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北概述

本品为平贝母的干燥鳞茎..百合科的。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版)收录。

贝母贝母又名平贝、贝母,是药用贝母的一种。贝母的应用早在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并被列为中品,辛、平,主治伤寒、咽喉阻塞、乳困。魏晋时期,名医阿别鲁治疗脘腹胀满,咳嗽喘鸣,止烦止渴。后来的《药性论》、《唐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考证》等医学著作记载了贝母的功效、收获和品种来源。但不是这个物种。东北地区一直有用贝母治病的习惯。19世纪中叶咸丰年间,东北地区有贝母、梨等治疗肺热、咳喘的偏方。本世纪初,吉林市的唐诗逸等药店已经经营贝母等药材,由营口等地转卖。于是贝母开始进入国内药材市场,到处供应药材。野生贝母(常用中草药)喜冷空气干燥和湿润气候,抗逆性强,具有耐低温、耐高温、耐旱的特点。年平均气温2-5℃,月平均气温-17-20℃,7月平均气温20-23℃,全年气温在40℃左右。终霜冻期在5月中下旬,初霜冻期在9月中下旬,无霜期为110-120天;年平均降水量750-1000mm,多集中在7-9月;土壤在大约20-30%的含水量条件下生长良好。它能在-30 - 40℃的低温下越冬而不冻害。

贝母属早春植物,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东北2 -4℃出苗,4月上旬至4月中旬在3-5℃展开叶片。5月上旬气温10-14℃,花期7-15天。气温13-16℃时进入生育高峰期,约在开花后1个月,6月上旬气温17-19℃,6月上旬气温28℃以上,土贝母贝母鳞茎地温达到20℃以上。贝母的生长期较短,只有60天左右。7月上旬至8月下旬,越冬芽开始生长发育,新的须根和扇贝形成。冬天进入冬眠。

贝母种子从播种到新种子形成需要7年时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播种后,需要2个月左右的时间生根。由于种子具有低温下胚成熟和下胚轴休眠的特性,播种当年不出苗。第二年4月初出土幼苗,仅长出1条狭长线形基生叶,6月初枯萎。鳞茎直径约3-4 mm,鲜重0.025 g,2、3年贝母只有一片披针形叶。鳞茎鲜重2-10g。4.5年生贝母地上茎明显,叶3-9片,株高8-20cm。无花,鳞茎直径1-1.5cm,鳞茎重3-20g。老鳞茎边缘可产生小贝类。6岁以后开花结果。植株高30-60厘米,茎上有15-25片叶子。叶腋有1-3个钟形花,下垂。鳞茎圆扁,直径约2厘米,鲜重20-30克。

种胚后熟与上胚轴休眠:自然成熟种子的种胚在形态上尚未完成,需要一段低温来完成胚形态的后熟。这类种子能在3-4℃发育,13-14℃快速发育,18℃以上缓慢发育,更高温度时停止发育。当贝母种子的线形胚充满胚腔并完成形态成熟时,胚根从珠孔伸出,发育成初生根。这时,胚胎逐渐长大。因为没有达到上胚轴所需的低温条件,胚胎生长到一定程度就停止生长了。明年春天又要经历一段低温期才能出土。

鳞茎和芽更新:贝母的鳞茎膨大是通过鳞茎更新来完成的。新鳞茎是由芽鞘基部的膨大和增厚形成的。夏眠后,芽鞘基部开始膨大,形成鳞片。冬眠后新鳞茎逐渐生长,开花后鳞茎生长最快,地上部分枯萎时停止生长。在新鳞茎形成的过程中,老鳞茎上的荚是靠老鳞茎的营养或自己制造的营养逐渐长大的。老鳞茎的养分耗尽枯萎后,豆荚离开母体,形成新的独立鳞茎。

贝母贝母的芽也是每年更新一次,鳞茎进入夏眠后开始新芽的更新。夏末休眠1年形成的再生芽原基分化为茎、叶、花和新的再生芽原基。夏眠后,茎、叶、花的分化原基在芽鞘中逐渐生长,发育成茎、叶、花的雏形,然后进入冬眠,第二年春天发芽出苗,长成茎、叶、花。

贝母贝母无性繁殖力强。3年生贝母鳞茎可产扇贝,5、6年生可产扇贝30-50个,生产中以扇贝为主要繁殖材料。贝母贝母(常用中药材)一般用双层麻袋包装,每袋40公斤左右。储存于通风干燥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70%左右。商品安全水分12-13%。

本品富含淀粉,易被虫蛀,吸湿后变色,发霉。吸湿用品手感柔软;用指甲刮鳞瓣段,灰尘嵌在钉缝里;有些鳞片表面有霉点。害虫有糯米、糯米、日本蜘蛛甲、印度稻螟等。,虫洞多见于鳞片相对褶皱凹陷处。

储存期间,环境应保持清洁干燥;可根据仓库、栈或部件进行密封抽氧、充氮维护;如发现吸潮或轻度霉变,应及时晾晒,或用明矾水冲洗去除霉变痕迹,晾干后密封保存;虫情严重时,用磷化铝杀灭。贝母贝母微寒,味苦,甘。归肺经和心经。具有清肺热、化痰止咳的作用。主治:肺热咳嗽、痰多胸闷。

主要成分:生物碱。近年来从贝母中提取了四种生物碱,即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还含有淀粉、蔗糖、甾醇糖苷、单糖和挥发油。

主要药理作用:贝母提取物对实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常用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