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历代名医》(25)陈修园

陈修园(1753 ~ 1823)是中国清代的一位内科医生。缅怀先人,以字修园,有好字,慎修数。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生于乾隆十八年,卒于道光三年。

自幼习儒医,曾师从泉州名医蔡学医。乾隆五十七年(1792)在直隶卫县任知县,曾选用有效方剂治疗水灾后患疫症的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病愈归来,在景山草堂、松山、长乐讲学,培养医学生。当时学医的弟子很多。

在陈修园时代,为了应付门诊,大多数医生只研究唐宋以来各医家的医书和方剂,试图找出几个治疗疾病的方剂,而对经典的医学著作、理论著作、《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不感兴趣。更不愿意下功夫去研究这些作品。

陈修园觉得轻视中医基础理论是不正常的。为了扭转这种学术精神,嘉庆二十四年(1819),陈修园晚年退休,在福建松山井上草堂讲学,不仅传承了自己几十年来研究这些中医经典的经验,也强烈呼吁其他医学家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听他的讲座。

在医学理论上,陈修园特别推崇张仲景,他是维护伤寒学派的中坚人物之一,是继张志聪、张锡驹之后最有影响的尊经崇古派。在伤寒研究的论争中,他强烈反对方友芝、于的“错简本”,认为张仲景的学说在再版的《伤寒论》中已经完全传世,不能随便更改和取舍。他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有《伤寒论浅说》、《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系列解释》。前两部书改了三次,史书称之为“多有发明,堪称天下珍本”。他还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方药、治法整理成《长沙方格括》、《伤寒真方格括》、《金匮方格括》,便于记忆和背诵,对以后学习理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很有帮助。虽然有人说陈修园的古籍注释独树一帜,但其上述著作的广泛流传,主要是由于其研究的特点,为后世学者尤其是初学者研究张仲景古籍提供了入门的阶梯。

在临床治疗中,陈修园善用温补脾肾法治疗杂病,但不喜用寒养阴法。就像他自己说的,“感冒药不能久服,大家都知道。只有滋阴降火,不冷不热的产品最容易误导。不喜寒凉,顾列不能弃寒凉者一面。”虽然他承认滋肾丸、四生丸、清燥救肺汤等寒凉方剂可以补气,是治疗肺结核(肺结核等一种消耗性疾病)不可或缺的方剂,但也只能临时使用。而保元方、六君子汤、五味龚毅散、归脾汤、附子理中汤等温性方剂,因其“补虚退热、食除疾病”、“益精气、养元气”的功效而备受推崇,为“补火造水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