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上火,身体却怕冷?一剂栀子干姜汤,清上温下,可治上热下寒。
那么如何调整呢?说实话,袁志一时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先说上火。中医上火分实火和虚火两种。
什么是真正的火?即体内盛阳,实热,大致表现为舌苔黄腻,小便短赤,大便干燥;
什么是虚火?即体内阴衰,阳气不再受限,阳虚浮上,一般表现为舌红无苔或少苔,五心(手心、脚底、胸口)烦躁发热,口干盗汗(爱夜出汗)。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实火和虚火不都是阳盛阴衰吗?
不要!给你具体解释一下,你就明白两者的区别了。
中医认为,一个健康的人体的阴阳相互制约,达到平衡,这就是所谓的阴阳平衡。我们假设健康人的阴阳各占100分。
阳气很强的人群呢?顾名思义,阳的分数更高,可能是150,而阴的分数还是100。所以对于阳气过盛的人,要用清热泻火的火药,把阳气的分数降回原来的100,使体内阴阳重新平衡。
阴气下降的人呢?顾名思义,阴的分值更低,可能是50分,此时阳还是100分,多余的阳不再受阴的制约,所以会在体内四处运行,导致了以上的上火症状。所以虚火上火的人再吃退烧药有效吗?只会适得其反。贸贸然压抑体内的阳气,不仅治不好上火的症状,还容易让自己阴阳两虚。其实虚火的人只需要养阴,阴的分数就可以拉回100,让体内的阴阳重新平衡。
可见,上火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几种清热药就能解决的。服药前需要仔细辩证。
说完了上火,说胃寒就相对容易了。
主要是贸然吃了太多的清热药,吃了太多凉的容易伤脾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一旦失去脾脏,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胃寒怎么调理?只是热身。
说到这,问题又来了。我们刚才讲了治疗上火,实火应用清热泻火,虚火应用滋阴生津;但无论是实火还是虚火,清热药或滋阴药多为寒性药材,更容易伤脾胃。
上火和胃寒好像又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子——支子干姜汤,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
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
中医认为脾喜温恶寒,主运化。
肚子又冷又痛,容易拉肚子。当务之急是先暖脾胃。
因为脾胃的位置太关键了,脾胃是人体的着力点,是运化中心。
脾胃受损,气机运化失常,意味着交通中枢瘫痪,上面的心火下不去,自然会上火。
所以,上火和胃寒应该先考虑哪个?
当然,胃寒为主,上火的问题自然得到改善。
谁会用来暖胃?用干姜。
干姜为辛热药材,入心、肺、脾、胃、肾经。
虽然干姜和生姜是一样的,但它们是不一样的。
生姜鲜嫩多汁,一捏就能挤出来;干姜又干又皱。
生姜善于散寒,一不小心吹了冷气,感冒流鼻涕打喷嚏。家里的老人经常给我们煮一碗浓浓的姜汤,驱散体表的寒气。
干姜呢?他更擅长驱散室内的寒气。干姜可以一路进去,从表面到内脏,到脾胃。脾胃虚寒者可将干姜研末服用。干姜入脾胃,犹如点火,能驱除寒湿邪气。
胃寒的问题解决了,中焦的脾胃又在运作了。上火的症状必然会得到缓解,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扑灭余火的时候了。
张仲景选了栀子,但是退烧药那么多。他为什么选择栀子花?
栀子是少数能清三焦之火的药材之一。
如前所述,上火多由上火(实火)或阳(实火)所致。
栀子能入心、肺、三焦经脉,属于全覆盖灭火。无论残火在哪里,都逃不过栀子花。火洒了,不再烦了,所以栀子花不仅能泻火,还能除烦。
此外,栀子还有燥湿的功效,可以将上半身的热量导入膀胱,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所以,栀子花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来泻火?直到浑浊的尿液转无辜,这才刚刚好。
总的来说,栀子干姜汤善于清上温降下,适用于治疗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证,即中焦脾胃虚寒,导致那里热盛而郁滞。用栀子清热泻火,用干姜温中散寒,一个栀子一个干姜,一起解决了问题。