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概论

(1)目的和任务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用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各种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科学。重点介绍与中医药理论相关的现代中医药科研成果,通过研究和实验了解中药药理研究概况。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使医学工作者进一步了解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原理和疗效的物质基础。它是中医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实验研究,有助于明确中药的作用性质和活动强度。

(2)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科研成果相结合,有助于促进中医的发展。

(3)运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结合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为进一步研究中药配伍应用、改进剂型、提高疗效、降低毒性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4)通过实验药理学方法,开发具有药用价值的新中药材,扩大药源,老药新用。

(2)中医药发展简史和现代研究的主要成果:

(1)中医发展简史及本草主要著作

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劳动人民在自然斗争和生产斗争实践中获得的药物知识的总结。其中麻黄治哮,常山治疟,苦楝,大黄泻都是很有价值的科学记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民间医药被广泛使用。汉晋时期,华佗、李当之、乌普等人都对药物作出了巨大贡献。六世纪初,梁。陶弘景收集了当时流行的名医《别录》和《本草经》,编纂了《本草经注》,收集了730种药物,不仅增加了药物的种类,而且还按照玉、草、木、虫兽、蔬果、米粒等自然来源进行分类,开创了本草药物的自然分类法,一直为后世《证本草》、《本草纲目》等本草所效仿。还设有“各种疾病通用药物”一栏,非常方便辨证用药。书中还对药物的采集季节、贮存、保存、真伪鉴别、炮制方法、药物规格、用药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讲解,在药学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公元7世纪的本草著作有近30种,在编纂体例和内容上有所重复,在辨证论治和解释上也有优劣,亟待整理和完善。唐。苏静、徐莉等20余人编纂了《新修本草》,收集了844种药物,并收集了全国各地的药材标本图纸,于公元654年颁布。又名《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比《纽兰药典》早877年,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北宋时期,更加重视古代医籍的整理,先后编纂了《开宝详本草》和《开宝重编本草》。嘉佑年间,俞负责《嘉佑本草补注》,苏颂编纂绘制《本草图说》。以这两部书为基础,并参考其他医方,唐慎微编著了一部大型综合性药理学著作《经方救急本草》,受到后世医家的高度重视。宋代经国家多次修订,后有《经史证大观本草》和《郑和新修经史证备用本草》问世。后人把上述两部书统称为《证本草》,是宋代以前一部集本草之大成的医学著作。它保存了许多古代经典的精华和早期文献的原貌。是在《本草纲目》出版之前就已经流行的大型本草,被视为本草学。书中引用的一些古代医书已经失传,但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窥见一斑,所以它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考试网站整理

明和刘奉命编撰《本草纲目》,这是继《新修本草》之后,第二部由官方编撰的草书。后来,李时珍在《证本草》之后的500年间出版了多种本草著作,大量实用药物涌现,使药物的功能主治有了新的进展。此外,他还以《证本草》为基础,参考近八百种历史书籍,在药物收集、药物鉴别、药学和用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实地调查研究,鉴定真伪,编纂《本草纲目》52卷,分16部,62大类,1892种药材,1120种药材图片。刻在金陵1590开头。这本书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的成就。出版后的300多年间被翻译成英、日、德、法、俄等多种文字,享誉海内外,影响深远。

《本草纲目》出版后,清代学者从不同角度撰写了相关的本草著作,如《本草纲目补正》、《本草纲目自拟》、《本草汇编》以及《临床实用小本草》、《本草新编》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植物名实考辨》的作者根据实物精心绘制了该药图,清晰逼真,纠正了古代草图绘制中的错误。“长版”部分摘录了历代本草纲目和文史杂书中的相关记载,极具参考价值,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解放后,政府十分关心中医事业,先后颁布了中医政策,建立了中医研究机构,开办了中医学院。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中药资源调查、品种鉴定、化学药理研究和临床观察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中央卫生部编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的规格、功效、主治、剂量、用法、质量控制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很多关于中药的书,如《中药》、《中药鉴定》、《中药化学》、《中药临床》等。,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初步总结。它还出版了大型综合性药物书籍,如《中医年谱》、《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医大辞典》,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医药研究方面的成就,后者还提取了古代草药文献,是研究中医药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