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黄简介
2英文参考文献《湘雅医学词典》
中药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概述天竺黄是中药的名称,来源于本《颜歌易》,即《开宝本草》[1]中记载的天竺黄别名。它是禾本科植物竹或竹秆分泌物的干燥块[2]。
4拉丁名称天竺葵(La)(中医术语(2004))
5英文名tabasheer(中医术语(2004))
6中药大辞典天竺黄6.1天竺黄别名竹黄和天竺黄[3]
6.2来源和产地禾本科植物茎中的渗出物自然干燥和凝结形成的块状物,如竹或裂穗木。主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3]
6.3性味甘寒。入心肝胆。[3]
6.4功能主要是清热化痰,凉心安神。治疗热痰多、咳喘、发热谵妄、中风痰多、癫痫、惊风抽搐。[3]
6.5日用法用量黄澍汤:3 ~ 9g [3]。
6.6化学成分本品含氢氧化钾、二氧化硅等。[3].
6.7药理作用本品可抗菌[3]。
7《中华本草》天竺黄7.1来源本品最早发表于《蜀本草》,原名。
1.韩宝生曰:“图经曰:竹节中黄白之人,味甘,名竹黄。”2.《日华子》说:“这是南海竹中尘沙之穗。”3.《开宝本草》云:“据《临海志》云:生于天竺国,今常在竹中。”4.《本草纲目》指出:“据吴和尚,赞宁云:竹黄生于南海。这种竹子特别大,也叫天竺。里面有黄色,可以治病。”上述本草的田芸竹黄的来源与今天相同。
7.2拼音姓名ti ā n zhú huan ɡ
7.3竹黄别名:竹黄、天竺黄、竹糊、竹糖
7.4来源:药材的基本来源:毛竹、雷竹等禾本科植物的竹节之间贮存的伤流液,经干燥浓缩成块状物质。
拉丁动植物矿物名称:1。黄竹2。中国美人蕉。
采收与贮藏:冬季采收,切竹竿,切竹黄,晒干。竹黄很少是自然产生的,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子剧烈受热后,竹汁溢出,在节间凝固,然后切割干燥。此外,竹黄也可以通过人工在青竹上钻孔来形成。
7.5原来的形状是1。青皮竹竿高810m,直径35cm,尾尖弯曲,下部平直。节间长4070cm,绿色,幼时覆灰粉,附浅棕色刚毛,后变为无毛;分支通常从电杆中下部的711段开始,以几个或几个以上的分支丛生,中心1分支略粗。鞘落早;耳朵小而不等,大耳朵窄而圆,披针形;舌边有齿裂;钳子直立,容易脱落。叶鞘无毛,背面有脊,纵棱凸起;耳廓通常呈镰刀形,边缘弯曲呈放射状?头发;叶舌边缘被啃咬;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窄披针形,一般长917cm,宽12cm,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假小穗单生或丛生于花枝各节,新鲜时呈深紫色,干燥时呈古铜色;小穗含58朵小花,顶端小花不育;只有1颖片有21脉冲;外稃椭圆形,有25条脉;内稃针状,2脊,脊间10脉;浆片不等长,边线具长缘毛;花丝细长,花药黄色,子房基部具柄,花柱短而多毛,柱头3羽状。
2.这根细竹竿高58米,直径23厘米。节间长3045cm,幼时上部为白色柔毛,老时毛发脱落。分枝通常从茎基部的第三节开始,几乎水平生长。竿箨幼时紫红色,老时变黄,长度往往是节间的一半;鞘几乎是梯形的;耳朵极窄,呈线状;叶舌几乎全缘;竿箨是狭三角形,顶端是长和逐渐变细,并且边缘在接近顶端卷进去。叶鞘无毛,有紫红色的先端;耳廓和鞘口?有毛有芒;叶舌几乎截形。叶片披针形至长圆形披针形,长1526cm,宽34.5cm,次脉79对,横脉明显小,顶端长渐细,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叶柄紫红色,无毛,长约5毫米。花枝长3540cm,节间长36cm很长。二级枝长510cm,基部有鞘状苞片,基部有茎。假小穗先端渐尖;苞片卵状披针形,长711毫米。小穗先端渐尖;2颖片,卵状披针形;不育外稃卵状披针形,15脉,背脊凸起;内稃具6脉,顶部具1束短毛,浆片3,脉不明显;花药基部具不等长2裂;子房近杆状,花柱狭长,柱头羽状。
