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流鼻涕,而且痰多,上火,吃什么可以去火?哪里着火了?
人体的五种内火
中医的“火”是指病理过程中活动过度的表现。凡感诸病邪,或七情内伤,“志过度”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化火。生理上的火过旺,也会转化为病理上的火。根据病因分为内火和外火两种。内火是内伤引起的,内伤往往是由于阴阳杨琪失调,脏腑气血失调引起的。外火是由外感引起的,多是直接感受温热的邪气。上面说的“上火”,一般是内火。
心火:如果是虚火,主要表现为低热盗汗,心悸心烦,失眠健忘,口干舌燥,舌尖红。用莲子和大米一起煮,或者平时放黄片在嘴里细嚼慢咽,把药水咽下去,都有清心火的作用。地黄、麦冬、五味子也可以适量泡茶饮用。如果是真火,就会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烦躁、口干、小便短黄伴刺痛甚至尿血、舌尖红等。治疗常用“导赤散”和“牛黄清心丸”。
肺火:咳嗽无痰或痰少但粘稠,长期干咳,有时痰中带血;潮热、盗汗、手足发热;下午两颊发红,出现失眠、口干、咽干、声音嘶哑、舌红细嫩等症状。可以用百合30克、红枣10枚、大米适量煮粥,也可以用沙参10克、麦冬10克、胖大海1枚泡茶喝。
胃火:实火为上腹部不适,伴有暴食、口渴、口苦、易怒、大便干燥、牙痛、牙龈出血、鼻出血、舌红苔黄等。适量知母、黄芩、竹叶、石斛、天花粉等。宜泡茶或水煎。虚火表现为口渴、饮食减少有时出现轻度腹胀、低热或潮热、大便干燥、舌红少苔或无苔等。可以适量吃一些蜂蜜、梨汁、甘蔗汁。
肝火:其症状类似高血压、中风等。,并且表现为剧烈头痛、口苦、气味难闻、易发怒、双肋疼痛、四肢麻木、烦躁不安、吐血、舌红等。可以遵医嘱使用一些清肝泻火的中药。
肾火: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耳聋,牙齿松动或疼痛。晚间口干、热烦、失眠、盗汗,伴腰膝痛或胫痛、足跟痛、遗精,舌红无苔。平时可以用枸杞、枸杞皮泡茶,服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
什么是“上火”?
当人出现眼睛发红、涩痛、咽喉和牙齿肿痛,或口腔溃疡疼痛、舌尖糜烂疼痛等症状时,往往以为自己“上火”了。一些中医也有一种说法。“上火”一词来源于民间,中医称之为“火激炎”,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赋予不同的名称。比如眼睛肿痛称为“肝火”,咽喉肿痛称为“肺火”,口腔、舌头生疮称为“心火”,牙齿、眼睛肿痛称为“胃火”。
群众常说“寒包络火”,也叫“寒包络热”,这也是中医病理学的名称,意思是内有火,外有寒。所谓火,就是体内有热邪,即内火;所谓寒,就是外感风寒。这是一种常见的感冒,表现为畏寒发热,或发热,头身疼痛,咳嗽,或不咳嗽,口饮,咽痛,小便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所以,上火是感冒的病理基础之一,上火的人容易感冒,产生所谓的寒盖火之证。此证常归入“风热感冒”,故宜用桑菊汤、银翘散治疗。该病多见于冬春季节,一般止汗剂无济于事。要清中散,辛凉表里才能立竿见影见效果。
人们经常把感冒和上火混为一谈。一方面,上火的人容易感冒,导致所谓的“寒包火”综合征。另一方面,人在感冒后往往会出现类似上火的症状,如咽痛等“肺火”症状。风寒之邪化为热,牙凝肿痛等“胃火”常见症状。虽然两者的性能可以相似,但“火”的来源是不同的。感冒的“火”是外因造成的,“上火”的“火”是内伤造成的。在治疗上,两者都用清热的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感冒的“火”一定要清而散,才能从表解邪气,桑叶、薄荷、金银花、连翘都是入药的。上火的“火”可直接清热或泻火,药用黄连、黄权、栀子、大黄等。临床上需要区分单纯的感冒、单纯的上火,以及寒性和上火回归时出现的“寒火”,以便区别对待。
总之,感冒和上火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区分的关键是要明确,感冒是病名,上火是病理概念。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感冒可以有类似上火的表现,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上火的人容易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