蝼蛄群集已久。向光性蟋蟀夜间活动,趋光性强。在黑光下,可以吸引大量的非洲蟋蟀,雌性多于雄性。华北蝼蛄因其体重、飞行能力弱、诱集量小,在风速低、温度高的夜间可大量诱集。趋化性蝼蛄往往闻起来香、甜等物质,特别喜欢吃半熟的小米、炸豆饼、麦麸等。所以毒饵可以用来诱杀。嗜粪性也对未腐败的有机物质有嗜性,如马粪,它可以用来捕捉和杀死新鲜的马粪。喜湿的蟋蟀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所以它们大多栖息在河边的运河、菜园、盐碱地和灌溉地。一般10-20cm表层土壤水分在20%左右时活性最高,低于15%时活性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