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虫病怎么治疗?
英文名
脑囊虫病
医疗部门
神经病学
多重群体
年轻人和中年人
常见病因
被寄生虫(主要是洗猪虫)感染
常见症状
脑组织和脑中枢受损严重,如头痛、全身无力、肢体运动障碍,最严重的是继发性癫痫、视力模糊甚至失明。
疾病的起因
囊虫病引起脑损害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①囊虫病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破坏;②外源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和脑组织炎症;③由于囊虫病阻断脑脊液循环,颅内压增高。
囊尾蚴病侵入脑各阶段的主要病理变化如下。在早期,可以看到活的囊尾蚴。囊肿大小不一,最小的约2mm,一般5-8mm,头段如小米般灰白色,囊内有透明液体。包膜周围脑组织有炎症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胶原纤维浸润,离包膜稍远的血管周围可有血管增生、水肿和单核细胞浸润。后期囊壁增厚,虫体死亡液化,囊液混浊,囊周有慢性炎症改变。囊液被吸收后,囊变小或被脑胶质组织取代,形成纤维结节或钙化。脑室内的囊虫病可引起局部脉络膜炎,颅底的囊虫病可引起蛛网膜炎。
临床表现
脑囊虫病在年轻人中更常见。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癫痫型
最常见。常见的发作类型有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及其持续状态、部分运动性发作和复合性部分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
2.颅内高压型
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和视乳头水肿,可伴有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如偏瘫、偏盲、失语症等局限性神经体征可称为脑瘤样型。少数患者在头位改变时突然出现严重的头晕、呕吐、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和意识障碍,称为布伦综合征。
3.脑膜脑炎型
它是由囊虫病刺激脑膜和脑的弥漫性水肿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和发热,常伴有精神障碍、瘫痪、失语、癫痫发作、共济失调和脑神经麻痹。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4.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没有神经系统症状,也没有明显的皮肤囊虫病结节,由于诊断方法的进步,(如CT等。)并被发现。
支票
癫痫发作或/和中枢神经系统多灶性和多样性症状,伴有绦虫节段史,或活检证实为囊虫病的皮下结节,脑脊液血清学阳性,都是本病的重要诊断依据。囊虫病结节的病理诊断和头颅CT、磁振的典型囊虫病影像是诊断依据。有助于诊断的实验室检查包括:
1.脑脊髓液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蛋白质和其他白细胞也增加了。
2.免疫学检查
脑脊液中囊虫抗体的囊虫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ELISA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3.头部CT
脑实质,可见低密度囊虫影或高密度囊虫钙化影。
4.磁性振动
T1加权成像显示边界清晰的低信号区,而T2加权成像显示高信号区。
诊断
1.绦虫和吃米饭和猪肉的历史。
2.有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囊性结节经活检和病理证实。
4.囊虫病免疫学检查呈阳性。
5.脑脊液压力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6.头部CT和MRI扫描符合囊虫病的改变。
7.脑电图异常。
款待
1.药物疗法
(1)吡喹酮是一种广谱抗蠕虫药物,对囊虫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服药后,囊尾蚴可出现肿胀、变性、坏死,导致囊尾蚴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和过敏反应。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和细胞数量增加,甚至出现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危象。
(2)阿苯达唑也是一种广谱抗蠕虫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头晕、发热、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升高。
(3)甲苯咪唑常见的副作用有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和头痛。
为了减少抗囊虫病治疗时体内大量死亡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后,应及时给予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并酌情使用类固醇激素。出现严重颅内压增高时,除及时停用抗囊虫病药物、脱水、抗过敏治疗外,还可采用颞下减压,预防颅内压增高危象。
2.外科疗法
诊断为心室型的患者应进行手术治疗。其次,对于颅内压持续升高,神经体征和CT检查结果证实病变非常有限的患者,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3.绦虫治疗
对于肠道内仍有绦虫寄生虫者,为防止自身再感染,应进行绦虫驱避治疗。常用药物为甲硝唑(氯硝柳胺),咀嚼吞咽一次,服药后3 ~ 4小时服泻药一次,排出结节和虫卵。
预防
囊虫病的防治主要是不吃生菜和生肉,饭前便后洗手,防止误食鸡蛋。另外,猪肉最好在-12至13摄氏度的温度下冷冻12小时后食用,这样可以杀死全部囊虫病。如果一旦生病就必须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