7.6栖息地分布生态环境:1。毛竹通常在低海拔的河流和村庄附近种植。2.雷竹常生于海拔15002500m的山地常绿阔叶灌木中。
资源分布:1。毛竹分布于两广,现广泛栽培于华东、华中、西南等地。2.细竹产于云南等地。
7.7性状鉴别本品为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多边形碎片或颗粒,有的长仅12mm。表面为白色、乳白色、灰褐色或灰蓝色,半透明,稍有光泽。质轻,硬而脆,易断,切面光亮,略带粉状,摸起来很滑。吸水性强,置于水中会产生气泡,不溶于水。微微的气息,甜甜的味道,凉凉的感觉,粘粘的舌头。最好是大的,灰的,亮的,薄的,轻的,吸湿的。
7.8性味甘甜;冷。入心;肝脏;足少阳
7.9功能主治清热化痰;让你的心凉下来,平静下来。掌握儿童惊厥;癫痫;中风痰扇;发烧昏迷;痰热咳喘
7.10天黄澍口服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研磨结束时,每次0.61g。外用:取适量,研磨后涂于患处。
7.11无湿热痰火者慎用,脾虚胃寒便溏者禁用。本草:“久用亦可寒。”
7.12附临海志云:“生于天竺国。”因此得名天竺黄。寇宗秋曰:“此生于竹,如黄土有竹。”因此得名竹黄。
7.13各种讨论1。论天竺黄清心凉肝化痰定惊之功1.1。李仲子:“之寒,专用于泻少阴之火。火消则震邪灵,一切罪证不可治。”(《雷公炮制毒品》)1.2。苗希雍:“天竺黄气微寒,性微缓,为小儿家药。从少阴经开始,小儿惊风热,犹太人也极热有风。这药能清热养心,化痰开窍。心暖暖清清,却又平静下来。君安五脏咸,诸证皆除。明目治金疮者,总以甘寒血清热为利。”(《本草经》)2。论天竺黄与竹汁的异同2.1。李时珍:“竹黄有与竹汁相同的去臭功能,无寒滑之害。”(《本草纲目》)2.2。倪朱墨:“竹汁快,直达经络,有寒滑之功;竹黄性缓,清热安神。因此,过去多用于治疗小儿惊风、不眠之夜、痢疾、寒痰蕴结、发热气短,人持龙珠,是治疗小儿惊风化痰的重要药剂。如果一个成年人中风了,他会失声,不会说话。如果他进了风痰药,就会经常起作用。这是钱月坡的独特见解。”(《本草颜回》)2.3。苏:“天竺黄,本草云清心化痰,功与竹汁同。气味稍微慢一点,也差不多。首痰生于脾,竹黄,似入脾清痰。与竹沥的经络痰热略有不同,不仅气味稍缓。”(《医意辨》)
7.14重庆堂文集:《本草纲目》只载名训,无训训集,形皆不可及。据《笔谈补》云:岭南山中有大竹,竹中之水甚清,溪中之水有毒,但此水无毒,故土人多饮于陆上。深冬凝结如玉,却是竹黄。于延祖知雷州日,仲夏之官,山涧之水不可饮,而竹水用于截水、煮饭、饮水。第二年年初,被召至阙,各路寻竹水,未能取回。问土人才知道,冬天的时候会凝结,不再变成水。晚上在野外烧树的时候会烧,但是竹子不是灰色的,像烧动物骨头,是轻的。土人聚多为火后药,未生者好。这个说法可以弥补湖边的不准备。”
7.15天临床应用黄澍1.1。用于痰热惊风、癫痫。天竺黄色性寒,既能清心肝热,又能化痰助窍。是清热化痰、凉心安神的良药。味甘而缓,特别适合儿科使用。对于痰热惊风的小儿,常用胆南星、朱砂、青黛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的药物,如《小儿药证》中的保龙丸、李经丸等。治痰热型癫痫,常与郁金、白矾、僵蚕等药同用,清热化痰,止痫止痉。治中风痰热上升,喉中有拉锯声者,可与石菖蒲、胆南星、牛黄等药同用。,能清心、化痰、开窍。取清心凉肝之功,亦可治发热谵妄。常与犀牛角(水牛角代)、生地、金银花等药配伍,清心凉血解毒。
1.2.用于痰热咳喘。天竺黄用于清热化痰,常与瓜蒌、贝母、桑白皮等药同用,以加强清肺化痰之效。
2.1.《日华子》:“粉膏。”(引自《本草纲目》)2.2。蒋易《药镜》:“以犀角朱砂,以养心除热,热情惊;用胆星、贝母,有利于清痰,痰消癫痫止。”2.3.《石金墨对药》:“天竺黄与半夏曲同用,清热燥湿,化痰止咳。最适合痰多热盛,消化不良,或风痰多,两眼无神的小儿。”
7.16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